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乎黏苞米兩塊五一根!”
在中國的各種集市上,花10塊錢差不多就能吃玉米吃到打飽嗝。
玉米,一個生活中沒人放在眼里的食物,可要是有一天它突然消失了,人類都要集體麻爪。
這是為什么呢?
一根棒子的逆襲
作為一個養(yǎng)活了全世界大量人口的農作物,玉米一度被人們稱為“外星植物”。
這里我們就要辟謠一下,很多人都說玉米沒有祖先,就像從外太空突然被扔到地球上一樣,因此拍拍聰明的大腦,張口就說玉米是外星植物。
嗯,這些人應該是會錯了意。
我們把玉米叫做“外星植物”是一種幽默,因為這玩意實在太爭氣了,不僅到哪都能活,還能養(yǎng)活地球上的那么多人口,甚至還能組建國家,就像神秘的外星來客一樣無所不能。
事實上,任何一種農作物都不是屬林黛玉的,能砰的一下從天上掉下來,它們在地球上都是可以找到原始版本的。
來,跟我認識一下玉米的老祖宗——大芻草。
大約在9000多年前,玉米的故鄉(xiāng)墨西哥生長著很多大芻草,這玩意和南方的烤玉米一樣,一株植物上只有8-10粒種子。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大芻草還是個社恐,它用厚厚的外皮把種子包了起來,生怕別人知道它里面還有種子。
四處覓食的初始版本老墨,一看到這玩意就納悶,皮這么厚能吃嗎?
我們不得不佩服老墨的腦回路,因為他們壓根就沒想把大芻草的硬皮剝開,咬一口里面的種子,而是直接啃起了大芻草。
這是為啥啊哥們兒?當然是因為大芻草的稈很甜,汁水像甘蔗一樣甜蜜蜜。
既然老墨靠不住,玉米同志就只能自力更生了。
科學家推測,大約8000-9000年前,墨西哥的山地和低地站在了同一個海拔上,大芻草在這段時間,可能和別的植物雜交了,自己變得沒那么純了。
不久后,大芻草不知道受了什么刺激,給大家伙表演了一個基因突變,它外面的那層皮突然沒了,露出了里面吃起來還算可口的種子。
世界上的第一顆玉米,就在這場從社恐到社牛的演出中誕生了。
又經過了將近3000年,玉米種子從原來的雙排變成了四排,體積也比原始版本大了很多,成功引起了墨西哥人民的注意。
瑪雅人是玉米的狂熱骨灰粉,他們那時候的玉米種子發(fā)育成好多排了,且顆粒飽滿、色澤金黃,每一粒種子都平等地讓瑪雅人為它癡狂。
瑪雅人當時是種玉米的老手了,他們通過不斷的選種、改良、改變耕種方式,提高了玉米的產量,做到了瑪雅人在東北,人手一個熱乎粘苞米。
玉米是瑪雅人日常生活中的絕對主角,瑪雅人經常吃玉米餅、玉米粥等玉米制品,那么會不會有一種可能,瑪雅人其實是東北人呢?
回到正題,每到玉米豐收的季節(jié),瑪雅人都會雙膝下跪,表示玉米就是瑪雅人的神。
因為過于崇拜玉米,瑪雅文明中誕生了玉米神,瑪雅人也一直在努力地向周邊的小伙伴們,安利自己的玉米。
但真正讓玉米走出國門的,還是四處亂竄的航海家。
人類的救命稻草
2500多年前,一群航海家經過不斷的折騰,把玉米種子弄到了南美洲氣候溫暖的安第斯山脈。
安第斯山脈的克丘亞部落居民,對玉米這種新奇玩意非常好奇,他們經過長期的摸索,開發(fā)出了梯田種植玉米的模式,最終得到了一口黏糊糊的正宗老墨西哥大苞米。
后來,南美洲發(fā)生了一件大事,你猜是什么?
熟悉歷史的小伙伴都知道,這就是印加文明。
在玉米的推動下,安第斯山脈中的老百姓有了充足的糧食,一時半會兒餓不死了,穩(wěn)定的人口對印加帝國的崛起來說是重中之重。
此外,當?shù)乩习傩彰磕甓寄苁O潞芏嘤衩祝衩子痔貏e耐儲存,因此不管是出門打仗,還是鬧饑荒,玉米都能充當救火隊長的職業(yè),保護印加文明渡過危險期。
在中國,玉米更是人民的希望。
中國自古以來都不缺人,正因為人口太多,餓死幾個人在統(tǒng)治者里就像死了一只螞蟻一樣無所謂。
可統(tǒng)治者覺得死人沒什么,老百姓卻是不想餓死的,幾千年來他們一直都在為了吃飽飯而拼搏,直到玉米進入了中國。
大明知名道士嘉靖老道在位期間,第一批玉米從傳奇印度出發(fā),來到了我國的云南地區(qū)。
當時,云南地區(qū)的老百姓一看到這玩意,眼睛就直了。
哎呀!這玩意好啊!以前咋沒見過呢?
沒見過能吃嗎?我才不吃。
為了宣傳這個洋玉米,外國人往中國跑了三百多年,明朝都沒了他們還在帶貨。
坊間傳聞,洋人為了打開市場,甚至直接把玉米叫做“御米”,意思是皇帝親賜的苞米。
這就有點意思了,難不成皇帝也通敵,自己早就瞞著老百姓偷偷吃上了玉米?
