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荊元吃過了飯,思量沒事,一徑踱到清涼山來。這清涼山是城西極幽靜的所在。”《儒林外史》第五十五回中所提到的清涼山,是南京一座富有歷史氣息的“城市山林”。它靜臥于城市一隅,散發著寧靜、文雅的氣息。
清涼山因進門不遠處的清涼寺而得名。這里曾是皇家避暑勝地,承載著南京城豐厚的歷史文化記憶。如今這里竹林茂密、環境清幽,漫步其中,隨處可見懸掛于樹木、竹林間的鳥籠,周邊居民常來此休閑放松。
文人墨客理想棲息地
自古以來,清涼山便因其清涼幽靜深受文人墨客青睞。
北宋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到清涼山,必訪清涼寺。他所題《清涼寺白云庵》,流露著他對隱居山林生活的向往。清涼寺也是王安石與朋友相聚的勝地,他曾與好友耿天騭同游清涼寺,夜晚留宿于此,寫下詩作《與天騭宿清涼廣惠僧舍》。
清代畫家龔賢晚年在南京清涼山購置幾間瓦屋和半畝土地,栽花種草,潛心作畫。其作品《清涼環翠圖》中大江開闊,山巒起伏綿延,清涼臺隱現于云霧之間,構圖平中寓奇,生動呈現了他所居住的清涼山的實景。
清代詩人、散文家袁枚辭官后隱居的隨園恰好緊鄰清涼寺,他便也成為清涼寺的常客。他曾在《隨園記》自我介紹中寫道:“河未干時,清涼山為南唐避暑所,盛可想也。”他還曾登高遠眺,飽覽山景后寫下《晚登清涼山》一詩。
“民國第一寫手”張恨水尤其醉心于清涼山中的“清涼古道”。他曾在《清涼古道》一文中寫道:“我居住在南京的時候,常喜歡一個人跑到廢墟變成菜園竹林的所在,探尋遺跡。最讓人不勝徘徊的,要算是漢中門到儀鳳門去的那條清涼古道。這條路經過清涼山下,長約十五華里,始終是靜悄悄地躺在人跡稀疏、市塵不到的地方。”
近代著名散文家、詩人朱自清在逛過清涼山后,寫下切身感受:“清涼山在一個角落里,似乎人跡不多。掃葉樓的安排與豁蒙樓相仿佛,但窗外的景象不同。這里是滴綠的山環抱著,山下一片滴綠的樹;那綠色真是撲到人眉宇上來。若許我再用畫來比,這怕像王石谷的手筆了。”
歷史可追溯至遠古
蜿蜒于漢中門與定淮門之間的清涼山方圓約4平方公里,海拔百余米。小小一座清涼山,歷史卻可追溯至遠古。
清涼山古名石頭山、石首山等。戰國時期,楚威王在此設立了金陵邑,從而為南京贏得了“金陵”的古稱。三國時期,東吳在此構筑了石頭城。南唐后主李煜即位后,專門在清涼山修建了一座避暑行宮,此后清涼山也就成了古代南京的皇家避暑勝地。直至北宋時期,這座山才正式更名為清涼山,并沿用至今。
清涼山上名勝古跡隨處可尋,有駐馬坡、南唐古井、清涼寺、崇正書院及掃葉樓等。其中,駐馬坡見證了諸葛亮與孫權曾經的駐足;南唐古井“還陽泉”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歷史,南唐后主李煜建造避暑行宮,即以此井之水作為飲用之需;崇正書院原為明朝嘉靖年間督學御史耿定向的講學處……
20世紀初,清涼山被辟為公園,從此走進尋常百姓生活,成為南京市民休閑娛樂的重要場所。然而1937年,清涼山遭到侵華日軍的嚴重破壞,許多古跡毀于一旦,樹木被砍伐,建筑被摧毀。新中國成立后,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恢復清涼山生態功能。經過多年努力,清涼山終于再次煥發勃勃生機。
20世紀70年代末,南京為了建設城西干道并降低路面高度,對山體進行挖掘,清涼山被分割為兩個獨立的公園區域。道路以東部分被保留并發展成了清涼山公園,園內散落著眾多歷史古跡;道路以西部分則演變成石頭城公園,與清涼山公園隔虎踞路相望,共同構成了一幅壯闊而深沉的自然與歷史畫卷。
近年來,清涼山公園不僅深入挖掘并弘揚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還新建了李劍晨藝術館、魏紫熙藝術館以及中華奇石館等多處現代人文景觀。現代人文設施與文化活動的引入,提升了清涼山的文化吸引力和游客體驗。景區每年還舉辦蘭花展、銀杏文化節等特色文化和旅游活動。
清涼文脈源遠流長
“清涼山文化是一座蘊藏著巨大潛能的富礦,從中可以提煉出豐盛的文化大餐。”多年研究清涼山文化的82歲文化學者葛長森說。2022年,葛長森編著出版《清涼源流》一書,清涼山的歷史風貌和文化積淀在讀者面前清晰呈現。
“我的小學、中學、大學都是在清涼山下度過的。這里留下了我兒時、年輕時的許多記憶。”葛長森告訴記者,那時候,他課后常與同學登上清涼山頂,在亭子里賞山景、談李煜、論歷史;學期末也會在清涼山下尋片樹蔭復習功課。對清涼山文化研究越多,葛長森心中的清涼山情結越深厚。
在葛長森看來,清涼山文化多元。作為一座城市中的山林,南京的山、水、城、林特色在清涼山上都有著極致體現。它既有歷史的深度,又有文化的厚度,人們從中可以挖掘到園林、美術、教育等豐富的文化。此外,清涼山文化極“雅”:明朝琴師曾在這里撫琴;清代人們曾在這里擺茶攤下棋,景象繁盛;每年重陽節,南京人喜歡在這里登高飲重陽酒……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八雅”——琴棋書畫詩酒花茶,無不蘊含其中。
清涼山文化綿延多元,近年來,清涼山經常舉辦茶會、書會以及培訓班、研討會,并陸續出版研究專著,在《清涼源流》《清涼茶語》等4本作品問世的基礎上,清涼山文化的相關研究當前仍在繼續。葛長森說,為延續清涼山古人文化傳統,今年秋天清涼山將推出首屆重陽詩會,希望其將來能夠成為南京的一塊文化招牌。
放眼清涼山的未來發展,葛長森覺得,這里缺少一座博物館。“當前清涼山的文化遺跡散落在一個個故居、園林中,需要一個核心場館將其集中梳理呈現出來。此外,這里也有待打造一個青少年傳承傳統文化的基地,讓清涼山文化的價值更好地滋養社會。”
江南時報記者 張雅倩
視覺中國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