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過去24小時,58架次軍機、9艘軍艦同時出動,創下今年臺海軍事活動新紀錄。
這不是普通的例行巡航,而是一次精心策劃的立體包圍,45架次直接越過所謂"海峽中線",徹底撕下了最后的遮羞布。
當包圍圈越收越緊,賴清德那架"逃跑專機"還能起飛嗎?美方的冷淡回應又透露了什么信號?
作者-彤
包餃子大戲開場,賴清德的逃生通道還剩幾條?
包餃子開始了。
從4月環臺演習到5月聯合利劍,再到7月常態化巡航,解放軍的節奏越來越快,壓力越來越大。
這不是隨機的軍事行動,而是一張精心編織的大網,當58架次戰機如潮水般涌向臺海,當9艘軍艦在關鍵航道列陣待命,臺灣突然發現自己被裝進了一個看不見的籠子里。
更讓人頭皮發麻的是,45架次軍機直接越過所謂的"海峽中線"。
這條人為劃定的"默契線",正在失去它最后的意義。
臺媒自己都承認,這種態勢已經形成了事實上的包圍,解放軍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讓臺灣感受到壓力,任何外部干預都難插手。
島內有分析說,解放軍現在的技術和裝備水平,已經能實現快速封鎖。
臺灣的飛機船只想出去,基本沒戲。
賴清德幻想戰時坐專機跑路,那更是天方夜譚,因為包圍圈一收緊,起飛窗口就沒了。
從年初到現在,解放軍在臺海的軍事活動已經成了常態。
舉個例子,早在4月份,解放軍就開展了環臺軍事演練,直接把臺灣周邊海空域封鎖得嚴嚴實實。
那次演練涉及空軍、海軍和火箭軍等多兵種,艦艇和飛機數量多到讓臺灣方面直呼壓力山大。
到了5月份,賴清德就職后沒幾天,解放軍又來了一次大規模圍臺演習。
名為"聯合利劍-2025A",這次演習的規模比以往都大,涵蓋了臺灣本島四周的所有方向。
軍艦在海面上列陣,戰機反復越過所謂的中線,公務船也在周邊巡邏,這種部署不是鬧著玩的,一旦有事,臺灣的港口和機場基本就癱瘓了。
從座上賓到路人甲,美國這張臉變得有多快?
說變臉,川劇演員都要甘拜下風。
賴清德原本盤算著借"過境"美國的機會,風風光光地走進白宮"看一看",給自己撈足政治資本。
這算盤打得噼啪響,現實卻給了他一記響亮的耳光,美國的回應客氣又疏離,說他這次"過境"符合慣例,純粹是為"旅客"的舒適著想。
注意,是"旅客"。
一句輕飄飄的"旅客",就把賴清德從"政客"的寶座上拽了下來。
摁在了普通過路人的座位上,那意思再明白不過,你只是路過,別給自己加戲,更別想借機鬧事。
就連這"旅客"待遇,給得也極其摳門。
飛機不準停在民用大機場,只能降落在偏僻的軍用小機場。
停留時間掐得死死的,超時就得走人,白宮的亞洲事務高官,私下里更是對媒體放話,警告"有些人總在誤判美國的底線"。
這已經不是暗示,而是把紅線劃在了臉上。
美國人為什么突然變得這么"不講情面"?
因為他們比誰都清楚,今天的中國大陸,早已不是可以隨意拿捏的角色,在巨大的利益面前,臺灣這枚棋子,最大的價值就是當一個"冤大頭",用來掏錢買單。
特朗普政府上臺后,優先處理中美關系,不想在臺海問題上冒險。
特朗普正籌備訪華,不想節外生枝。
媒體報道說,美中領導人可能在8月會晤,特朗普團隊已多次磋商,如果允許賴清德高調過境,勢必激怒大陸,影響中美對話。
特朗普看得很清楚,中國實力今非昔比,不是輕易能招惹的。
在中美博弈中,選擇臺灣當籌碼,得不償失。
過去幾年,美國對臺軍售不少,但實際干預意愿在下降,特朗普公開說過,為了臺灣和大陸打仗,不值當。
"史上最強"軍演變成事故大集合,這臉打得有多響?
臺灣剛剛結束"史上最強"的漢光軍演,聲稱要展示"鋼鐵意志"。
結果呢?