不管怎么說,洋人的努力還是有效果的,老百姓最后也是親自下場嘗了一口玉米,給了他們一個面子。
吃完以后,中國人對玉米的評價是還不錯。
漂洋過海只為了讓中國人嘗嘗,這可不是玉米的終極目標,它的目標是在中國落地生根。
要想在一片土地上活下來,你就必須要讓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看到你的價值,這一點玉米深信不疑。
清朝統(tǒng)治的200多年時間里,根據(jù)官方宣傳,老百姓好像是盛世的受益者,實際上的情況卻是沒幾個人能吃上飽飯,土地都被地主惡霸搶走了。
嘉慶道光年間,中國人口已經快到4億了,很多人根本就沒有地種,飯也吃不上一口,眼看就要鬧到紫禁城砸龍椅了。
就在這個時候,神奇的外星植物玉米從天而降,你的吃飯問題我來解決。
當時,不少沒有土地的人帶著玉米種子,到深山老林里開墾沒人種的荒地。
他們發(fā)現(xiàn)玉米這玩意不管是旱地、斜坡、陡崖,種到哪都能活,而且產量也高,足夠維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
皇帝老子想讓人餓死,可哪個人不想活著,雖然吃起來不像大米那樣有熟悉的感覺,但飽腹感確實比大米強。
除了喂飽了求生欲極強的老百姓,玉米也給畜牧業(yè)帶來了春天。
玉米棒子可以喂豬,豬吃胖了可以賣個好價錢,老板看到自己生意這么好,當然就會擴大養(yǎng)豬廠的規(guī)模,這就需要有人來種植玉米提供玉米棒子。
這一番循環(huán)下來,大家不就都賺到錢了嗎?
看到這里,你還認為玉米就是玉米嗎?一根玉米可以是路邊的美味佳肴,也能作為支柱,撐起一個個國家。
哎?說到美味佳肴,古人都是怎么吃玉米的呢?
正宗老南美洲原住民墨西哥人,吃起玉米來那叫一個地道。
在墨西哥豪橫一時的阿茲特克人,會把玉米磨碎后的玉米粉和少量石灰混合做成餅皮,然后裹上魚肉等餡料蒸熟,這就是今天赫赫有名的墨西哥卷餅。
蹦爆米花也是阿茲特克人發(fā)明的,他們不僅愛吃爆米花,還會把爆米花做成頭飾和項鏈,用來裝飾神明。
大家最愛吃的美式炸雞,雞要用玉米棒子喂大、炸雞腿要裹玉米淀粉、下鍋要用玉米油、醬料里有玉米糖漿,食品添加劑里也有玉米。
看來,歐洲人和世界人民都離不開的美式快餐,沒了玉米也玩不轉。
后來,隨著玉米傳入歐洲,又誕生了典型的歐式吃法。
歐洲人喜歡把玉米餅用鐵板烤熟,卷著奶酪和香腸一起吃,有些地區(qū)則喜歡把玉米和酸奶、牛奶混合在一起,做成一碗風味玉米粥。
而到了中國,玉米更是直接就沒有外來物種的影子了,什么玉米發(fā)糕、玉米面條、貼餅子、玉米窩頭、玉米碴子通通安排上。
想當初,玉米想盡辦法在中國落腳,到了今天就算是它想離開,也是根本不可能了。
其實,玉米除了好養(yǎng)活、能吃、能創(chuàng)建文明,還有很多好處,那真是三天三夜也說不完。
功能齊全的玉米
在綜合實力面前,玉米先生一騎絕塵。
說到這里,是不是已經有人想起了“他們仨”,是的,土豆、地瓜和玉米,向來都是捆綁在一起的好基友,而且各有各的能耐。
有人說土豆和地瓜也很能打,和玉米一樣并列三大主糧行列,你怎么睜著眼睛亂說呢?
我們確實不能小瞧土豆和地瓜的實力,但也不得不承認玉米就是比它們要優(yōu)秀。
首先,玉米和土壤的適配度很高,基本上只要土壤條件別太過分,它就能活下來。
和“入土隨俗”的玉米相比,土豆和地瓜就要嬌氣很多,溫度高了要生病、溫度低了要生病、土壤不合適了還要生病。
其次,玉米的儲備價值超高,被抽干了水分的玉米粒儲存?zhèn)€2-3年完全不是問題,就是把它放在那里不管不顧,它也不會作妖。
土豆和地瓜當然也有儲存價值,不過他們倆一個喜歡干爽的環(huán)境,一個喜歡溫暖的環(huán)境,只有在適合各自生長環(huán)境的條件下,才能發(fā)揮出儲備價值。
更重要的是,玉米中的玉米淀粉只要經過專業(yè)人士的神奇操作,就能轉化成化學實驗室常客——乙醇。
然后,把乙醇和汽油混在一起,就成了乙醇汽油。
沒錯,很多整天滿街跑的小汽車們,其實都要感謝玉米在背后的默默奉獻,沒有它你連車都開不了。
相比于爭氣的玉米,地瓜和土豆雖然也能發(fā)酵成乙醇,但是效率從目前來看還是挺低的,沒聽說過司機在前面開車,后面排出的是地瓜尾氣。
當然,上面所說的并不是在挑地瓜和土豆的不好,這對兄弟的實力一樣很強,帶給了人們很多的便利,只不過從綜合實力來看,玉米終究還是要比這哥倆高一頭。
一根小小的棒子,賣得是兩塊五一根,可它給人類帶來的價值,卻是兩個億都擋不住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