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歲男孩因一次手滑多付910元車費,司機卻置若罔聞。
多次索要未果,加上初來大城市的無助感,年輕的生命最終走向絕望,選擇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而家屬選擇將司機給告上法庭,但在開庭審理的時候,司機是拒絕到場,并且多收取的910元的打車費也沒有退還。
這件事情也在網上引起了軒然大波,不少的網友紛紛的開始指責司機,甚至疑似司機的個人信息已經被扒出來。
那么律師又為何表示,司機是受到法律保護的?而男孩又為何會因為不到1000塊錢就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當看到他家里的情況的時候,或許就有所感悟。
初來乍到的失誤,百元車費到千元錯付
2025年3月29日,一個普通的春日,對于那位來自河南鶴壁的19歲男孩來說,本該是充滿希望的開始。
他第一次踏上上海的土地,準備投靠在這座繁華都市打工的親戚,憧憬著在大城市打拼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然而命運卻在他剛下高鐵的那一刻,悄然轉向了悲劇的軌道。
從上海虹橋高鐵站下車后,男孩需要前往浦東新區某小區與親戚會合,此時剛出高鐵站的他選擇了打車。
此時他與一名網約車司機私下已經商定了100元的車費,這個價格在市場行情中算是合理的。
但當車輛抵達目的地,年輕人通過微信掃碼支付車費時,一個小小的操作失誤,將100元誤付成了1010元,多支付了910元。
說實話看到這里真讓人心疼,初來乍到的年輕人,身上的錢多半是家里東拼西湊給的盤纏,910元對這樣一個剛踏入社會的小伙子來說,絕不是小數目。
可能是他好幾天的生活費,但一個不經意的手滑,就這樣把血汗錢送了出去。
發現錯誤后,男孩通過微信支付記錄給司機留言:你好,我這邊付多了,能不能給退回來。
語氣禮貌,請求簡單,卻沒想到這條留言如同石沉大海,杳無回音。
這次挫折對年輕人的打擊不小,原本應該積極尋找工作的他,卻一直待在堂弟的住處,心情日漸低落。
據悉這位19歲的男孩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家庭情況極為困難。
父親長期患病喪失勞動能力,家庭主要依靠母親打零工維持生計,在這樣的家庭背景下,910元對他而言絕非小數目。
作為家中最小的孩子,他或許承擔著特殊的期望與責任—既要減輕家庭負擔,又要努力打拼出自己的未來。
在陌生城市被欺騙的無力感,加上投訴無門的絕望,讓他感到自己辜負了家人的期望。
當他發現自己無法討回這筆錢,那種挫敗感可能讓他感到極度羞愧與無助。
而4月3日晚上,一通緊急電話打破了男生哥哥郭先生平靜的生活。
電話那頭,郭先生從弟弟同伴那里得到了弟弟曾透露過輕生的念頭,這個消息如同晴天霹靂,郭先生立刻放下手中所有工作,連夜從河南趕往上海。
第二天一早,郭先生便與家人和警方展開了尋找,通過調取監控錄像,他們發現小郭前往了蘇州——一個他曾經打工過的城市。
這條線索讓搜尋有了方向,但時間的流逝讓每個人都倍感焦慮,這種煎熬只有失去親人聯系的人才能真正體會。
每一分鐘都像是一年那么漫長,每一次電話鈴響都讓人既期待又害怕。
而最讓人心痛的是,在生命的最后時刻,這位年輕人給同學發了兩條語音,內容是:我喝了半瓶敵敵畏,過幾天再和家里人說吧。
這短短的一句話背后,藏著多少無法排解的絕望和痛苦。
經過近六天的不懈尋找,4月9日晚上,搜尋隊伍在蘇州穹窿山發現了小郭的遺體,周圍還有一個敵敵畏的瓶子。
警方確認小郭于4月6日凌晨3點多服農藥自殺,一個本該充滿活力與希望的19歲生命,就這樣在陌生的城市中黯然離世。
悲劇發生后,這起事件在社交媒體上迅速發酵,小郭的死亡不再是一個簡單的個人悲劇,而是引發了網上熱烈的討論。
司機身份疑被扒,律師稱應受到保護
一些憤怒的網友將疑似司機的車輛、車牌及個人信息在網上公開,相關話題登上熱搜榜。
評論區里充斥著對司機的譴責,甚至出現了直接謾罵的留言,人們將憤怒指向了這位拒絕退還910元的司機。
說實話看到這樣的網絡反應,能理解人們的憤怒。
一個年輕的生命因為910元錢而逝去,這種不公確實令人痛心,網友們的憤怒是出于對正義的渴望,對弱者的同情。
與此同時家屬也曝出了更多的后續,據悉現在涉事司機已經不在上海從事網約車。
同時也爆料是司機誘導自己的弟弟私自線下收費的,也表示其實司機是聽到了收錢的聲音,但依舊是直接跑了,而自己弟弟被找到的時候,眼睛都閉不上了。
不過根據法律專家的解讀,人肉搜索雖然能夠有效整合網群力量,調動網民的積極性來獲取信息,但由于網絡的匿名性和語言的隨意性,很容易引發網絡暴力和攻擊。
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司機的行為存在道德爭議,其個人信息仍然受到法律保護。
這就是現實社會的復雜之處。一方面,我們希望為死者討回公道,另一方面,我們又必須在法律框架內行事。
法律的存在,正是為了防止情緒化的正義演變成為另一種形式的不公。
在失去親人的痛苦之余,郭先生選擇了法律途徑解決問題,他將司機告上法庭,但訴訟不是要司機給賠償多少的錢,或者是承擔多大的責任。
圖源網絡,僅供參考
而其主要訴訟請求是歸還多付的910元車費,同時也想讓其道歉。
可以說男孩家屬在悲痛中仍然選擇理性和法律手段,而不是訴諸極端或煽動網絡暴力,這需要很大的勇氣和克制。
但司機在7月16日法庭開席的并沒有出席,不僅如此根據郭先生的講述,只有第一次打通了司機的電話,之后就再也沒有打通過了。
那么大家如何看待這件事情?認為是司機的錯,還是男孩承受能力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