演習事故一樁接一樁,M109A5自行火炮在桃園撞上四輛私家車,愛國者導彈車在新北刮到民宅雨棚,軍用貨車在南投把摩托車卷進車底。
這哪是演習,這分明是在彩排如何讓百姓的家變成戰場。
臺灣民眾看在眼里,直搖頭。
"演習就這樣亂七八糟,真打起來老百姓怎么活?"一句網絡上的調侃,道盡了多少人的辛酸與不安。
更滑稽的是,這場本該嚴肅的軍演,愣是演成了一部事故集錦。
運兵車半路翻車,美式榴彈炮車連撞四輛私家車,導彈車蹭掉民房的雨棚。
還有軍車直接把一輛摩托車卷進車底,這暴露的早已不是訓練水平問題,而是從根子上就散了的紀律和士氣。
想給自己臉上貼金,結果成了自家窘態的現場直播。
難怪島內網友都忍不住問:就這水平,還想打仗?
本想著靠軍演給自己壯壯聲勢,沒想到演著演著、竟成為了一場"鬧劇",甚至還惹來極大的爭議,這樣的一支部隊,真的還有戰斗力嗎?
除了演習過程中狀況頻發,"大罷免"行動也讓賴清德民意盡失。
2024年臺灣選舉之后,雖然民進黨出身的賴清德最終贏得了該地區領導人的職位。
但在立法機構的113個席位中,民進黨卻只得到了51個席位,而國民黨則以52個席位的優勢成為最大黨。
為了扭轉在立法主導權上的劣勢,民進黨提出了"大罷免"的口號。
目的就是罷免國民黨的關鍵"民代",并通過補選的方式獲得更多席位。
這種手段自然引起了當地民眾的不滿,認為賴清德在濫用手中的權力,他的民意支持率也創下新低,滿意度只有42.9%,其中非常不滿意的比例達到了25.3%。
這趟開往統一的列車,已經沒有剎車了
當所有的因素都指向同一個方向時,歷史的車輪就開始加速。
技術代差在擴大,國際環境在調整,民意基礎在分化。
統一的條件正在成熟,解放軍的包圍不是一時興起,而是長期戰略的必然結果。
2025年上半年,解放軍已多次演習。
12月那次無聲利劍軍演,部署了大量艦艇到西太平洋,規模巨大,卻低調進行。
目的是針對特朗普政府和盟友,展示控制臺海的能力,臺灣專家自己承認,解放軍已做好最充分準備,能切斷臺灣與外界聯系。
媒體報道說,解放軍這次演習的目的是檢驗封鎖能力,切斷臺灣與外界的聯系。
想想看,臺灣高度依賴進口能源和物資。
如果海空通道被堵住,那島內經濟和社會運轉立馬就亂套,賴清德想靠軍演和出訪逆轉局面,結果適得其反。
演習事故讓臺軍形象大損,出訪過境被美方冷處理。
大陸的壓力卻越來越大,島內民眾越來越清醒,很多人覺得"臺獨"路走不通。
早晚得面對現實,臺海和平穩定是大家的心愿,但賴清德的一系列舉動,只會讓局勢更糟。
他把大陸定為境外敵對勢力,否認臺灣原住民起源大陸。
這些話聽起來硬氣,實際是火上澆油。
大陸方面反復強調,一個中國原則不容挑戰,任何分裂行徑都會遭到堅決回擊,解放軍的巡航和演習,就是在落實這個原則。
這趟開往統一的列車已經啟動,而且越來越快。
誰也無法讓他停下來,賴清德現在處境真難,內有民意下滑,外有包圍加劇。
幻想戰時美軍護送逃跑,那更是癡人說夢,解放軍的技術水平,能在短時間內完成封鎖,任何外部力量想插手,都得掂量掂量。
島內有退役將領說,臺軍撐不了多久,真沖突起來,后果不堪設想。
賴清德該想想怎么緩和局勢,而不是一味對抗。
整個事態發展下來,看來臺海的餃子皮越來越緊,賴清德想插翅飛出,門都沒有。
結語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個人的選擇決定著站在車輪的哪一邊,是被碾壓還是同行。
臺海統一已不是會不會的問題,而是何時、以何種方式的問題,時間在大陸這邊。
面對這個歷史轉折點,你認為什么樣的選擇才是最理性的?歡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參考資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