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甘肅的麥積山石窟,自東晉十六國后秦始鑿,歷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十二個朝代,歷一千六百多年,呈現了佛造像的歷史與演變,被稱為“東方雕塑陳列館”。
7月21日,上海寶龍美術館舉辦特展“穿越時空的凝視:麥積山石窟藝術的千年回響”,以麥積山泥塑造像、復制洞窟以及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呈現一場麥積山石窟藝術的古今對話。
麥積山,又名麥積崖,位于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其地處秦嶺西端,橫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因山形酷似麥垛而得名。海拔1742米,山體垂直高度為142米。每當陰雨霏霏或雨后初晴,山嵐繚繞、煙雨蒙蒙,麥積奇峰時隱時現,呈現出秦州八景之首的“麥積煙雨”。
麥積山石窟外景
十六國后秦時期,后秦第二位國君姚興,對佛教尤為推崇,不僅將西域高僧鳩摩羅什迎請到長安,尊為國師,還修造佛寺,營建石窟。由此開始,麥積山石窟歷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共計十二個朝代,1600多年的不斷開鑿與重修,至今共保存大小洞窟221個,雕塑作品3938件,大小造像共計10632身,壁畫1000余平方米形成了一處洞窟奇觀。如今,麥積山石窟與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并稱為“中國四大石窟”。因麥積山保存了大量精美的泥塑作品而被稱為“東方雕塑陳列館”。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澎湃新聞了解到,此次麥積山石窟藝術特展為寶龍美術館的年度大展,呈現了137件麥積山石窟精品,涵蓋泥塑佛像、洞窟壁畫、石雕造像碑、泥塑殘件、復制洞窟、微縮洞窟模型、研究文獻等多類型展品。在這些展品中,珍貴文物 62件,一級文物 12件,臨摹品75件,包括3個復制洞窟。展覽也包含了33位當代藝術家的37件藝術作品,與麥積山文物形成對話。
展覽以“鑿山為境——麥積山石窟藝術的精神表達”、“有相美學——麥積山石窟藝術的流變傳承”、“塑影鑿痕——麥積山石窟技藝的匠心智慧”、“千年流光——麥積山石窟藝術的永恒印記”四大板塊。
展覽入口處的麥積山石窟實時轉播畫面
進入展廳,觀眾可以看到一處顯示屏幕,實時轉播著麥積山石窟當地畫面:游客走在棧道上,欣賞著石窟中的造像之美;屏幕后方的展廳,則擺放著一件件佛造像,來向觀者講述麥積山石窟造像的歷史與藝術演變。
麥積山屬丹霞地貌,石質結構松散,故雕塑多以泥塑、石胎泥塑為主,風格從后秦典型的西域風格,到北魏秀骨清像的中原風格,到西魏的臉頰略圓、北周的方中求圓、隋唐的豐滿圓潤、宋的寫實,再到明清本土化的演繹。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工作人員李玉玲告訴記者,“麥積山石窟泥塑的發展演變過程展現了文化的延續性。同時,泥塑作品又散發著濃郁的民族化、本土化特點,有強烈的人格化、世俗化的傾向?!?/p>
展覽現場,麥積山石窟造像
展覽現場,麥積山石窟造像
展廳中,一尊微笑的小沙彌處于C位,它雖為復制件,但卻是麥積山石窟中最知名的佛造像,來自133窟。這一窟又稱“萬佛洞”“碑洞”,是麥積山石窟內部空間最大、內容最為豐富,精品最多的一個重點洞窟。小沙彌穿著大人的寬大袈裟靜靜佇立在那里,或許是領悟到佛祖所描繪的西方凈土世界,或許是忽然想起趣事,他喜悅與羞澀的微笑被藝術家塑造得是如此惟妙惟肖,不自覺中,你就會被他的微笑帶到安寧美好的憧憬中。
展覽現場,微笑的小沙彌(復制件),第133窟
