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沂南麓,泗水之地。
盛夏時節的山東省濟寧市泗水縣,山水清明,天高云淡。出縣城南行8公里,山路蜿蜒,登高遠眺,村舍錯落,龍灣湖碧波蕩漾,遠山如黛,一幅山水畫卷渾然天成。
湖畔行走,等閑谷藝術糧倉、“虎咬瓜”甘薯文創基地、閱湖尚儒研學基地、尼山鹿鳴田園綜合體……一個個農商文旅融合項目生機勃發。昔日的鄉村角落,已蛻變為城市體系外的旅游熱土,年均吸引游客50萬人次,創造社會總收入3.9億元。片區內村集體經濟收入均超20萬元,南仲都村和東仲都村突破百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04萬元。
游人如織背后,榮譽紛至沓來。龍灣湖鄉村振興示范片區榮膺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省級示范區,東仲都村獲評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南仲都村黨支部摘得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桂冠,等閑谷藝術糧倉則成為中國鄉村旅游創客示范基地……
5年前,這里卻是另一番光景。12個行政村中,1/3村集體年收入僅數千元,青壯勞力紛紛外出,村莊“空殼化”問題嚴峻。“龍灣蝶變”,密碼何在?
片區黨委:攥指成拳的組織力量
今年“五一”假期,龍灣湖文創街游人如織。新建的230個車位停車場有效緩解了停車難。鮮為人知的是,停車場建在南仲都村地界——因東仲都村發展用地緊張,片區黨委協調南仲都村“借”出地塊,從決議到建成啟用僅用半月。
龍灣湖片區覆蓋2鎮街12村,曾各自為政。圣水峪鎮黨委書記劉貴同坦言:“成立片區黨委,就是要破解單打獨斗難題。每個片區都需要主心骨。龍灣湖鄉村振興聯合黨委書記由南仲都村黨支部書記姚洪遠兼任,他抓產業有經驗,抓治理有能力,服務群眾有熱情。”
自此,片區黨委如春雨潤物,悄然改變了村莊各自為戰的局面。
規劃一張圖。2019年,片區黨委邀請浙江大學編制片區規劃,各村定位清晰:夾山頭、東仲都發展農文旅,南仲都專攻草莓、鮮桃,鹿鳴廠村種植甘薯,東野村育苗……形成游玩、采摘、住宿精品線路。
產業一盤棋。2024年的2000萬元產業資金,經聯合黨委統籌,打破“撒胡椒面”慣例,集中投入南仲都村鞏固草莓優勢,其他村分享3%~6%回報。東仲都村黨支部書記李根感慨:“讓專業村做專業事,避免了重復投入和惡性競爭。”
此外,基建一體化,曾協調省水利廳將“十里花溪”項目由分段改造調整為整體提升,融入文旅元素,放大資金效能。招商一股繩,比如為偏遠的大峪口村成功引入鐵皮石斛項目,并配套30畝建設用地。
姚洪遠,如今已成為片區建設和發展的“主心骨”。他推動南仲都村與產業薄弱的澇沃村結對,發展10個陽光玫瑰葡萄大棚,2024年澇沃村集體收入翻番。西仲都村在省派“第一書記”牽線下,成功召喚在外創業的王輝強三兄弟返鄉,投資800萬元創建中藥材基地,帶動20多人務農就業,沉寂山村煥發新生機。
盤活閑置農房:喚醒鄉村沉睡資源
夾山頭村,“夾山小筑”民宿內,女主人程琳正熱情接待濟南游客。2018年,這位山東理工大學的畢業生響應“泗郎返鄉”號召,加入等閑谷藝術糧倉創客團隊。2022年,她以年租金4500元租下200平方米農家院,精心改造成田園風民宿。開業不久便迎來濟南一家四口入住,3天住宿加土特產銷售,讓她初嘗甜頭。如今,她又投資近百萬元打造“夾山半夏”民宿,還吸引粉絲李棟夫婦在此創立“夾山逍窯”面包坊。
程琳的故事,是龍灣湖片區盤活閑置農房的生動縮影。
“片區探索閑置農房經歷了清晰的三階段。”泗水縣副縣長張全慶介紹,2013至2017年為破冰期,從民宿破局。南仲都村盤活45棟農房引入專業團隊運營“姥姥家”品牌;夾山頭村緊隨其后,村集體有償收回21棟閑置農房,租給企業改造為“龍灣良舍”民宿。
