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2日,為期三個月的“穿越時空的凝視:麥積山石窟藝術的千年回響”特展在上海寶龍美術館拉開帷幕,以137件麥積山石窟精品文物與當代藝術作品的對話,首次將這座“東方雕塑陳列館”的千年魅力完整呈現于申城,為觀眾鋪就一條跨越1600年的文化長廊。
麥積山石窟坐落于甘肅天水,以山形酷似麥垛得名,與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并稱“中國四大石窟”。自東晉十六國后秦始鑿,歷經十二朝代不斷營建,現存221個洞窟、3938件雕塑、10632身造像及千余平方米壁畫,更因未遭外敵破壞,成為唯一完整保存大量傳世泥塑的石窟群,被譽為“東方雕塑陳列館”。
數座具有代表性的洞窟精確還原模型被帶來了上海展覽的現場。
此次展覽堪稱麥積山石窟藝術的全景式巡禮。62件珍貴文物中,12件一級文物尤為亮眼:北魏第17窟的泥塑佛頭像線條凝練,將“秀骨清像”的美學特質展現得淋漓盡致;第133窟的影塑飛天衣袂翩躚,以極簡手法定格了風的軌跡。3個重要復制洞窟更是讓觀眾得以近距離感受石窟原貌——第62窟復原窟中,宋代“釋迦會子”造像的溫情脈脈,再現了佛教藝術世俗化的生動瞬間。
值得關注的是,五幅北魏“薄肉塑”飛天壁畫首次在滬亮相。這種繪塑結合的獨特技法,將繪畫的靈動與雕塑的立體完美融合,填補了中國繪畫史上的重要空白,其細膩的筆觸與豐富的色彩,歷經千年仍煥發著驚人的藝術生命力。
展覽以“鑿山為境”“有相美學”“塑影鑿痕”“千年流光”四大板塊,構建起傳統與當代的對話場域。北朝泥塑衣紋中流淌的犍陀羅遺韻,盛唐壁畫里躍動的中原審美密碼,通過33位當代藝術家的37件作品獲得全新詮釋。
邱志杰的影像裝置《飛天的軌跡》以數字技術重構壁畫中的飛天動態,讓凝固的衣帶在光影中重獲生命;章燕紫的《恍兮惚兮》用復合材料再現佛造像的慈悲凝視,古今視覺語言在此碰撞出奇妙共鳴。策展人楊玲表示:“當北魏的微笑遇見當代的目光,不是簡單的復刻,而是讓千年藝術基因在新語境中煥發新生。”
當代藝術與千年文物展開了生動的對話。
這種傳承在技藝層面尤為動人。麥積山石窟的“石胎泥塑”技法,通過“塑影鑿痕”板塊的工具展示與工藝復原,讓觀眾看懂工匠如何以“七分塑三分彩”的秘訣,將松散丹霞巖轉化為永恒的藝術。當代藝術家戴耘的《石語》系列,則以金屬重構石窟造像,對話古人的匠心智慧。
為讓觀眾深度沉浸于千年文化,展覽配套推出系列公教活動:每周六的“泥塑工坊”邀請麥積山石窟研究員親授傳統技法;“敦煌舞體驗課”以肢體語言解讀飛天壁畫的韻律;中秋特別活動“月光下的石窟”將用燈光投影重現洞窟夜游盛景。
作為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資助項目,從秦嶺西端的懸崖峭壁到上海的當代藝術空間,麥積山石窟的“千年微笑”將在申城綻放新的光彩。
展覽將持續至10月26日,國慶期間還將推出“石窟藝術之夜”特別場,讓觀眾在夜色中聆聽跨越時空的文明回響。
原標題:《會展區|穿越千年的凝視:麥積山石窟藝術大展登陸上海寶龍美術館》
欄目主編:張春海 文字編輯:蔣迪雯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董天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