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具體資料贅述在文中結尾
作為美國傳奇總統的克林頓,就曾公開承認自己在任職期間做錯了兩件事情。
第一件,就是在對烏克蘭的去核化問題上做得太狠了,沒有給烏克蘭留下任何的核武器,以至于讓俄羅斯敢公然入侵烏克蘭,破壞了歐洲與世界的和平。
而第二件,就是他答應中國進入WTO組織,從而讓中國的經濟迅速發展,并威脅了美國的經濟霸權。
那么,如果克林頓當初沒有做這兩件事,那真的會改變現狀世界格局嗎?
中國崛起與克林頓的錯愕
1987年,中國正式向關稅與貿易總協定遞交復關申請,開啟了一場長達15年的入世長征。
在美國代表團的談判桌前,中國代表面對著6000多個稅號產品的清單,每一頁紙都代表著利益的博弈與國力的較量。
在1993年克林頓就任總統時,正值中美關系的“蜜月期”,這位年輕的民主黨總統看到了一個充滿潛力的巨大市場,他改變策略,開始主動接觸中國。
1994年和1996年,克林頓兩次延長對華最惠國待遇,為兩國經貿關系注入暖流,但到了1999年5月8日,約轟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的硝煙未散,美國談判代表竟在關鍵階段“玩失蹤”。
就連國貿易代表巴爾舍夫斯基后來也承認,這是美方精心策劃的施壓手段,那就是 談判瀕臨破裂之際,克林頓親自導演了一場外交大戲。
不過轉機出現在同年世界杯女足決賽,當時中美女足對決現場,克林頓效仿“乒乓外交”親臨觀賽,賽后以夸張措辭祝賀中國隊,并暗示重啟談判。
這一舉動迅速被解讀為政治信號,百事可樂、通用汽車等美國商業巨頭隨即紛紛向中國示好,但足球場的掌聲未落,談判桌上的僵局便開始松動。
在1999年11月15日,中美達成雙邊協議,更是在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成為WTO第143個成員國。
而克林頓向國會描繪了三大戰略構想:將中國變為美國產業鏈下游基地;通過經濟紐帶擴展美國在亞太軍事影響力;借助開放實現中國社會的“西化”。
當時的白宮文件中寫道:“中國可以成為美國產業鏈下游的重要國家,幫助處理低端產業;同時成為美國的重要消費市場。”
不過讓克林頓沒想到的是,中國經濟如同搭載了火箭,一飛沖天,在2002至2017年間,中國貨物貿易進口額年均增長13,躍升為全球第二大進口國,而服務貿易進口額也增至4676億美元,占全球服務貿易進口總額的10%。
更令美國錯愕的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中的一幕,當西方經濟體紛紛崩塌時,中國經濟卻穩如磐石,成為風暴中的“中流砥柱”,而且 中國不僅自保無虞,還向世界伸出了援手,更是在1990至2016年間,中國為拉美和加勒比地區創造了180萬個就業崗位。
烏克蘭棄彈與安全幻滅
第二件事就是逼著烏克蘭放棄核武器,在1991年蘇聯解體后,烏克蘭就繼承1700枚核彈頭及176枚洲際導彈,瞬間成為世界第三核大國,核武庫規模更是超過了中英法的總和。
但這對經濟困頓的烏克蘭而言卻是沉重包袱,畢竟每年維護費用高達數十億美元,相當于GDP的5%以上,且缺乏自主拆解能力。
這時候,克林頓政府就伸出了“友誼之手”,在1994年,美、俄、英三國與烏克蘭簽署《布達佩斯安全保障備忘錄》,承諾提供1.75億美元援助及“領土安全保障”,換取烏克蘭銷毀全部核武器。
而且文件中還承諾:只要烏克蘭放棄核武器,三國將尊重其獨立主權,并在其安全受威脅時提供援助,就連克林頓當時也將此稱為“最偉大的成就”,宣稱維護了核不擴散體系。
但烏克蘭的核武器被徹底清除后,美國承諾的經濟援助卻如海市蜃樓,畢竟在2022年俄烏沖突爆發后,克林頓在采訪中改變了調門:“假如烏克蘭現在仍然擁有核武器,也許俄羅斯在進攻的時候就會掂量掂量。”
不過對于克林頓的兩個“遺憾”來說,他只是宣城中國入世將促使其“政治開放”,卻低估了中國改革的自主性,畢竟中國能有今天的成就,完全是依靠自身的辛勤付出。
而且在烏克蘭方向來說,烏克蘭棄核本質是美俄消除威脅的共謀,畢竟美國前國務卿奧爾布賴特曾稱烏克蘭核武是“定時炸彈”,但對后續保障毫無誠意。
主要信息來源:
原文登載于觀察者網2023年04月05日關于美國前總統克林頓:我后悔1994年施壓烏放棄核武,不然俄不會行動的報道
原文登載于央視網2019年09月23日關于[我們走在大路上]最難啃的硬骨頭:中美這場談判持續了六天六夜的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