小沙彌的背后是133窟的“釋迦會子”(復制件),佛教中叫做“羅睺羅授記”,表現的是釋加牟尼授記羅睺羅成佛的畫面,為麥積山石窟中宋代雕塑的代表作品。父子相會的場面定格在佛祖右手停頓在羅睺羅頭頂的瞬間,這是佛祖釋迦摩尼第一次和自己的兒子相見,佛祖表情極為復雜,既有見到兒子的激動與喜悅,又有對兒子未曾養育的愧疚,同時還要保持一代佛祖的威嚴。這組造像把釋迦“既是人間慈父,更是世外圣人”的復雜情感表現出來。
展覽現場,“釋迦會子”,133窟
在一個獨立展柜中,觀眾可以看到來自133窟的影塑飛天,體量雖小,卻盡顯飄逸靈動之感。該文物為133窟第11龕龕楣影塑,頭部采用圓雕,身體采用高浮雕,衣帶采用淺浮雕的技法制作。飛天束扇形高發髻,面形長方,彎眉細目,眉宇舒展,目視前方。外穿漢式交領寬袍大袖束腰長衫,披帛自雙肩穿肘向后,裙裾飛揚。
影塑飛天 北魏 第133窟
影塑坐佛 北魏 第164窟
泥塑佛頭像 北魏 第17窟
南北朝時期,麥積山各個洞窟都繪制過壁畫,代表了當時石窟壁畫的最高水平,現存雖然數量不多,卻極為珍貴。展覽中,“睒子本生”壁畫(復制件)是尺幅較大,最引人注目的一幅。該壁畫講述了孝子睒子被國王誤射身亡,后因善行被復活的故事。這一題材符合中國傳統的孝道思想,在南北朝時期曾廣為流傳。壁畫由國王出行、射獵、誤射、睒子傾訴、探望盲父母、盲父母哭訴、天神相救等畫面組成,以連環畫的形式,將不同的情節連續地展現開來。而畫面上的山川河流、樹林巨石的構圖及技法在中國早期山水畫中獨樹一幟,具有極高的藝術欣賞和研究價值。
展覽現場,(左)“睒子本生”壁畫(復制件)
在壁畫的展示中,主辦方也向觀眾講述了麥積山石窟“薄肉塑”飛天的故事?!氨∪馑堋笆且环N將雕塑和繪畫進行完美結合,以達到更有立體感的視覺效果。飛天的面部、手腳等肌體裸露部分,均用一層薄泥塑出,凸起在畫面上,剩下的畫面余部則全部采用彩繪而成。
此外,復制洞窟則是展覽的另一大亮點。觀眾可以在展廳中看到123窟、44窟、62窟的復制窟。其中,123號窟開鑿于西魏,位于石窟西崖最上層,是麥積山西魏造像保存最完整的窟龕之一,且未受后世人為修繕擾動。洞窟為平頂方形窟,三壁三龕,洞窟內共有造像九身,正龕內塑釋加牟尼說法,龕外兩側脅侍菩薩各一,左壁龕內塑維摩詰,龕外塑脅侍一弟子一童女,右壁龕內塑文殊菩薩,龕外兩側塑脅侍一弟子一童男像。該窟不僅真實再現了當時流行的佛教造像題材和盛行的佛教思想,而且窟龕內造像的著裝也真實反映了當時秦州,甚至北方地區人們日常生活的服飾文化特點,對于認識和了解西魏時期秦州、長安和關中地區世俗人物服飾的發展變化過程、流行特點等具有重要意義。
展覽現場,123號復制窟
而邊上的44窟主佛,則是西魏時期最為典型的一尊塑像,高1.60米,肉髻、胸前、衣裙上均殘存彩繪痕跡,覆于佛座前的懸裳衣褶俱呈圓轉的線條,質感的厚重與線條的飄逸融為一體,既富于變化又舒暢自然,層次分明,且富有裝飾趣味。該造像是西魏泥塑佛像藝術的巔峰,被人稱為“東方美人”。
展覽現場,44號復制窟
44窟主佛
第62窟位于西崖下方。它是北周洞窟中保存最好而又未歷經后代重修的洞窟,同時也是北周洞窟中唯一供奉三佛的洞窟。此外,該窟前后雙室,前部分坍毀,留一力士造像,為麥積山現存北周孤例。
對于復制窟的展示,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副書記付文偉告訴澎湃新聞,“麥積山的大部分洞窟都是比較小的,不像敦煌、云岡等石窟,供人走入內部。這些洞窟雖然體量小,但它特別精美。近年來,我們試著復原了一些洞窟,慢慢成為了我們在外辦展覽的重要組成部分?!?/p>
展覽現場,62號復制窟
麥積山中那些鐫刻在巖壁上的藝術,也為后人提供了藝術養料。此次展覽亦有33位當代藝術家創作的37件藝術作品交織在展廳里,形成了傳統與現代的對話。這些藝術家們或從麥積山精神中汲取養分,構建起跨越時空的審美對話,讓古老智慧在現代語境中煥發新生,更在當代創作中激起回響。
石至瑩《雙佛的微笑》,布面油畫,2023
邵譯農《空如——天龍山》,布面油畫,2025
展覽將展至10月26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