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穿透布拖群山的薄霧,悠揚的畢摩誦經聲便已回蕩在河谷山野。7月20日,農歷六月廿六,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節在“火把原鄉”布拖縣如期而至。數萬民眾身著節日盛裝,點燃象征光明與勇氣的火把。
布拖彝族火把節的時間一般在每年的農歷六月二十四日左右擇吉日而定。布拖,作為火把文化發祥地之一,至今恪守著最本真的儀式:節日期間,家家灑掃庭除,戶戶宰牲備禮,身著華美阿都服飾的男女老少,手持熊熊火把巡游田埂山崗,以光明巡視莊稼、驅逐害蟲,延續著對自然的敬畏與守護。
7月21日,節日的熱情如燎原之火,燃遍布拖的各個角落。拖覺、衣某、交際河、西溪河四大片區同步設立分會場,各具特色的民俗活動競相上演,展現濃郁地域風情。
在拖覺片區,高亢的賽馬嘶鳴劃破天際,騎手們策馬揚鞭,在蜿蜒山道上競逐榮耀。在衣某片區,斗羊賽場上健碩的公羊低頭猛沖,犄角相撞發出“嘭嘭”悶響,引發現場山呼海嘯般的吶喊。在交際河片區,傳統選美“朵樂荷”優雅呈現,盛裝的彝族姑娘們撐著黃油傘,踏著細膩的“達體舞”舞步緩緩而行。在西溪河片區,摔跤好手赤膊上陣,在松軟土地上角力;斗雞場上,羽翼鮮艷的雄雞斗志昂揚,搏擊之姿原始而激烈。
7月22日,節慶核心移至布拖縣城,一場集傳統精粹與現代活力的文化盛宴震撼開啟。上午10時,火把節主會場開幕式在萬眾矚目中啟幕。莊嚴的畢摩祈福儀式后,大型文藝表演磅礴上演。舞者們以剛勁舞姿再現火體拉巴率眾驅蟲的史詩場景。
隨后舉行的“布拖藍·藍染研討會”上,非遺傳承人與專家學者共聚一堂,探討如何以“布拖蕢染”為核心,融合銀飾、百褶裙、阿都盤扣等瑰寶,構建“非遺+時尚+科技”的產業新生態。阿都高定銀飾與服飾展演則帶來一場視覺的奢華洗禮。大街上,身著綴滿鏨花銀泡、銀領牌、銀鏈的節日盛裝款款而行。銀鈴清脆,銀光流淌,每一件精工細作的銀飾都在訴說著布拖工匠的千年智慧與極致審美。
午后,激情在賽場燃燒。城郊寬闊的賽馬場上,駿馬嘶鳴,騎手伏鞍疾馳,馬蹄踏起滾滾煙塵,觀眾的心跳隨著沖刺的節奏加速。與之相鄰的賽場上,斗羊鏖戰正酣,矯健的公羊一次次猛烈沖撞,角力之聲如戰鼓擂動;爬桿比賽的勇士身姿矯健如猿,向著掛滿彩頭的桿頂奮力攀登。斗雞的嘶鳴、摔跤手的低吼、選美少女的淺笑,交織成最鮮活的民俗風情畫。
22日20時30分,夜幕降臨,布拖的心臟因火而熾熱沸騰。萬眾期待的“火把狂歡夜”在布拖縣火把廣場及附近街道轟然點燃。數萬民眾手持火把,匯成一條蜿蜒近兩公里的熾熱星河。這條“L”形的火焰長龍,瞬間照亮了布拖縣城,容納下超過2.2萬張興奮的面孔。
人們自發圍成大大小小的圓圈,跳起奔放的“達體舞”。火光躍動在每一張笑臉上,映紅每一寸土地。震天的歡呼聲、整齊的踏地聲、畢摩悠遠的祝福誦經聲,與燃燒的松脂香氣融為一體,撼動著布拖縣城的大街小巷。
(中國日報四川記者站 趙俊峰 彭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