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20 日,俄羅斯國家電視臺播出了由主持人帕維爾·扎魯賓制作的節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普京》。該節目錄制于今年 1 月,其中普京與扎魯賓的一段對話,深刻探討了俄羅斯經濟的未來走向。
普京的反思
在俄烏沖突的背景下,西方對俄羅斯實施了三萬多項制裁措施。雖然俄羅斯經濟沒有崩潰,還呈現出逆勢增長的趨勢,但潛在隱患重重
普京在節目里直接表示,如果俄羅斯只靠出口石油和天然氣來實現外貿順差,再用這些錢去補貼國內其他行業發展,那俄羅斯最后會被世界淘汰,失去強國地位,在技術領域淪為末流國家。他這番觀點震動了各界,引起了廣泛思考。
從公開報道來看,普京此前多次強調俄羅斯經濟目前雖保持一定穩定:GDP曾顯示增長,失業率低至2.3%,但高通脹和投資環境變差等問題還是很明顯,而且天然氣出口在國際上遇到了阻礙,這讓國庫收入受到了壓力。
此外,普京還表示,俄羅斯在對外貿易中會逐漸用本國貨幣進行結算,降低對美元的依賴,增強經濟主權。
在俄羅斯國內,很多經濟學家和產業界人士覺得,就算受到西方制裁,只要能穩定獲得油氣資源的收入,俄羅斯就能穩住局面。
俄烏沖突似乎也在一定程度上證明,全球大宗產品交易離不開俄羅斯的油氣和礦產資源,有人天真地覺得俄羅斯 “一手握 AK47,一手掌控石油天然氣” 就能穩坐釣魚臺。
然而,作為國家領導人,普京有著更為深遠和清醒的認知,他清楚地看到,單純依賴油氣出口的老路已經越走越窄。
俄羅斯不改變就有可能淪為末流國家
普京此番言論,是其對俄羅斯幾十年來經濟發展路徑的深刻反思。俄羅斯當前的經濟、產業及外貿結構,很大程度上繼承自蘇聯時期。
蘇聯時期外貿主要依賴軍火與油氣資源出口,形成了大眾調侃的 “一手 AK47,一手石油天然氣” 的模式。蘇聯解體后,這種模式的強大慣性延續到俄羅斯,至今仍主導著俄羅斯的外貿收入構成。
但如今形勢已發生巨大變化,西方制裁使得俄羅斯油氣出口面臨價格限制,武器裝備出口也因俄烏戰場局勢,在全球市場份額不斷縮小。嚴峻的現實讓普京意識到,若不果斷改變外貿和產業結構,俄羅斯經濟必將陷入死胡同。
但現在情況和以前大不一樣了,西方的制裁讓俄羅斯賣油氣的時候價格受到限制,俄烏戰場上的情況也讓俄羅斯武器裝備在全球市場份額不斷縮小。嚴峻的現實讓普京意識到,如果不果斷改變外貿和產業結構,俄羅斯經濟必將走入死胡同。
從全球發展的情況來看,現在世界已經進入人工智能時代,美國、中國、歐盟等主要國家和地區都在積極發展新的重要技術。
在這樣的大趨勢下,如果俄羅斯還是不進步,只依靠賣石油和天然氣來維持國家的生存和發展,很可能會變成大國或者強國的原料供應商,這是俄羅斯絕對不想看到的結果。
在 21 世紀,人才和科技是競爭的核心要素。在全球競爭最為激烈的人工智能領域,中美兩國各有優勢、平分秋色。而俄羅斯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技術儲備、產業鏈構建等方面,與中美相比存在明顯差距,這一點普京心中十分清楚。
保持強國地位也需要經歷陣痛
普京稱,就算俄羅斯沒法像中國和美國那樣在人工智能技術發展上領先,至少也要做到技術能自己掌控,別讓西方卡住我們的脖子,不能因為技術被別人拿捏而失去國家發展的主導權。這也是普京下定決心推動俄羅斯經濟產業變革的重要原因。
此外,俄烏沖突對俄羅斯產生了深遠影響,也讓普京開始反思。在沖突中,俄羅斯軍隊在裝備和高科技應用等方面暴露了很多問題。原本設想的鋼鐵洪流迅速碾壓烏克蘭的場景并未出現,戰爭陷入持久戰。
這讓俄羅斯深刻認識到,現代戰爭不僅要比拼數量,更要注重質量。戰爭考驗的是一個國家的后勤保障能力,拼的是國家的財力與技術實力。
西方國家全方位的封鎖,讓俄羅斯這個傳統軍事強國深感憂慮。如果俄羅斯不在技術創新方面取得突破,實現技術自主,在未來大國競爭中淪為末流國家將是大概率事件,這顯然不符合俄羅斯的國家利益。
其實,俄羅斯本身有一定的發展基礎,但普京的反思也顯示出俄羅斯經濟轉型困難重重。長期以來,俄羅斯靠出口油氣資源就能輕松賺到外匯,這讓俄羅斯陷入了一種 “舒適圈” 。
要擺脫這種依賴,轉向多元化的產業結構,就需要放棄短期內輕松獲得的收益,把大量的資源和精力投入到新興產業和技術研發中。這對于俄羅斯而言并非易事,需要克服諸多內部阻力與外部壓力。不過從長遠來看,這是俄羅斯保持強國地位、實現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