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是我國轄區面積和人口規模最大的城市,城鄉區域差異較大,協調發展任務繁重。“十四五”時期,重慶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推進山區庫區強縣富民,統籌城鄉產業融合和城鄉生態協同發展,探索出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的城鄉融合發展新路。
推動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有機結合,是促進城鄉融合的內在要求。重慶聚焦大城市帶大農村,加強以區縣城和中心鎮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形成中心城區引領、區域中心城市帶動、區縣城支撐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同發展格局,推動“大美田園”“巴渝風韻”“山水鄉旅”等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提升了區縣城集聚產業和人口的能力,增強了小城鎮服務“三農”的功能,也發揮出鄉村作為要素市場和消費市場的作用。
做強鄉村特色產業,是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路徑。發展鄉村特色產業,要用好本土的物產資源、自然風光、村落資源,挖掘資源的人文價值和現代價值,因地制宜、因時制宜,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鄉村特色產業延鏈增效、聯農帶農,構建完整的鄉村特色產業生態。重慶依托自身條件,發展火鍋食材、糧油加工、生態畜牧等特色產業,做大做強“三峽柑橘”“巫山脆李”“涪陵榨菜”等巴渝特色名優品牌,發展觀光、采摘等生態旅游,依山就勢推進生態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通過壯大優勢特色產業鏈夯實城鄉融合基礎。
推動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一體化布局,是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有力支撐。良好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能夠提升農民的生活質量,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統籌優化城鄉發展布局,要打破城鄉二元分割的資源配置體系,強化制度創新和技術賦能,構建起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促進公共服務資源向農村覆蓋、邊遠地區延伸。重慶加快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短板,加快構建“2小時重慶”交通圈,統籌建設農村水電路氣訊“五網”基礎設施,打造“15分鐘高品質生活服務圈”,實現區縣城、鄉鎮、農村功能銜接互補,農村地區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提升。
改革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是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的關鍵一環。體制順、機制活,則融合好、鄉村興。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要順應產業升級、人口流動、空間演進趨勢,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措施,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持續推動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規范引導社會資本投資農業農村運行機制。重慶著力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機制改革,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提升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業農村的比例,實施“四進三回”行動,完善鄉村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把更多城市資金資源、經營理念和人才導入鄉村,為城鄉融合發展增活力、添動力。
鄉村全面振興是一項長期的系統性工程。“十五五”時期,重慶將持續統籌推進“五個振興”,優化國土空間布局和資源要素配置,做優做強縣域特色產業,提升公共基礎設施便捷水平,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提質擴面和美鄉村建設。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黃意武系重慶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