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農民日報
日前,貴州省安順市的馬鈴薯地里洋溢著一片豐收的喜悅,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安順綜合試驗站邀請的專家們正深入各示范縣區開展測產驗收工作。
在普定縣穿洞街道興利村“馬鈴薯—玉米”套種模式示范基地現場,玉米已有半人高,行間收獲的馬鈴薯鋪滿地面。通過現場實測,馬鈴薯平均畝產量達1722.16公斤。按當地2.4~3.0元/公斤銷售計算,產值比單種玉米增加了四五千元,除去成本,每畝增收超兩千元。
“套種馬鈴薯的收入是單種玉米的5倍左右。”村干部張紅平高興地介紹,今年興利村馬路組冬春早熟馬鈴薯示范基地增加到了130余畝,帶動了60多戶村民,平均每戶增收5000余元。馬鈴薯收獲季節,種植戶們在路邊安全地帶搞起“馬路經濟”,馬鈴薯在家門口就能銷售一空。
在普定縣定南街道金馬新村和貓洞鄉新民村,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安順綜合試驗站緊扣重點任務,建立冬春早熟馬鈴薯優質標準化生產技術示范基地和綠色輕簡化栽培技術示范基地,大力推廣“全程機械化+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高產高效栽培技術,針對低溫、冰雹等極端天氣及時提供應急服務,并通過技術培訓、服務,測產觀摩的方式進行輻射帶動。
在新民村隨機選取的三個測產點,馬鈴薯平均畝產為3104.0公斤,較農戶常規種植區(畝產1584.5公斤)增產95.9%,為輻射帶動周邊區域馬鈴薯產業技術升級和產量躍升提供了直觀、有力的樣板和信心。在安順市西秀區蔡官鎮茅蕉坡村,今年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安順綜合試驗站引進示范的新品種“徽薯1號”配套山地旱作馬鈴薯小型機械化栽培技術,通過專家組現場實測,平均畝產高達3652.6公斤。
“這個品種真是好,今年前期干旱嚴重,沒想到還能有這么高的產量。明年我有信心能突破8000斤!”種植大戶宋遠興激動地說。
“冬、早春種馬鈴薯生產周期短、效益高,且通過適期播種、覆膜滴灌、套種(馬鈴薯—玉米套種)等技術,能與玉米、水稻等大季作物無縫銜接,不占大季作物農時,有效提升了冬閑田的利用率。”國家馬鈴薯體系安順綜合試驗站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安順綜合試驗站充分發揮國家體系平臺優勢,通過馬鈴薯新品種引進篩選,開展技術集成和示范推廣,馬鈴薯單產不斷得到提升。(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劉久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