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后期,第一野戰軍下轄4個兵團,分別是1、2、18和19兵團,總兵力超過30萬人。但后面兩個兵團,是華北軍區服從軍委指示“援建”一野的,真正由彭總執掌的老西北主力部隊,只有第1和第2兵團。
一個現象很有意思:軍委是49年1月下令進行全軍整編的,各野戰軍建立正式的兵團建制,準備解放全中國。這肯定是大事了,其他野戰軍領導都非常重視、行動迅速抓緊整編:二野和三野在2月份就基本完成了,四野入關前便已經建了兩個兵團,稍作調整即可;只有彭總的一野,竟然在1949年五、六月間,才把第1和第2兵團組建起來,比軍委的指示文件晚了近半年。這種安排,放眼全國各戰區也只有彭總做得出來,很符合他的一貫特點。
為什么一野動作這么慢呢?客觀狀況,確實是缺兵少將。1949年上半年,一野總兵力才15萬人左右,不到四野一個兵團的人數。況且彭紹輝的第七縱隊,正在山西戰場支持徐向前作戰,彭總手里只有5個縱隊。老總認為這個時候編組兵團太勉強了,即便組建完了也是名不副實,沒有這么做的必要。在他看來,所謂西北野戰軍,本來就是一個兵團級別的定位,在西北貧瘠的條件下,要發展成真正意義上的野戰軍,顯然需要時間。
所以老總看了兵團整編文件后,沒有急著部署,而是給軍委發了電報:西北野戰軍改編條件不充分,希望彭紹輝部隊歸建后,再“考慮”設立兵團事宜。彭總不光是野戰軍負責人,還是解放軍的副總司令,他的意見結合了西北的實際戰爭形勢,軍委是充分尊重的,也就沒有強令西野“趕進度”。
其實不光有上面的客觀原因,從彭總的帶兵特點來看,有一點很難改變,幾乎貫穿老總的整個軍事生涯:彭總非常講究實事求是。
紅軍初期彭總執掌紅三軍團,那是他領導平江起義發展出的隊伍,戰斗力強勁,很受到上級重視。按照1930年的紅軍建設規劃,要把三軍團發展成獨立的“紅三方面軍”,彭總出任方面軍總指揮。
但彭總堅稱部隊實力還比較弱,不應一味追求擴大編制,編制大了干部就多,產生冗員卻沒有部隊可指揮,這么搞只能起到相反的效果。彭總的意見非常務實,他主動把紅三軍團融入了紅一方面軍,自己甘當軍團長,不求升職。所以在編制序列上,紅軍從紅一、紅二方面軍,直接跳到了紅四方面軍。這一幕是不是很熟悉?
不光這一次。1935年紅三軍團不再保留獨立番號,直到長征結束也沒恢復。究其原因,還是出于當家人彭總實事求是的態度。經過長征巨大損耗,彭總認為三軍團從建制上已經撐不起來了,既然如此,就應當精煉隊伍保證戰斗力,因此融入紅一軍團。這便是彭總的一貫風格,條件不具備的時候,不喜歡擴大建制,更不追求虛名和個人利益。
就連最終建立起來的一野第1、第2兵團,跟其他野戰軍的兵團相比,風格還是有些另類:這兩個兵團,都沒有兵團副司令及副參謀長設置,并且第1兵團的司令員和政委,是同一個人,由王震將軍軍政一肩挑,彭總真是最大限度精簡機構和人員。
本欄目由軍事歷史作家運營,專注于軍情、軍史、戰史、國際關系研究,以專業視角為您還原全貌,帶來精彩細節。作品覆蓋圖文、視頻、音頻領域,歡迎關注以獲得更多精彩文史內容,也歡迎您點贊、評論支持,作者期待您寶貴的意見建議。本文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