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軍進駐察隅略記
王魯原
“七一”前夕,我參加了退休“藏二代”自發組織的滇藏自駕行活動。追憶70多年前人民解放軍14軍一部在云南人民全力支援下進軍西藏、參加昌都戰役、開赴察隅,將第一面五星紅旗插到西藏邊境的光榮歷史。
成澤民題字〔注1〕
1950年,根據黨中央、中央軍委和毛主席“多路向心進軍”戰略部署和命令指示,人民解放軍西南軍區、西北軍區分別從四川、新疆、青海、云南方向派出部隊向西藏進軍,維護祖國統一和領土完整,驅逐帝國主義侵略勢力。
云南方向進藏部隊由人民解放軍14軍42師126團(欠3營)及125團3營和專門組建的輜重2團組成(統稱“南線進藏部隊”),與新疆、青海方向進藏部隊協同配合四川方向進藏主力部隊,共同完成解放西藏光榮而艱巨的任務。
1950年3月起,人民解放軍14軍42師受領進藏任務的部隊開赴云南鶴慶及周邊地區集結和組建,開展政治學習、高原適應訓練并進行相關準備工作。
5月,42師前指率125團3營前出迪慶地區清剿國民黨軍殘余部隊和土匪,掃清進藏道路上的障礙,打造進藏前方基地。8月初,“南線進藏部隊”在麗江誓師,兵分兩路向滇藏交界處進發。10月初,部隊從貢山、德欽兩個方向先后入藏參加昌都戰役,勝利完成戰役作戰任務。
昌都戰役示意圖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與西藏地方政府在北京簽訂《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簡稱“十七條協議”),西藏實現和平解放。
5月25日,中央軍委依據“十七條協議”規定下達了《關于進軍西藏的訓令》,人民解放軍各路進藏部隊聞令而動。10月1日起,14軍42師126團600多人的隊伍陸續進駐察隅〔注2〕,履行人民軍隊“戰斗隊、工作隊、生產隊”的職責。
和平解放西藏進軍西藏路線示意圖
察隅位于西藏東南部,地處喜馬拉雅山脈東段南麓。得益于其獨特的低海拔河谷地形和亞熱帶氣候,這里氣候濕潤溫和,適合種植多種農作物。解放前的察隅,由于交通不便,環境封閉,缺乏技術,農業生產采用粗放的刀耕火種耕種方法,農作物產品單一,產量極低,人們特別是僜人還過著幾乎原始人的生活。
14軍126團進駐察隅后,部隊一邊布防設哨戍邊,一邊建臨時營房和開荒生產,種植蔬菜糧食,引進當地適宜生長的經濟作物。
126團進駐察隅最先開墾的土地
與此同時,部隊還引導和幫助駐地群眾改變原始耕種方式,把成功引進的農作物品種毫不保留的向其推廣。
自駕來到察隅,一行人首先前往英雄坡紀念園,懷著崇敬的心情,悼念為解放、建設和保衛西藏犧牲的革命烈士,參觀歷史陳列館。
察隅英雄坡紀念園內的烈士紀念碑
作為曾經的基層農業和農村工作者,對察隅的農業發展特別是花生種植多了一份關注,在英雄坡歷史陳列館仔細傾聽了毛主席提出“進軍西藏,不吃地方”的方針和察隅部隊開荒生產情況的講解。在察隅期間,自己與農戶、農貿市場商販交談請教,在下察隅鎮與一隊過組織生活剛好解散自由活動的農村黨員偶然相遇,同一名中年黨員進行了一番交談,對方驕傲的介紹起村里特色農作物發展的過往、現狀和未來規劃,感恩共產黨,感謝金珠瑪米(藏語“菩薩兵”之意)為他們帶來這美好的一切。
共產黨來了苦變甜!人民解放軍從進駐察隅那天起,始終堅持踐行人民軍隊的根本宗旨。時間在延續,駐防察隅的部隊無論番號、構成和隸屬關系如何調整變化,為民助農的優良傳統始終在傳承和發揚。引進和推廣的“察隅花生”,通過西藏自治區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入選西藏申報全國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工程備選產品。
“察隅花生”
隨后在國家政策支持和項目資金的扶持下,經過軍民不懈努力,在糧食、花生種植的基礎上,察隅又發展茶葉、獼猴桃、黃桃等特色作物。昔日邊遠閉塞之地已發展為而今富饒的“西藏小江南”,全縣各族人民都過上了幸福和自由的生活!
〔注1〕:1950年,成澤民時任126團團政委(后任沈陽軍區副政委)。
〔注2〕:中央軍委在《關于進軍西藏的訓令》中命令126團進駐察隅地區。中央軍委直接向一個團下達駐防命令可見其重要性。
(注:文中圖片除“察隅花生”一張由作者拍攝外均來自網絡)
作者簡介:
王魯原:男、漢族,1962年7月生于西藏察隅,籍貫山東平度。1979年12月應征入伍,服役于駐藏56108部隊。1983年10月起,先后在四川內江、資陽所轄多地(單位)工作。2022年8月退休,現居成都。
作者:王魯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