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由成都規劃館主辦的“成都規劃館·說”專題講壇第31期《圖解成都歷史名人系列講座》第三講《在成都,對話杜甫》開講。講座現場,歷史影像學者馮暉憑借其深耕城市微觀史數十年的研究積淀,從形象、生平、遺跡等維度探尋杜甫與成都的深厚淵源。依據歷代繪畫作品和杜甫詩歌中的內容推測,杜甫在成都生活的時候大概50歲左右,個子不高,瘦削蒼老。
杜甫草堂、新津修覺山等成都地名成為串聯歷史的“密碼”。馮暉結合《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春夜喜雨》等經典詩篇,講述了杜甫在草堂安逸閑適的美好生活。在成都草堂的四年,杜甫得以遠離戰亂和官場紛擾,與家人團聚,與友人重逢。在那一首首動人的詩篇中,展現了杜甫熱愛生活、關懷鄰里、珍重友誼、心系蒼生的人文情懷,于細微之中彰顯了杜甫的崇高精神境界,解讀了杜甫的詩歌也讓成都的煙火氣與人文底蘊跨越時空永恒流傳。
活動現場設置互動問答環節,觀眾圍繞“杜甫的人生經歷”“唐朝的服飾風格”等話題熱烈討論。據悉,由成都規劃館舉辦的這個系列講座還將聚焦陸游、張大千等歷史名人,以“一人一城”的敘事,助力城市文化傳承與公眾歷史教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