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軍網
記者探訪武警深圳第二支隊某中隊伯公坳哨所——“智能哨兵”:風吹草動盡收眼底
解放軍報記者 陳典宏 特約通訊員 朱晨耕
編者按 盛夏三伏,熱浪翻涌。當烈日炙烤大地,有一群身影始終挺拔如松。堅守在哨位上的戰友,無論高溫如何肆虐,他們的目光始終堅定、步伐始終鏗鏘。
今天,我們推出“三伏探哨·新變化 新風貌”系列報道,既聚焦高溫下哨兵的戰斗風采,也關注科技賦能帶來的執勤新變化。在這組報道中,您將看到汗水與智慧的交織、堅守與創新的融合,敬請關注。
酷暑蒸騰,熱浪翻涌,從深圳市區驅車,沿著盤山公路蜿蜒而上,一邊是聳立的山峰,一邊是翠綠的山谷。
三伏時節,記者探訪武警深圳第二支隊某中隊伯公坳哨所,一路不見哨兵的身影。
“哨所位置這么重要,站崗執勤的哨兵去哪兒了?”記者疑惑中,盤山公路下方旋翼飛舞,警笛大作,一場應急處突訓練拉開帷幕。
無人機通過熱成像技術快速鎖定密林深處“可疑人員”,應急分隊一邊展開處置隊形,一邊通過耳麥與指揮所溝通信息……記者在現場看到,應急處突力量與無人機緊密配合,實時感知態勢,精準定位目標,成功抓捕“可疑人員”。
一場訓練結束,執勤哨兵連哨樓都沒出,卻對執勤區域內的風吹草動了如指掌。這一幕,讓記者不禁心生好奇。
該中隊哨兵正在執勤。錢 程攝
“看不到哨兵執勤,但‘哨兵’其實無處不在。”同行的該中隊劉中隊長介紹說,哨所地處咽喉位置,周圍環境復雜,對官兵應急處突能力要求高,傳統執勤模式很難實現全面管控。“尤其是夏季,不僅室外溫度很高,而且哨所防區草木叢生,可疑人員一旦鉆進密林深處,搜索起來十分困難。”劉中隊長說。
近年來,該支隊在哨所試點建設“智能哨兵”系統,依托駐地科技資源優勢,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對執勤信息系統進行升級優化,哨兵足不出戶便可及時掌握防區情況,大幅提高了執勤效率。
走進位于制高點的哨所,首先映入記者眼簾的是一塊電子顯示屏——“智能哨兵”系統終端。記者從畫面中看到,多個高清監控探頭密集布防,哨所防區內各關鍵點位清晰呈現;無人機空中巡弋,位置偏僻的山林溝壑一覽無余……
行走在這個位于祖國南端的哨所,感受最深的不僅是盛夏酷暑帶來的撲面熱浪,更是信息化、智能化技術帶來的執勤效率提升,記者不禁感慨,科技正賦予哨所更多科技元素,官兵高效執勤、履行使命的腳步越邁越扎實。
在哨所官兵指導下,記者按下操作臺上的一個按鈕。窗外,一架無人機騰空而起,輕盈地飛向任務空域。畫面切換,熱成像鏡頭穿透層層枝葉,林間生物的身形輪廓在顯示屏上清晰顯現。
“它不僅能‘看穿’偽裝,還能識別異常情況,自動發出警報,為官兵前出處置爭取了寶貴時間。”執勤安全監控員告訴記者,具備AI功能的“空中哨兵”,能通過自主學習飛行數據、分析行為模式,變得越來越“聰明”,持續提升輔助決策能力。
談及科技給哨所帶來的新變化,二級上士劉彬感觸頗深。作為哨所執勤經驗最豐富、執勤時間最長的老兵,劉彬見證了從徒步巡邏向“智能哨兵”執勤模式的變遷。
“以前,哨所防區全靠官兵用腳步丈量,不僅執勤效率不高,很多死角還因位置偏僻無法排查,容易留下安全隱患。”他感慨地說,“如今,‘智能哨兵’全天候在崗,不用擔心位置偏僻的死角了。”
“盛夏酷暑,室外溫度這么高,熱成像技術能發揮作用嗎?”記者一邊擦干額頭不斷滲出的汗珠,一邊向劉中隊長提問。
“前幾年夏天,官兵在執勤中確實遇到過類似問題。高溫天氣下,同類熱源的顯示結果與平時有很大區別,官兵稍不留神就容易錯過目標。”劉中隊長介紹,在裝備廠家指導下,他們通過專業培訓提升官兵精準判別目標能力。記者在無人機拍攝的一段影像中看到,活體熱源在溫度較高的盤山公路上發出暗光,在密林內呈現的則是亮光。
不僅如此,該支隊今年還引入AI識別技術,無人機升空后會自動加強溫差研判和區域識別,對鎖定的人形熱源進行二次判定,確保不遺漏任何可疑目標。
烈日炎炎,除了高溫天氣,濕度也時刻考驗著“智能哨兵”。原來,哨所臨山靠水,濕度較大,鐵欄桿都比其他地方更容易生銹,熱成像模塊的電子元件很容易受潮損壞。劉中隊長說,這幾年,他們結合訓練經驗,聯合廠家對相應模塊進行針對性技術改良,提高了設備適應性。
