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地上,690多座城市星羅棋布,9.4億人生活在城鎮。一座座城市托舉起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把人民城市理念貫穿規劃、建設、治理全過程,扎實推進住房保障工作,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強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繪就一幅宜居、韌性、智慧、人文交相輝映的城市新畫卷。
7月17日清晨,航拍廣西北海市合浦縣還珠廣場一帶,綠樹成蔭,風景如畫,與城市樓宇相映成景。近年來,北海市合浦縣積極推進城市更新,實施老舊小區、各類公園、綠地綠道、主題廣場等既有片區更新改造,注重文化、旅游、餐飲、休閑娛樂等一體打造,一批“新”空間正為城市文旅融合發展注入新活力。人民圖片
城鎮化邁向新階段
來自江蘇泗洪農村的許海麗,不到20歲就來到陜西西安打工,做過保姆、當過廚師,后來經營早餐車,一干就是10多年。
得益于西安市戶籍制度改革,許海麗拿到居住證,大女兒在西安參加高考,考上了咸陽的一所大學;小兒子在家附近讀了小學,成績也不錯。
他鄉成故鄉,許海麗的故事是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一個縮影。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新型城鎮化工作,明確提出以人為核心、以提高質量為導向的新型城鎮化戰略,為新型城鎮化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推動我國城鎮化進入提質增效新階段。
一組組數據,標注著人類歷史上少有的城鎮化飛躍。
——城市人口規模持續擴大。2024年末,全國城鎮常住人口為94350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7%,相當于每3人中有2人常住城鎮。2023年末,全國常住人口超過500萬的城市有29個,超過1000萬的城市有11個。
——城市經濟實力日益增強。2024年末,全國共有27座城市GDP超過1萬億元,其中,有9座城市GDP超過2萬億元。產業結構明顯優化,2023年地級以上城市三次產業增加值比重分別為2.8%、36.8%和60.4%。
——綜合承載能力不斷提升。2024年末,全國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線路326條,運營里程10923.8公里。2023年末,全國城市供水普及率99.43%,燃氣普及率98.25%,集中供熱面積115.49億平方米。
——城市發展格局逐步優化。“兩橫三縱”城鎮化戰略格局基本形成,19個城市群承載了我國75%以上的城鎮人口、貢獻了8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成為我國新型城鎮化的主體形態。與此同時,現代化都市圈加快培育,大中小城市發展更加協調。
日前,河北雄安新區雄東電纜隧道內,“雄電靈犀智巡機器狗”在工作。AI巡檢機器人、無人快遞車、智能樓宇機器人等眾多創新智能科技的應用讓這座“未來之城”科技范兒十足。中新社記者 韓 冰攝
規劃建設治理水平
不斷提高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把人民城市理念融入城市發展全過程和城市工作各方面,不斷提高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水平,讓一座座現代化城市,托舉起人民群眾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行走在雄安新區,地面看不到井蓋密布,空中看不到線纜交錯。謀定后動,規劃先行。雄安的整潔有序,得益于“先地下、后地上,合理開發利用地下空間”的規劃理念。
先謀后動,規劃引領。雄安新區保持歷史耐心和戰略定力,以創造歷史、追求藝術的精神,高強度、高密度、高質量地推進規劃編制,做到“把每一寸土地都規劃得清清楚楚后再開工建設,不要留歷史遺憾”。
先后有60多位院士、國內外200多個團隊、3500多名專家和技術人員參與新區規劃體系編制;以《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為統領,“1+4+N”規劃體系逐步成型,為新區穩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實現高標準規劃、高質量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從來沒見過這樣編制一座城市的規劃。”不少參與雄安新區規劃編制的專家感慨。
城市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
黨的十八大以來,城市治理工作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準確分析城市發展的歷史方位,結合城市發展的新階段、新要求,積極探索城市治理新模式,城市治理的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城市生活更宜居、更美好。
