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居然能做成米?還成了網紅爆款!”7月22日下午,“牢記囑托 感恩奮進”系列宣講活動現場,隨著主持人拋出的問題,一場關于“土豆米”的熱烈討論拉開序幕。中國首條“土豆米”生產線落戶云南昭通背后的科技創新故事、產業轉型密碼與民生實惠,在專家、干部與企業家的生動講述中徐徐展開,讓現場聽眾真切感受到農業新質生產力帶來的“硬核”變革。
一顆土豆的“科技變身”
“‘土豆米’不是磨粉那么簡單,是用高水分擠壓重組技術,直接把鮮薯‘變’成米粒!”宣講員、云南農業大學教授郭華春一開口就打破了傳統認知。他細致解讀這項中國科學院吳奇院士團隊歷時5年的革命性突破:零添加、低能耗,保留90%以上天然營養,解決土豆不耐儲難題,更符合國人主食習慣。“這不僅是加工工藝升級,更是馬鈴薯主糧化戰略的關鍵落子,為糧食安全開辟了新路徑。”郭華春說道。
優勢如何煉成競爭力?
“全球首條生產線落戶昭通,絕非偶然!”宣講員、昭通市農科院農藝師付怡菁亮出“底氣”:規模之優——400萬人種土豆,2025年產量將達350萬噸;品質之優——“世界馬鈴薯高原種薯之都”的金字招牌,昭薯12號等新品種迭出;政策之優——政府專班強力推動、政策資金精準扶持,走“公司+村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社+農戶”的發展路子。
宣講員、昭通美康農業總經理李昱霖補充生產線的“落地故事”:從全國馬鈴薯大會“邂逅”技術,到政企研合力攻堅,一年內實現“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驚人速度。“產學研深度融合、政校企高效聯動,讓昭通的資源優勢真正轉化為產業競爭力。”付怡菁總結道。
從“網紅”到“長紅”
“土豆米”能火多久?面對這一疑問,宣講員現場展開信心對話。郭華春用數據回應:全國土豆年產量近億噸,鮮食為主導致價格波動劇烈。“土豆米”既破解存儲瓶頸,又拓展主食場景,是產業剛需,更是市場穩壓器。付怡菁則著眼國家戰略:“‘藏糧于技’,端牢中國飯碗,這樣的產業大有可為!”李昱霖透露企業藍圖:研發多色營養米、自熱米飯,擴產降本,“在大健康風口下,好產品能走進更多家庭”。
“四桶金”里的共富密碼
互動環節,群眾代表、馬樹鎮干部鄧勇現場分享“共富賬本”:龍頭企業帶動下,群眾穩穩收獲“四桶金”——土地流轉的“租金”、家門口就業的“傭金”、村集體分紅的“紅金”、自主種植銷售的“現金”。2024年僅家門口務工收入就達480萬元。“‘土豆米’生產線建成投產,對群眾來說真的是太好了!”鄧勇的感慨讓科技紅利惠及群眾變得具體可感。
從一顆土豆的科技“變形記”,到一條生產線的“落地記”,再到一群人的“致富記”,這場宣講沒有枯燥的理論,更像一場田間地頭的研討會,一次次交流碰撞中,農業新質生產力密碼逐步揭秘:要立足稟賦固“實”、要突破技術強“新”、要匯聚合力促“融”、要富民增收惠“民”。昭通“土豆變金米”的故事,正是一個充滿希望的開始。
來源/云南網 記者 劉暢 通訊員 王成梅
終審/胡華玉 編審/保進 劉玉 校對/馬思 編輯/何淑倩格
投稿/ ztsxwzx@126.com
轉載請注明來自 “微昭通” 官方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