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洛陽
很多人覺得這里是一個
“復古且時髦”的地方
從夏商周漢到魏晉隋唐
從周公營洛到煙火日常
從“唯有牡丹真國色”
到詩仙詩圣的應和酬唱
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四千多年的建城史
先后有十三個朝代在此建都
洛陽的“神都”之名
當之無愧
而這恢宏的河洛文化中
石窟藝術更是不容忽視的瑰寶
旖旎的山水,古樸的石刻
交相輝映
千佛熠熠,斧鑿聲聲
佛龕壁立,鬼斧神工
歷史的厚重與浪漫
撲面而來
世人皆知洛陽龍門石窟
但當以龍門石窟為圓心
以約50公里為半徑畫一個圓
在這個圓形里就會發現
許多冷門石窟星羅棋布
這些“衛星石窟”
沿河道、官道分布
雖規模較小
但藝術風格與龍門石窟
一脈相承
如散落明珠般
勾勒出更遼闊的文化圖景
一起來看看洛陽的
“石窟寶藏”吧
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無疑是中國石刻藝術的巔峰之作。這座始鑿于北魏、歷經400余年營造的世界文化遺產,以2345個窟龕、11萬尊造像冠絕天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是石窟寺藝術中國化的完成之地和集大成者。
它位于洛陽市南郊伊河兩岸的龍門山與香山上,是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其中,盛唐杰作盧舍那大佛,形態雍容面目含笑,背光處飛天伎樂翩躚,盡顯“日月當空”的盛唐氣象;賓陽中洞內“褒衣博帶”的漢風服飾,伎樂飛天手持阮咸、笙等樂器,見證佛教藝術中國化的變化。
更令人振奮的是,2024年伊河河道驚現唐代圓雕菩薩殘像,蓮座榫卯猶存,或為唐代奉先寺毀于洪水的遺珍,為研究再添實物資料。今日的龍門,讓千年造像“活”在掌心,古老藝術與現代科技碰撞出嶄新火花。
作為世界上造像最多、規模最大的石刻藝術寶庫,龍門石窟在2000年11月入選《世界遺產名錄》,是我省首項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與敦煌莫高窟、云岡石窟并稱中國三大石窟。
萬佛山石窟
萬佛山石窟位于洛陽市孟津區柴河村北部山嶺上,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萬佛山石窟約開鑿于北魏時期,該石窟在歷史上經過多次修復、擴建。現存的萬佛山石窟分為上、下兩寺院,上寺院建在半山腰,下寺院在山崖下,現有窟龕6個,造像200余尊。萬佛山石窟的藝術表現手法更多地保留了大同云岡石窟的風貌,以三世佛窟為主是該窟群的特點。
萬佛山石窟是洛陽地區一處重要的漢化鮮卑洞窟,在6個窟中有4個窟內保存有場面完整的禮佛圖行列浮雕,禮佛圖之多,浮雕畫面之廣,在我國諸多石窟中較為少見,對研究我國石窟開鑿歷史、佛教文化和民俗信仰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水泉石窟
水泉石窟位于洛陽市伊濱區寇店鎮水泉村,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窟略呈長方形,有大佛兩尊,南北排列。其余佛龕主要集中在窟口南北兩壁。窟內南北二角道、北壁下層、南壁及東壁處、窟門北側,有北魏小龕4個、唐代小龕1個。窟門南側上方有開窟時鐫刻的摩崖碑刻一通。
水泉石窟在雕選風格上多種多樣,造像內容豐富,雕刻手法細膩,富于變化,嚴謹肅穆,是研究我國佛教史、雕刻史、繪畫史的珍貴資料。
虎頭寺石窟
虎頭寺石窟也稱虎頭寺,位于宜陽縣錦屏鎮苗村南200米處,1986年被公布為河南省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虎頭寺石窟因建在山勢狀如虎頭的山上而得名,是一所依山開鑿的石窟造像佛寺,寺內依后山石壁開鑿有石窟造像。
虎頭寺石窟從東北漸向西南,弧形分布,總計有大小佛像790余尊,為現存保護較好的北魏石窟之一。
鋪溝石窟
鋪溝石窟位于嵩縣田湖鎮鋪溝村,緊靠老洛欒公路,1986年被公布為河南省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該石窟刻鑿在灰色粗沙巖小山包的巖壁上,石窟共6處。西側一窟稍大,平面近方形,高、寬、深各約3米。另五窟坐在一個小山包上,五窟造像基本相似,正壁皆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薩,本尊有火焰紋背光,陰線刻飛天及伎樂,窟頂部雕蓮花藻井,東西兩壁刻有維摩變及佛傳故事等,具有北朝晚期造像風格。
西沃石窟
西沃石窟位于千唐志齋博物館院內,1986年被公布為河南省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該石窟鑿建于北魏末年,原址位于新安縣北冶鎮西沃村東黃河南岸的懸崖峭壁之上,是黃河中下游岸邊唯一北魏石窟,距今已有1400余年歷史。
西沃石窟是1975年開山修路時發現的,因這里處于小浪底水庫水位淹沒區,為保護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后將石窟分割七塊整體搬遷到千唐志齋博物館,并進行了細致的復原組合。石窟原本分為東、西兩區,相隔15米左右,搬遷后合為一個緊湊的整體。
謝家莊石窟
位于洛陽市孟津區黃河大道黃河公園內西北角,2016年被公布為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該石窟原位于煤窯鄉謝家莊村東南百余米的一條山澗溪流東岸峭壁下,因該村屬于小浪底水庫淹沒區,后整體遷于黃河路黃河公園內。謝家莊石窟為北魏遷洛初期作品,距今1500余年,是孟津區唯一北魏小型摩崖造像石窟,對研究北魏摩崖造像藝術的發展演變,具有寶貴的參考價值。
呂寨石窟
開鑿時間早于龍門盧舍那大佛200余年,呂寨石窟位于伊川縣酒后鎮呂寨村北半山坡,2007年被公布為洛陽市文物保護單位。該石窟東北距北魏洛陽城約50公里,西臨伊水,坐東向西。石窟開鑿在距地面50米高的崖壁上,分北、中、南三窟。北窟內刻一佛、二菩薩,周圍刻有24尊小佛像,佛像造型精致,雕刻藝術高超,具有典型的北魏造像風格;中窟內有三佛造像,周圍刻有多尊小佛像;南窟內沒有造像,或為禪修用途。
呂寨石窟是伊河岸邊一座開鑿于北魏時期的小型石窟寺,對于研究北魏至唐代的佛教文化傳播、石窟藝術發展等具有重要的價值。從地域文化角度來看,它與龍門石窟同屬伊河流域的石窟文化體系,反映了當時該地區佛教文化的繁榮和石窟藝術風格的演變,為研究河洛地區的歷史文化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從皇家恢宏的龍門
到鄉野隱逸的小窟
洛陽石窟群恰似一部
石刻的“文明基因庫”
萬佛山石窟藻井太極圖
映射道佛交融的信仰圖景
水泉石窟唐代小龕
與北魏碑刻層疊
儼然一部立體藝術編年史
當漢服少女笑靨
映亮盧舍那的暮色
當冷門石窟成為研學熱土
洛陽的石窟寶藏
已然超越古跡本身
化作流動的文明長河
澤惠后人,滋養未來
了不起的洛陽城
還有很多“寶藏”等你探索
快來打卡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