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歐盟政客們坐在布魯塞爾的會議室里,盤算著新一輪制裁組合拳能把中國怎么樣。
德國媒體卻直接潑了盆冷水:別做夢了,無論怎么施壓,中國也不會讓步,實力擺在那兒呢。
這話憑什么這么說?歐盟的算盤為啥打不響?
作者-彤
98%依賴遇上強硬施壓,這是在用雞蛋碰石頭?
先說個讓人震撼的數字——德國寶馬的生產線,因為稀土短缺,每天損失數百萬歐元。
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正在發生的現實。歐盟對中國稀土的依賴度高達98%,這個數字意味著什么?
意味著離開中國的稀土供應,歐盟的高科技產業就像失去血液的心臟,根本轉不動。一架F-35戰機需要400多公斤稀土,導彈制導系統更是離不開這些關鍵礦物。
可歐盟政客們偏偏在這個時候對中國揮舞制裁大棒,這不是用雞蛋碰石頭是什么?
德國車企心里最清楚。
大眾、寶馬、奔馳的高管在接受采訪時都釋放出"希望保持市場穩定"的信號,這是在給誰看呢?
他們知道,中國市場不是想退出就能隨便走的。出口份額、利潤來源、技術合作,這些都不是靠幾條關稅就能補回來的。
更讓人哭笑不得的是,歐盟一邊制裁中國企業,一邊又要求中國放寬稀土出口管制。
這種雙重標準連德國媒體都看不下去了?!斗ㄌm克福匯報》直言:這輪對華制裁壓力更多來自法國,德國企業擔心被"對等反制"。
數據不會撒謊。中國掌控著全球90%以上的稀土生產能力,以及70%以上的全球稀土提煉技術專利。
歐盟想另辟蹊徑?德國嘗試從廢舊手機中提取稀土,計算結果令人沮喪——成本竟是從中國進口的12倍。
瑞典的稀土礦復產計劃因成本過高徹底破產,巴西開采項目遙遙無期。
歐盟《關鍵原材料法案》提出的2030年實現30%自給率目標,在現實面前顯得蒼白無力。現在連3%都沒到呢。
技術被卡脖子,成本高出12倍,時間等不起:歐盟的三重死結
深挖下去,歐盟面臨的不是一個問題,而是三重死結。
第一重死結:技術被卡脖子。中國不僅掌握稀土生產,更關鍵的是控制了提煉技術專利。
這就像別人不僅有原材料,還掌握著把原材料變成產品的核心技術。你有錢都買不到完整的生產線,因為關鍵的那幾個齒輪在人家手里。
第二重死結:成本算不過賬。歐盟不是沒想過自給自足,但經濟規律擺在那里。
德國的算盤打得很清楚。
從廢舊手機提取稀土,聽起來很環保,實際成本是中國進口的12倍。這還不算時間成本和技術風險,光是經濟賬就讓人頭疼。
瑞典重啟稀土礦開采,結果發現開采成本比預期高出三倍,項目不得不擱淺。巴西的稀土開采項目更是遙遙無期,連時間表都排不出來。
第三重死結:時間根本等不起。歐盟制定了雄心勃勃的2030年目標——實現30%的稀土自給率。
問題是,現在都2025年了,連3%的自給率都沒達到。這不是努力問題,是現實不允許。
技術開發需要時間,產業鏈建設需要時間,人才培養也需要時間。而市場競爭和技術更新換代等不了那么久。
更要命的是,中國在這段時間里也不會原地踏步。稀土追溯系統上線,技術專家護照管制,這些都在加強技術控制力。
法國政府的表現最能說明問題。
一邊在政治上對中國施壓,聲稱要"保護歐洲技術主權",一邊批準法國企業在中國東南沿海新設鋰電池工廠。
這不是精神分裂是什么?資本最誠實,哪里成本低效率高,錢就往哪里流。政治口號擋不住經濟規律,國界也攔不住供應鏈。
還記得中美關稅戰嗎?稀土一出手,一個月就讓步
歷史就是最好的老師。中美關稅戰的時候,中國就展示過稀土武器的威力。
2019年,貿易摩擦最激烈的時候,中國對稀土出口實施管制措施。
結果呢?整個西方世界都慌了。美國的軍工企業發現,沒有中國的稀土供應,導彈制導系統就造不出來。歐洲的汽車制造商更是叫苦連天,生產線面臨停擺風險。
特朗普政府堅持了多久?一個多月就被迫讓步。
這不是中國故意要為難誰,而是技術優勢在國際博弈中的真實威力。
有人可能會說,那是幾年前的事了,現在情況不一樣了。真的不一樣嗎?讓數據說話。
2025年上半年,中國稀土磁鐵的全球市場份額不僅沒有下降,反而提升到了98.5%。技術專利方面,中國新增稀土相關專利超過300項。
更有意思的是,法國的前后矛盾。
去年法國遭遇中方白蘭地反制后,馬克龍政府立刻派人赴華尋求緩和關系。今年又開始對中國指手畫腳,這不是健忘癥是什么?
