在經濟學里有個概念叫做“結構性失業”。
意思是隨著產業、產品、甚至是地域結構的變化,勞動力市場上現有的人員可能因為技能、觀念、甚至區域分布的不匹配,而導致失業。
而這種失業,并不是短期性的,通常需要長期的結構調整才能消化掉。
想想相親市場,這種“結構性”問題似乎也在悄悄滲透進來了。你會發現,很多人并不只是遇到一個個性不合、眼光不對的相親對象,而是陷入了一種更深層次的“結構性相親”困境。
網上經常能看到那些所謂的“金句”,比如“30歲還沒結婚的人都是有問題的”。說這話的人似乎沒意識到,這其實是在為那些已經結婚的人貼上了“無問題”的標簽。
可結婚了,就真沒問題了嗎?婚后的生活有時比婚前更能暴露出各種隱形的矛盾和問題。而且,光是“有問題”這三個字,既模糊又帶著情緒,隨便套到誰頭上,似乎就能理所當然地被認為是錯的。
還有那種說法:“好男人不流通”,這種話就是把所有未婚男性一鍋端了,讓他們都成了“被批判”的對象。
按照這種邏輯,結婚的男人就得出了“好男人已被搶走”的結論,剩下的男性,要么不夠優秀,要么選擇晚了。可是,誰能保證結婚后的男人就是“好男人”?也許是婚前已經有很多問題,但婚后才開始顯現。
在相親這個市場里,這些標準和觀念,無形中為很多人設下了門檻。更麻煩的是,這些話題很容易在小紅書、抖音這樣的社交平臺上廣泛傳播,成為“大眾標準”,讓很多人深受其害。
如果把這些“相親要求”一一列出,你會發現,很多女性在網上的明面要求幾乎都能形成一個標準模型:身高175+、有房有車、不胖不瘦。這些要求幾乎是大多數人都能認同的“公約數”。其他的,很多人就直接過濾掉了。
問題是,現實中有多少男性符合這一標準呢?
尤其是身高,成了很多女性不容妥協的底線。即使從數據來看,普通男性的身高大多不會超過175,女性的要求便會隨之水漲船高,變成180+。這不就是典型的“一個標準無法滿足”的現象嗎?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有房有車的問題上。90后很多人上大學的時候,房價已經開始瘋漲,到了30歲,很多人即使拼命努力,也難以承受高房價帶來的壓力。
現實中,很多人已經不再指望能夠“買房娶媳婦”這兩個目標同時達成。尤其對于農村或縣城的普通家庭來說,要在市區擁有一套房,靠的真的是不小的經濟實力。而且,這種房產問題幾乎是“命運決定的”,并非每個人都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翻盤。
相親市場,雖然是一個“合法的買賣”,但大部分人對此的看法越來越冷淡。很多相親的“媒人”,就像交易市場上的推銷員,男女雙方只是完成了性別的匹配,不管是不是合適,反正先撮合了再說。
媒婆看似“無關痛癢”的操作,卻在潛移默化中對每個參與者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對于男人而言,經濟壓力、婚姻壓力,幾乎成了他們無力改變的困境。你在相親市場中的每一次嘗試,都像是在消耗自己最寶貴的資源——時間和精力。
這種壓力并不是外部加諸于你的,而是你自己無法逃脫的命運。你很難通過短期的努力,跳出這個圈子。你手里的牌,似乎注定了你會被推向某個方向,而這個方向,往往不是你能夠掌控的。
在這樣的市場里,相親對于許多普通男性來說,就像是一個無解的死局。你不可能跳出這個“結構性”的框架,真正做到“游刃有余”。
也許你能滿足眼前的某些標準,但這并不意味著你就能獲得真正的匹配和幸福。最終,很多人都意識到,不是每一段婚姻都能找到一個理想的解,更多的只是應對“結構性”問題的臨時應付。
這就是相親市場的另一面,結構性的約束讓人無法逃避,無論你如何努力,總有一些東西是你改變不了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