——城市治理更智能。圍繞交通擁堵治理,云南省曲靖市富源縣將城區道路4個停車場進行智能化改造,城區近900個車位實現智能化管理;重要路段停車場實行月租、年租優惠政策,實行晚八點至早八點免費停放政策;規范非機動車停放位近6000個。
——城市治理更高效。2019年以來,北京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探索了一條以12345市民服務熱線為平臺,黨建引領接訴即辦改革的城市變革,走出了一條以熱線撬動超大城市治理的生動實踐。
——城市治理更有溫度。湖北武漢城管系統全面推廣“共情執法”,以“共情”破題,不僅消解了執法者與群眾的“心理距離”,更探索出一條“有力度更有溫度”的現代化治理路徑,真正架起了一座連通執法與民生的橋梁。
夏日時節,江蘇省揚州市宋夾城體育休閑公園葉茂花繁,綠意蔥蘢,吸引眾多市民游客休閑游玩。近年來,江蘇省揚州市在道路節點、小區周邊、市區街角等地,因地制宜推進公園建設,將城市角落打造成當地市民日常休閑的公園。為居民游客提供了健身、休息、游玩的好去處。人民圖片
城市更加宜業宜居
城市是人民美好生活的空間載體,城市建設必須把讓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住房保障工作扎實推進,城市更新行動穩步開展,城市人居環境和生活品質不斷提升。
早上八點,張明在家樓下的便利店買完早餐,不用像以前一樣擠地鐵,步行10分鐘就能走進公司車間——自從跟同事搬到泊寓·九龍租賃社區后,張明的通勤生活就改變了。
泊寓·九龍租賃社區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經開區九龍路與湯口路交口,地處格力工業園、應流工業園等產業區,及安徽大學、安徽建筑大學等高校聚集區。全期共規劃933套租賃住房,重點為片區內醫療、科研等人才提供租賃住房服務,進一步推動實現“職住平衡”。
社區配有24小時安防、人臉識別、智能門鎖等系統。同時,社區考慮青年人群的社交需求,還配備約500平方米的公共區域,集合了閱讀、影音、會議、健身等功能,租戶不出社區,即可體驗“運動、休閑、社交一體化”多元生活。
社區生態是最吸引張明的地方。“上周社區組織的‘九龍音樂薈’吸引了100多位租戶參與,其中不少是產業園區里各個企業的技術骨干。”
住房,是民生之要。黨的十八大以來,保障性住房建設穩步推進,住房保障體系不斷完善,住房保障能力持續增強,為推動實現全體人民住有所居的目標發揮了重要作用。
數據顯示,我國城鎮人均住房建筑面積超過40平方米,建成世界上最大住房保障體系,累計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6800多萬套,1.7億多住房困難家庭圓了住房夢。
城市更新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切口。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緊跟民生需求、完善城市功能,因地制宜推動城市更新,促進城市高質量發展。
今年6月,上海市靜安區彭浦新村街道彭一小區2110戶居民陸續拿到鑰匙,回到經過原地拆除重建的新家。這座上海市內非成套拆除重建改造項目中建筑體量最大、居民戶數最多、情況最復雜、改造難度最高的非成套舊住房小區宣告改造完成。
“房子和人一樣總會老的,是改造項目讓我的‘老房子’變成了‘好房子’。”72歲的周紅順也是彭一小區的“老居民”,6歲時隨父母搬到了這里,曾7個人擠在26.5平方米的“老破小”里。如今,走進使用面積約29平方米的新房,周紅順笑得合不攏嘴。
建于20世紀50年代的彭浦新村曾是不少勞動模范、先進工作者的居住地,但經過60多年的風雨,當年令人羨慕的新房已是“硬傷”累累。經過近四年拆除重建工程,41座擁擠破舊的老樓變成了17棟嶄新亮堂的高層電梯住宅樓,居民從此告別輪流做飯、排隊上廁所的生活方式。
一個個惠民項目、一幕幕生活場景,記錄著城市更新行動的新進展。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4年,全國累計開工改造老舊小區28萬個,惠及居民超過1.2億人,實施居住建筑節能改造4.46億平方米,建設養老、托育等各類社區服務設施7.8萬個。
6月30日,深中通道通車一周年,總車流量超3155萬車次,日均超8.64萬車次,約占珠江口日過江總車流量的五分之一,為促進珠江口東西兩岸及粵港澳大灣區高效融合發展、做實粵港澳大灣區“一點兩地”戰略定位,切實發揮了交通開路先鋒作用。廣東省中山市委宣傳部供圖
延續城市歷史文脈
一座姑蘇城,半部江南詩。一條平江路,半座姑蘇城。
漫步江蘇省蘇州市平江路,只見巷陌縱橫、水道交錯。世界文化遺產耦園,顧頡剛、葉圣陶等名人故居,昆曲、刺繡等非遺文化……這些璀璨的歷史文化遺產,如同散落在歷史長河中顆顆明珠,串聯起蘇州的歷史文脈。
在平江路南入口處,一處碑亭展示著宋代摹繪平江府即古時蘇州城的《平江圖》。《平江圖》清晰描繪了古蘇州的平面輪廓和街巷布局,其中“水陸并行、河街相鄰”之格局,跨越百年延續至今,幾無二致。
長期以來,蘇州市先后實施平江路風貌保護與環境整治工程、古建老宅活化利用工程、“平江九巷”復興工程等,深入挖掘歷史街區和歷史建筑文脈內涵,高質量、精細化推進平江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更新工程,吸引大批游客前來旅游觀光。
“出圈”的不僅僅是蘇州平江路。從福建福州三坊七巷,到江蘇揚州仁豐里古街,再到廣東潮州牌坊街……如今,越來越多的“老街巷”變為“新地標”,成為人們領略城市文化魅力的一扇窗口。
