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徐淙祥在家中察看用于研究的小麥樣品。新華社記者 黃博涵/攝
盛夏時節,驕陽似火。7月21日,在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現代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以下簡稱“基地”)里,基地黨支部書記徐淙祥像往常一樣戴著遮陽草帽,和孫子徐旭東一同觀察莊稼苗情,檢查田間病蟲草害發生情況。
他們每天清晨5點就要下地,開展農業栽培和田間管理,或是在傍晚進行灌溉,一直忙到夜里10點多。眼下,他們所在的基地里,新播種的大豆和玉米正茁壯成長,呈現千畝連片的壯觀景象。而一旁的300畝核心區,為開展各類農業科技創新試驗提供場所。這些天,徐淙祥還要抽時間指導農戶,與暑期前來實習實踐和開展試驗的農業類院校大學生交流,忙得“腳不沾地”,卻樂在其中。
“我們這里的糧食種植習慣是一周年種兩茬作物,一般是冬小麥、夏大豆(或夏玉米)。今年,我們種植小麥品種30個、玉米品種8個、大豆品種10個,還首次嘗試種植了100畝芝麻。因此,田間管理工作和相關試驗變得更有難度和挑戰。”談起田地里的這些“寶貝”,72歲的徐淙祥如數家珍。
前不久,徐淙祥引進示范種植的400畝小麥優良品種“煙農1212”通過測產驗收,取得平均畝產820.5公斤的喜人成績。一段時間以來,他還積極推廣小麥病蟲害綠色防控、小麥新型專用肥料產品及減施增效、大豆水肥一體化高效栽培等農業新技術。
徐淙祥是太和縣舊縣鎮張槐村人,這位高級農藝師和農業打了50多年交道,堅持科技興農,培育優良品種,改良栽培方法,使許多“望天田”變成“高產田”。
阜陽市連續多年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450萬畝以上,被譽為“百億江淮糧倉”。但在徐淙祥出生的年代,種糧技術、觀念落后。1972年,高中畢業的徐淙祥做出了讓鄉親們不解的選擇——放棄當民辦教師的機會回村種地。“不能再看著鄉親們吃不飽了,要靠科學種田干出個名堂來!”當時,學習條件簡陋,他靠著借來的幾本農業科技書籍,摸索出用草木灰混合農作物秸稈進行高溫堆肥,以及把煙葉泡水加工成防蟲農藥的方法,提高了糧食產量。
1983年,積累了10年良種繁育經驗的徐淙祥,通過考試成為太和縣一名鄉農技員,全身心投入科技種田事業中。他常常帶著饅頭和水壺到田里,趴在地上用放大鏡觀察農作物生長和病蟲害發生情況,連葉面上不起眼的小點都不放過。
1991年,徐淙祥擔任鄉鎮農技站站長,承擔起中國農科院、安徽農業大學等相關單位的科研項目,采取配方施肥、有機肥替代及土壤深耕等技術,大大提高肥料利用率。當時,張槐村小麥畝產還不足300公斤時,徐淙祥種下的小麥單產已超過400公斤。但他并不滿足,無論是炎炎夏日還是寒冬臘月,他從早到晚在田里忙碌,只為進一步提高糧食產量,讓農民過上好日子。
2010年,徐淙祥成立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2012年,合作社試驗田被列為安徽省農科院試驗示范基地。在攻克一個個技術難題的同時,徐淙祥深知“種子是農業芯片”,多年來,他與安徽省農科院、安徽農業大學、安徽皖墾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等省內外科研院所、育種企業合作,引進“安農98”等性狀穩定、抗病抗倒、穩產高產的20多個小麥良種,培育出“太豐6號”高蛋白大豆新品種,有力促進糧食穩產高產。
就連刮風下雨時,徐淙祥都準時去地里記載風速、雨量,他家的書柜里,擺滿了研究資料,有不少記錄本已經發黃。基地辦公室里,擺放著一摞摞五顏六色的筆記本,里面記錄了不同時期農作物生長信息,涉及氣候、墑情、苗情、病蟲草情等信息,也見證了徐淙祥50多年種糧路上的艱辛足跡。
2018年,徐淙祥的孫子徐旭東返鄉加入合作社,成為合作社最年輕的社員,每天幫助爺爺進行農業試驗,探索現代化農業發展道路,也對基層農業有了更深的理解。
如今,徐淙祥常用的放大鏡“退休”了。2023年,基地內引進建成智能化監測系統,通過衛星遙感監測終端,配備多架無人機,提升了病蟲害預警準確率。在爺爺影響下,29歲的徐旭東立志做一個全能“新農人”,工作之余,他開始補齊農業科學理論短板,琢磨智慧農業知識,他還研讀了《安徽麥作學》,這本書凝結了小麥生產研究專家胡承霖畢生心血,囊括小麥科學研究的理論與技術。
“‘良種良法良機良田’是老徐種糧的秘訣,他不斷突破品種關、播種關、營養關、防災關,幾乎一年365天都待在田里,將勤勞二字寫在了大地上。”安徽農業大學農學院原院長李金才教授是徐淙祥的老朋友,二人曾攜手開展種糧科研攻關和技術規程編寫。他認為,徐淙祥種糧成就的“豐收”,離不開他對農業的淳樸情懷和無私奉獻精神。
近年來,基地夏玉米高產田塊的畝產超1000公斤,夏大豆高產田塊的畝產超300公斤。徐淙祥抽出時間總結寫下小麥優質高產、節本增收方法等主題的120首諺語、順口溜并推廣,讓鄉親們聽得懂、學得會。
2022年,為了讓更多種糧農民有錢掙、得實惠,徐淙祥牽頭成立太和縣種糧大戶協會,構建“大戶帶小戶、技術傳萬家”的協作網絡,把培訓課堂搬到田間地頭,帶動更多農戶科學種糧、提高收益、共同致富。截至2024年年底,該模式覆蓋太和縣30萬畝耕地,帶動2.3萬戶農民戶均年增收超2000元,激勵更多種糧人增產增收,為國家糧食安全作貢獻。
這些年,還有若干農業類院校與基地合作共建農業科技小院,針對糧油作物開展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等現代農業科技的試驗示范與推廣工作。連日來,見到全副武裝的大學生在基地試驗田進行育種、栽培等工作,徐淙祥就格外欣慰和高興。
徐淙祥不僅熱愛農業、鐘情土地,還一直激勵、引導年輕一代積極投身“三農”事業。作為全國人大代表,他曾在不同場合呼吁培養現代農業的后備力量。他說,現代農業的未來藍圖,需要一代代年輕人運用智慧科技,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等技術發展新質生產力,才能穩扎穩打逐步實現。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