市場有記憶,數據更有記憶。中歐貿易額2024年達到7858億美元,2025年第一季度猛增至1.3萬億元人民幣。
這些數字說明什么?說明無論政治家們嘴上怎么說,經濟合作的基本盤還在。
德國大眾汽車集團剛宣布將在華投資100億歐元建設智能工廠,德國財長就把中國貨斥為"垃圾"。
這種矛盾不是偶然的,而是反映了歐盟內部的根本分歧:政治邏輯和經濟邏輯在較勁。
企業家看的是市場和利潤,政治家看的是選票和姿態。兩套邏輯碰在一起,就出現了這種分裂現象。
匈牙利、斯洛伐克多次否決對華不當法案,西班牙、波蘭主動訪華尋求合作。
這說明歐盟內部在對華事務上根本不是鐵板一塊,各國都有各國的算盤。
法國想當歐洲老大,德國擔心失去中國市場,東歐國家更關心實際利益。這種分歧注定讓歐盟的對華政策效力大減。
歐盟現在的處境:主動找臺階下,還是被動挨打臉?
說到底,歐盟現在面臨一個選擇題。
是主動回到合作軌道,還是繼續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從目前的趨勢看,第一種可能性更大。中歐關系雖然有波折,但合作的基礎依然牢固。數據最能說明問題:即使在制裁反制的背景下,雙邊貿易額依然保持穩定增長。
7月16日,中歐達成共識,同步全面解除雙方交往中的限制措施。
這個時間點很有意思,正是在歐盟宣布制裁措施之后。什么意思?說明雙方都明白,合作比對抗更符合根本利益。政治表態是一回事,實際行動是另一回事。
中歐數據跨境流動合作取得實質進展,雙方同意設立工作組,就汽車領域數據跨境流動開展合作。
這種技術層面的務實合作,才是雙邊關系的主旋律。
再看看歐盟面臨的外部壓力。特朗普重新上臺,威脅對歐盟商品征收30%額外關稅。
這對依賴出口的歐盟來說,簡直是達摩克利斯之劍。
歐盟委員會擬定了一份206頁的關稅反制清單,涉及商品總價值720億歐元。這份清單最初版本曾達950億歐元,因擔心過度刺激美國而被縮減。
這說明什么?說明歐盟對美國還是有顧慮的,不敢完全撕破臉。
對中國呢?又是另一副嘴臉。覺得可以隨便施壓,不會有什么后果。
這種雙重標準的背后,反映的是對實力對比的誤判。
中國的反制一向有理有據。取消歐盟企業參與中國高端設備采購資格,對歐盟白蘭地啟動反傾銷調查,都是針對歐盟不友好行為的精準回應。
但同時,中國也為合規企業開設綠色通道,確保正常貿易供應鏈的穩定。
這種有打有拉的策略,既表明了態度,又保持了克制。
對比一下歐盟的做法:要么全面制裁,要么全面合作,缺乏精細化的策略設計。這種粗放的外交手段,在面對有經驗的對手時很容易碰壁。
德媒的判斷是對的:無論歐盟怎么施壓,中國都不會讓步。不是因為中國固執,而是因為中國有足夠的戰略定力和應對能力。
與其在錯誤的道路上浪費時間和資源,不如早點認清現實,回到合作共贏的正確軌道上來。這對雙方都是好事。
結語
真正的實力不是喊出來的,而是在關鍵時刻能否保持定力和理性。
這場博弈的結果其實早就寫在數據里了,時間會證明誰更有耐心和智慧。
你覺得歐盟會在什么時候主動找臺階下?這種博弈模式還會延續多久?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