記者翻閱該中隊訓練計劃看到,入夏以來,哨所官兵充分利用酷暑練兵時機,圍繞人機協同等課題苦練精訓:優化無人機巡航方案,通過專攻精練提升配合默契度;依托智能裝備常態開展突發情況處置訓練;組織官兵學裝、用裝、管裝,利用技術手段深挖裝備性能潛力……在官兵持續努力下,哨所多型高科技裝備高溫條件下應用方案得到驗證,官兵執勤本領越來越強,執勤效率越來越高。
天色漸晚,記者走下哨樓。黑絨布般的夜幕籠罩著群山,遠處閃著星星點點的光亮。此刻,無形的電波和智能的“鷹眼”,與官兵的忠誠和堅守共同編織起一道立體防線。
“嗡”的一聲,一架無人機旋翼轉動,從哨所起飛。哨所里,警惕的哨兵與“智能哨兵”并肩作戰,密切注視著防區內的一草一木。遠處,城市燈火璀璨,一片繁華祥和。
變與不變的時代回響
-陳典宏
斑駁的石壁上爬滿歲月的痕跡,高高聳立的哨樓見證著時間的風雨……站在伯公坳哨所那道石壁前,指尖撫過深淺不一的刻痕,記者仿佛觸摸到一段沉甸甸的歲月: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哨所,曾是維護邊界穩定的重要支點。
轉身走進哨樓,哨位上閃爍的電子屏、空中巡航的無人機,瞬間將記者從久遠的思緒中拉回智能化的當下——這種時空交錯的強烈反差,令人感慨萬千。
輕觸屏幕,哨所防區內的地形地貌、重點區域實時畫面立體呈現;智能識別系統僅需幾秒即可比對出異常信息;無人機傳回的高清影像讓隱蔽角落無所遁形……各種先進設備在哨所“安家落戶”,成為哨兵的“千里眼”“順風耳”。
采訪中,哨所官兵告訴記者,哨所承擔著巡邏、執勤等任務,是一道重要安全屏障。因地理位置特殊,歷史底蘊深厚,在駐地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哨所已成為深圳及周邊地區開展國防教育的重要基地。
從過去“鐵腳板”丈量巡邏線,到如今“智慧眼”織密防控網,伯公坳哨所舊貌換新顏,但人民子弟兵的忠誠和堅守始終如一。南國酷暑,哨所官兵頂著烈日依舊展開密林搜捕技能等傳統執勤手段訓練。官兵們說,無論科技手段如何先進,最終還是要由人去使用,只有練就過硬本領,才能發揮科技手段的最大效能。記者深信,哨所官兵將繼續履行好自己的使命任務,以飽滿的熱情為祖國站好每一班崗。
無言新戰友 執勤好助手
-武警深圳第二支隊某中隊二級上士劉 彬
凌晨1時58分,與往常上夜哨一樣,我一骨碌翻身起床,準時進入值班室。
交接裝具、檢查設備……完成交接后,我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檢查通聯設備。“智能哨兵”系統終端集成了多種通聯方式,不僅可實現本級一鍵預警,還能向上級報告情況、與友鄰單位溝通信息。
顯示屏上,四周靜謐如常。路邊高感光攝像頭傳回的圖像中,幽深的山谷遠比肉眼看到的畫面清晰。第一輪無人機巡航開始了。這位無言的戰友越過密林,精準標識出隱藏于植被間的生物熱源。我輕點鼠標,眼睛緊盯屏幕,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異常信號。
3時13分,第二輪無人機巡航沒多久,突然傳回報警信息。我迅速調取相應點位附近監控,發現公路旁3名男子形跡可疑。按下報警按鈕后,我一邊向上級報告情況,一邊調整監控攝像頭跟蹤目標動向,為前出的應急小隊標定準確位置。
哨所外,應急小隊駕駛巡邏車駛出營門。抵達目標區域時,可疑目標已潛入密林深處。
3時28分,對講機里傳來中隊長的命令:“出動無人機搜索熱源!”接到指令,我調整無人機航向,很快鎖定可疑人員位置。在“智能哨兵”系統的助力下,應急小隊成功控制3名可疑男子,隨后將他們移交給相關部門。
哨所無言,忠誠無悔。這是哨所一個普通的夜哨值班,有了無言新戰友的幫助,我和戰友們更有底氣完成使命任務,守護好這片熱土。
(本報特約通訊員朱晨耕整理)
題圖攝影:虞張帥
版式設計:王 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