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槡,本名劉文杰,1988年生于甘肅甘谷,重慶市作協會員。有文字散見于《星星》《草堂》《散文詩》《詩刊》《綠風》《詩選刊》《西部》《飛天》《山東文學》《中國校園文學》等。著有詩集《最后的空》。
北槡:我把詩歌當作刺穿現實的筆
(本期訪談主持人:陳泰湧)
上游文化:首先想問的一個問題,你是如何走上詩歌創作這條道路的?
北槡:高一時在雜志封面看到一則全國中小學生作文大賽的征稿啟事,便模仿寫了一首詩歌和一篇散文投了稿,大半年后,意外收到了一個信封,里面裝著一張榮譽證書,一個小獎牌,一本文集。也就是這次意外獲獎,激勵我走上了詩歌創作的道路。
上游文化:有了開端,你在文學這條道路上又是怎么持續走下去的?
北槡:其實,一開始我并沒有刻意去堅持,只是有感覺了就去寫,也不管寫得好壞。當然,最享受的就是夜深人靜時,文字帶來的那份純粹和寧靜。后來,隨著一些作品在一些文學雜志上陸續發表,讓我這個文學青年有了更大的動力。我在讀大學時,發了一首詩,掙了5塊錢稿費,但幾個大學詩友要我花了19塊錢買了一打啤酒來慶祝。詩歌是詩人表達內心情感,觀察和理解世界的一種方式,也正是在閱讀詩歌,創作詩歌的過程中,讓我能夠更好地與自己對話,與世界對話。
上游文化:談談你的筆名緣由。
北槡:2015年的某一天,我在新浪博客收到一條私信,一個素不相識的博主問我能不能不用真名發表作品,因為我用真名發表作品影響到他發表作品了。原來,此人是與我同名同姓的一個大學生,也是一名寫作者,更巧的是,他也是甘肅人。好吧,為了不影響這位大學生老鄉發表作品,也讓這位未出校園的學子感受到社會的美好和善意,我果斷決定要取個筆名當馬甲。作為大西北黃土高坡長大的孩子,“北”字顧名思義指的就是北方。“桑梓”在漢語中是故鄉、家鄉的代名詞,“槡”同“桑”。是的,故鄉是每個人心中永遠都放不下的念想。
上游文化:在你讀過的眾多詩歌作品中,哪些詩人對你的影響最深?
北槡:對于大多數“80后”詩人來說,初學詩歌寫作,海子絕對是影響最大的一位,至少在我所認識的詩友中是這樣的。然后就是里爾克,他詩歌中那種對事物細致入微的觀察,以及將情感與哲學思考深度融合的方式,讓我深受啟發。在我的創作中,也嘗試著用更細膩的筆觸去描繪事物的本質,在抒發情感的同時,也加入一些對生命、對存在的思考。?
上游文化:你在詩歌創作時,是喜歡靈感迸發時一揮而就,還是反復修改打磨糾結又糾結?
北槡:我在詩集《最后的空》序言中說過:“詩人的第二身份應該是醫生。寫詩就像抓藥,反復修改一首詩,就像熬煮一副中藥,恰到好處才能發揮藥性。”剛寫完一首詩,我很少馬上修改,也不會馬上去投稿,而是先放一段時間,讓自己從創作的情緒中抽離出來。過幾天再重新讀這首詩,以一個讀者的角度去審視,看看哪里表達得還不夠準確,哪里情感不夠飽滿,哪里節奏不夠流暢,然后反復推敲字詞,直到自己滿意為止。比如,我為數不多的一首長詩《祭祖母帖》,曾經就是隔幾天修改一次,甚至是放了一年多后又拿出來改了兩三次才定稿。我相信大多數詩人的作品都需要反復打磨。當然,也有一些詩歌是一揮而成的,比如《春分》《在閬中古城》《慢生活》等。
上游文化:在你看來,一首優秀的詩歌應該具備哪些要素?
北槡: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審美標準。就個人而言,一首優秀的詩歌除了要有真摯的情感、獨特的意象和新穎的表達方式外,還要有一定的人文性、批判性和思想性。
上游文化:你有沒有想過通過詩歌創作來反映社會現實問題?如果有,你希望通過詩歌傳達怎樣的觀點和態度??
北槡:從2016年開始,我的詩歌創作應該說絕大多數是來反映社會的。我覺得詩歌不僅可以抒發個人情感,也可以成為反映社會現實的鏡子。比如《在動物園》《云雀》《守村人》《在醫院》《白紙》《夜宿劍門關》等作品,既有對生態環境保護、弱勢群體的關注,也有對社會黑暗的諷刺。我希望通過詩歌引起人們的關注,讓大家意識到這些問題的重要性,同時也傳遞出對美好社會的向往和對改變社會現狀的期待。?
上游文化:你如何看待詩歌創作中的創新與傳統之間的關系?在你的作品中是如何平衡這兩者的??
北槡:其實,我最早在高中時期是以古體詩創作為主,寫了大概有兩百多首,上大學才主要轉向現代詩創作,所以說我的現代詩中總會出現傳統的影子。我覺得創新和傳統是相輔相成的——傳統是詩歌的根基,它蘊含著豐富的藝術手法和審美標準。而創新則是詩歌發展的動力,讓詩歌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在我的作品中,我會使用傳統詩歌的韻律或意境營造等技巧,同時也會融入現代的生活元素和表達方式。繼承傳統,打破傳統,才能形成獨特的風格。
上游文化:既然你經歷過古體詩的創作過程,我所了解到的是目前仍然有很多作者仍然在堅持進行古體詩的創作,可時代環境早就發生了巨變,我們的文化環境讓古詩詞中重要的用典變得越來越陌生,我們的用詞和音韻也發生了變化。你認為,古體詩究竟“路在何方”?