2018至2024年為拓展期,多元業態綻放。東仲都村出租27棟農房打造藝術小鎮,引入桑蠶體驗、茶舍、陶藝、扎染等50個業態,并免費提供6棟房屋給清華大學設立“鄉村振興工作站”,打造文化地標,龍灣湖片區游客流量從數千躍升至50萬人次。
2025年起進入深化期,聚焦產業聯農。在業態繁榮基礎上,東仲都村瞄準年銷售額過百萬元的酸辣粉和“虎咬瓜”地瓜品牌,利用閑置資源深耕甘薯全產業鏈,讓更多農民共享產業紅利。
盤活農房,更盤活了人心。63歲的紀子軍老人有一處緊鄰龍灣湖文創街的閑置小院。東仲都村按照規劃,準備新上研學游配餐項目,就與紀子軍協商,將小院改造成仲意餐廳。“原來閑置的小院,現在生意興隆。俺每年有1萬元的租賃費,村里也增加了收入!”紀子軍常在文創街漫步,笑意盈盈。
一棟棟老屋煥發新生,成為文化傳承載體、村容整治抓手、產業發展支點。山東等閑谷藝術糧倉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田彬深有感觸:“鄉村振興忌急功近利。唯有深挖鄉村民居的文化生命力,方能真正引人、留人。”
鄉村振興合伙人:人才活水潤沃土
龍灣湖文創街上,“川上咖啡”香氣氤氳。店長陳亞楠是2020年入駐的鄉村振興合伙人。“這里遠離喧囂,讓人在鄉野間自在呼吸、放松交流。”她微笑道。
不遠處“好桑糧”體驗館內,創始人劉元秀正與客人分享桑葉茶。這位52歲的創業者幾經沉浮,2019年成為首批合伙人,每日驅車往返濟寧與泗水,行程已逾10萬公里。支撐她的,是對國家政策的信心、對龍灣湖前景的期許,以及對當地政府務實作風的認可。
泗水“鄉村振興合伙人”模式,核心在于構建“政府支持+平臺孵化+聯農帶農”機制。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黨組書記、局長孫啟樂穿行于龍灣湖文創街,游人如織的景象讓他心頭暖意升騰——鄉村振興,希望無限。
問及政府、平臺、村民在“合伙人”模式中的關系,孫啟樂右手握拳,在空中劃過一道弧線:“各有分工,各負其責。”
政府筑巢引鳳。出臺專項政策,設立招募聯絡站,投入超億元完善道路、燃氣、網絡等設施,組建專班解決合伙人難題。針對手工藝人需求,協調開展技能培訓160余人次。
平臺聚力賦能。以等閑谷藝術糧倉等為依托,整合資源招募合伙人。平臺提供場地、技術、宣傳等服務,按業態收取5%至20%分成,避免同質競爭。2024年,平臺服務費收入達240萬元。
村民共享紅利。村集體通過租金、分紅等方式參與開發。東仲都村物業公司年收入44萬元;村民田仲玲在文創街“拎包入住”經營“泗水火燒”,村集體僅抽成10%,她月入七八千元;22歲的蔡淑怡大學畢業后直接入職“虎咬瓜”品牌店,線上線下銷售紅火。
“90后”甘薯大王龐海波是產業合伙人的標桿。從打工、跑運輸起步,在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專家指導下扎根丘陵薄地種植地瓜。他推廣脫毒種苗、密植技術和膜下滴灌,帶動周邊12個村種植3萬余畝,畝純收益近3000元。2024年市場價暴跌,他仍堅守0.7元/斤的保底價收購鄉親地瓜,寧虧50多萬元也不讓農民受損。
截至目前,泗水已招募合伙人299人,落地項目149個,總投資7.5億元,直接帶動就業8400余人。
夏日里,龍灣湖畔的振興畫卷舒展得愈發壯闊。泗水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姜仲啟在龍灣湖鄉村振興示范區建設推進會上總結道:“片區黨委的統籌引領,是凝聚片區合力的組織保障;盤活閑置農房,是喚醒鄉村沉睡資源的鑰匙;‘鄉村振興合伙人’制度,是匯聚人才活水的創新管道。”泗水縣制度創新的“三駕馬車”,正驅動龍灣湖片區在鄉村振興的康莊大道上蹄疾步穩。
作者:包慶淼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呂兵兵 祖爽
來源:農民日報
原標題: “三駕馬車”驅動“龍灣蝶變”——山東泗水縣龍灣湖鄉村振興片區建設探訪
監制:盧靜 編輯:王曉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