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山南麓,渭水北流。甘肅東南隅,有座城叫天水。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據說,《詩經·秦風·蒹葭》的靈感便采擷于天水渭水之畔。
出長安入天水,從40余攝氏度的西安出發,抵達天水時已涼爽許多。此地連接河西走廊的蒼茫,又浸潤著關中平原的厚重;既有“天河注水”的神話,又藏著華夏文明最原始的詩歌浪漫。這座被《水經注》稱為“上邽”的古城,用數千年光陰釀就了一壇陳酒,未飲已覺醇香。11年前,我曾有機會來此城,卻選擇了放棄,從此便念念不忘。
既然不忘,或有回響。再次的踏訪是在2025年的7月17日,出天水市區東南行35公里,秦嶺余脈間一座形似麥垛的山體拔地而起。遙望山體,千余尊佛像依崖而鑿,棧道凌空穿云。昨日購得110元門票,因出發較早,游客不算多,便沿棧道拾級而上。我問導游,麥積山石窟破壞嚴重嗎?她說,“麥積山石窟沒有遭受破壞?!钡拇_,因地處偏遠、山高林密,雜草叢生,棧道損毀,行走不便,長期對石窟具體位置僅存模糊認知。
133窟是此行的精彩所在,遠甚于上周探訪的洛陽龍門石窟。導游拿鑰匙打開洞窟,迎面便是釋迦主佛。他身著通體袈裟,眼神低垂俯視,右手前伸懸停,似欲撫摸又凝滯空中;其子羅睺羅雙手合十立于佛側,身形微側,面露卑怯與期待。
這一場景源自佛經故事:羅睺羅是釋迦牟尼出家前之子,佛陀成道后返鄉首次與兒子相見。導游說:“我關燈,大家看看佛眼?!敝灰姺鹧酆瑴I光,令人震撼,或是因為眼中鑲嵌有琉璃,開關燈時,佛眼呈現出兩種不同的法相。
釋迦會子又稱“羅睺羅授記”,所在的133窟禁止拍照,需額外支付180元。雖未留下影像,但宋代造像尚意重韻,衣紋的清逸靈動揮之不去。
出了窟門,山風掀起衣角?;仡^望,133窟的崖壁上,歷代開鑿的洞窟如蜂巢般密布;而這一方小小的空間,卻用一尊佛、一尊沙彌、一方藻井,將北周的豐肌秀骨、隋唐的雍容大氣,以時人的面貌一一呈現。它不僅是佛的居所,更是古人鑿出的理想。(撰文丨周有早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