北槡:個人拙見,古體詩的“路”,或許在“守本”與“創新”的縫隙里。
先說“守本”。格律、音韻是古體詩詞的骨架,就像老房子的梁柱,拆了梁柱房子就會倒塌。傳統基本的規矩不能丟,比如絕句的起承轉合,詞牌的平仄節奏,這些是前人積攢下的表達經驗,丟了就少了那份獨有的韻味。但也不必死磕,比如古韻里的入聲字,現在多數人已經讀不出差別,硬要按古韻押韻,反而讓讀者覺得拗口,不如在普通話聲韻的基礎上求和諧,讓文字先能被眾人所讀懂。
另外,更重要的是“創新”。正如詩詞中的用典之所以讓人陌生,是因為那些典故對應的生活場景早就變了。古人寫“折柳送別”,是因為交通不便、一別難逢,現在我們說“高鐵過站”“視頻里揮手”,這才是當下的離別。
其實,古體詩詞從來不是“仿古”的學問,唐人寫邊塞、宋人寫市井,都是寫他們的時代,寫他們的生活。現在的山河是高樓外的晚霞,現在的心事是加班后的月光,把這些裝進格律里,它自然就有了活氣。
當然,也沒必要去追求“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境界,再說寫作從來不是玩技巧,真實書寫普通人的日常悲歡最能讓讀者共情。
古體詩不該是文人的專屬,它也可以是快遞小哥寫夏日奔波的七絕,是學生寫考試作文的小令。說到底,它的生命力不在你寫的文字像不像古人所寫,而在于能不能表達出今人的內心,守住那份凝練含蓄的美,裝進這個時代的血肉。誠然,當它能裝下當下所有人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時,古體詩的這條路自然就寬了,就能走得遠了。
上游文化:你除了詩人身份外,還是一名語文教師,請問你覺得詩歌在教育領域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如何通過詩歌教學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審美能力??
北槡:從我多年的教學實踐來看,我們大多數孩子對詩歌的認知可能還停留在“床前明月光”的階段。中考高考詩歌鑒賞是必考知識點,可見詩歌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詩歌教學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想象力和審美情趣,還可以讓孩子們感受到文化和語言的魅力,學會用更豐富、更優美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在詩歌教學中,我們引導學生閱讀經典詩歌,分析詩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讓他們自己嘗試創作詩歌,鼓勵他們發揮想象力,大膽創新,從而培養他們的創造力和審美能力。?
上游文化:如果有機會和一位歷史上的著名詩人對話,你希望是誰?你最想對他說一句什么話??
北槡:蘇軾。不必驚訝我的脫口而出,因為我的偶像就是蘇軾。每年我都會去眉山附近的一個地方,尋找蘇軾曾經涉足的痕跡,也曾寫過一組長詩《大江東去》。我最想對他說的話是:東坡先生,您受委屈了。
上游文化:“受委屈”?這不只是對東坡先生說的吧?這個想必也是“言由心生”,你能談談你的人生經歷嗎?有什么樣的委屈?又是怎么去學習東坡先生的豁達的呢?
北槡:哈哈,還真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其實,此話我只是單純地表達對東坡先生的敬意,以及對他生不逢時的惋惜。
如果非得說出我的個人經歷,我和很多農村孩子的路徑是一樣的,我上高中就離開父母到了縣城,兩次高考才得以離開大山到省城蘭州上大學。大學畢業后總以為自己是詩人,找個工作不在話下,便背起行囊流浪到沈陽,背著一沓證書和發表作品的樣刊到處面試,結果可想而知。受打擊后,才明白靠詩歌謀生是行不通的。兜里只剩五塊錢的時候,便決定去小區當保安,因為當保安是管吃住的,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
當保安站崗敬禮時,遇到了附近工地上的一位包工頭,是我的甘肅老鄉,本來他是想找一個學過建筑的大學生幫忙打下手,我“專業不對口”,但看在老鄉的份上便收留了我。所以,我在當了4天的保安后,開始了第一次職場“跳槽”,也完成了一次職場上的飛躍——終于可以從站著上班變成坐著上班了,我給他當上了“消防管理員”,負責送材料。這份工作比當保安干得長一些,我就在東北冬天的工地上坐了半年。一個人,東北的冬天,除了孤獨就是孤獨,還有寒冷。半年后,我便來到暖和的重慶,沒工作沒關系,暖和就行。我從發傳單到做電銷,從租房到買房,從一個人到娶妻生子,12年似乎像一場夢。
說到委屈,生活中男人的委屈不都類似嗎?前面我所說的委屈,是對一位才華橫溢、歷經宦海浮沉,卻始終以豁達之心擁抱生活,在詩、詞、文、書、畫等領域皆成就斐然,既扎根傳統又突破桎梏的宋代文人典范的惋惜。至于豁達,一直記得曾經落魄時,一個朋友說過的一句話:你看,和路邊行乞的人相比,我們還有什么委屈的?
上游文化:在你的創作征途上,有沒有遇到過靈感枯竭的階段?你是如何克服這種困境,重新找回創作狀態的??
北槡:當然有過。就現在來說,我已經有兩年沒寫一首詩歌了。說工作忙的話其實是借口,主要還是這兩年對周圍的一切似乎都失去了敏銳的感知,還有就是自己寫的東西沒有突破了。所以,干脆給自己的詩歌創作放個假,沉寂幾年再寫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