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觀察者網》報道,當地時間7月21日,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放出強硬言論,聲稱將把中國對俄羅斯和伊朗石油的采購,納入到中美談判討論范圍中。
據國際能源署數據顯示,中國是俄羅斯原油的最大買家,2023年進口量超過1.07億噸。
中俄能源合作不僅是正常的貿易行為,更是中國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手段。
對于美方的突然施壓,中方的態度十分堅定。
在7月23日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表示,在經貿問題上,中方的立場是一貫明確的。
并提出希望美方同中方一道,在平等、尊重、互惠的基礎上,通過對話溝通增進共識,減少誤解,加強合作,推動中美關系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
中國外交部多次強調,反對任何非法單邊制裁和長臂管轄行為。
美方試圖干涉正常貿易行為,顯然侵犯了中國的主權獨立,且注定無法奏效。
事實上,美方制裁政策的有效性正在下降。其對俄伊能源出口的二級制裁依賴于美元霸權,但近年來,中俄、中伊之間已逐步減少對美元的依賴。
例如,中俄能源貿易中,人民幣和盧布結算比例持續上升,而伊朗則通過中轉貿易將石油出口至第三方,再對各國銷售。這些措施大幅削弱了美方制裁的威力。
同時,美方的制裁政策也帶來了反噬效應。制裁不僅未能遏制俄伊能源出口,還推高了國際油價,導致美國國內能源價格上漲。
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署數據,2025年4月,全美汽油均價年比上漲39.3%,通脹壓力居高不下。
美方的制裁政策不僅擾亂了全球能源市場,還對自身經濟造成了負面影響。
而從中美談判的角度來看,美方試圖將俄伊能源問題納入經貿討論,顯然是錯誤的方向。
中美之間的貿易分歧本就復雜,涵蓋關稅等多個領域,將地緣政治議題引入談判只會增加難度。
中國作為全球能源貿易的重要參與者,與俄伊的合作不僅是經濟發展需要,更是維護國家能源安全的重要舉措。
美方的制裁政策不僅難以改變這一現狀,還可能進一步加速全球能源市場的多極化發展。
而中美之間的談判,更應專注于解決雙方的經貿問題,而非牽扯其他領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