歷史是城市的記憶,文化是城市的靈魂。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歷史文化傳承的重要性,為古城保護與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牢記囑托,扛牢責任。不少城市在歷史文化保護和傳承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取得了顯著成效,形成一批可推廣、可復制的經驗。
——活化利用,讓歷史文化煥發時代活力。江西省撫州市文昌里是“東方戲圣”湯顯祖的故鄉。依托深厚文化底蘊,當地多措并舉打造文化品牌,修建并推出了玉隆萬壽宮、中國戲曲博物館、大型實景演出《尋夢牡丹亭》等一批文化展館和文化演出。
——改善民生,讓歷史文化融入現代生活。小西街歷史文化街區是浙江省湖州市井生活的代表地。當地以保留濃郁市井氣息為理念,“留改拆”并舉實施整體性保護修繕工程。在不改變建筑外觀的前提下,對街區單體歷史建筑和傳統民居院落進行保護性修繕,在建筑內部增設生活設施,并引入市政基礎設施管線。
——共同參與,讓歷史文化助力基層治理。逢源大街—荔灣湖歷史文化街區是廣東省廣州市首個由政府全程主導、多方參與共建的“居民+專業者”共同締造城市更新微改造項目。項目由行政主管部門牽頭成立“泮塘五約微改造共同締造委員會”,發動片區居民、商戶、專家學者、廣大群眾、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共同參與片區改造。
如今,76.7萬處不可移動文物、143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近1300片歷史文化街區、6.8萬處歷史建筑,構成了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厚載體,讓城市留住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譜寫生態文明新篇章
夏日清晨,漫步山西省長治市“三河一渠”生態廊道,黑水河與南護城河交匯處的長子門公園內,河暢水清,燕語鶯啼,岸綠景美。濱水棧道上,市民悠閑漫步,不時有孩童奔跑而過。
如此秀麗景色,讓人很難想象這里曾經是雜草叢生、污水橫流、污染嚴重的小河溝。“以前,路過這里得憋氣小跑。”長治市潞州區常青街道長子門村居民王愛蓮回憶說。
由石子河、黑水河、南護城河和東防洪渠組成的“三河一渠”環城水系,是長治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長治持續推進“三河一渠”生態治理與修復工程,讓曾經渾濁的河道重現清澈,沿岸植被覆蓋率大幅提升,形成了多層次、多色彩的生態景觀帶。
長治“三河一渠”的蝶變是我國城市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的一個縮影。放眼全國,類似的變化比比皆是。
黨的十八大以來,一系列有重點、有力度、有成效的環境整治行動持續發力——
為了空氣常新,從2013年開始,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接續出臺。
為了綠水長流,以黨政領導負責制為核心的河湖長制責任體系全面建立。我國七大流域全部建立省級河湖長聯席會議機制,南水北調、引江濟淮等110個大型引調水工程推行河湖長制。
為了青山常在,三北防護林、天然林保護等重大生態工程深入推進。各地開展豐富多彩的義務植樹活動,不斷創新生態造林方式,讓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
一項項改革舉措,匯聚起持續攻堅的強大合力,推動城市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頭頂的藍天更多了。2024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濃度為29.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7%,連續5年穩定達標,藍天白云成為城市常態。
身邊的河湖更清了。2024年全國優良水質斷面比例達到90.4%,首次超過90%。長江干流連續5年、黃河干流連續3年全線水質穩定保持在Ⅱ類。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黑臭水體基本消除。
腳下的大地更綠了。截至今年1月,全國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3.32%,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5.65平方米。建成國家森林城市212個。
循大道,至萬里。我們堅信,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新發展理念,遵循城市發展規律,深入貫徹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中國城市必將書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原標題:城鎮化水平不斷提升 人民城市新格局正在形成 我國城市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
■來源:中國城市報記者 邢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