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透過紗窗灑進廣西省南寧市文嶺診所的中西醫診室,吳天龍醫生正俯身搭著患者的脈,指尖在寸關尺間輕移,目光卻始終落在患者臉上。“您這舌苔厚膩,最近是不是總吃油膩的?大便黏馬桶嗎?”他的聲音溫和卻帶著洞察力,三言兩語便讓患者放下拘謹,打開話匣。這位扎根基層十余年的全科醫師,用中西醫結合的獨特診療方式為周邊居民守護健康,用無數個深夜堅守詮釋著“大醫精誠”的深刻內涵。
(吳天龍醫生正在瀏覽書籍)
從“治親戚”到“治眾人”,一顆醫心的成長印記
剛從醫學院畢業的吳天龍,第一份“正式”診療經歷竟來自親戚的介紹——一位輾轉多家醫院、因頑固性皮炎反復發作而崩潰的患者。“當時患者渾身紅斑脫屑,看了西醫抹藥膏,看了中醫喝苦藥,都只能緩解半個月。”吳天龍回憶,他翻遍實習時記錄的200多頁筆記,結合患者舌苔、脈象的體察,突然想起導師提過的“血熱血瘀兼表虛”的特殊證型。“我大膽用了中藥湯劑,其中運用中藥材特性進行加減。”兩周后,患者帶著錦旗上門:“皮疹沒了,癢也輕了,這病十幾年頭回見好!”
這場“初戰”不僅讓親戚們口口相傳“小吳醫生靠譜”,更讓吳天龍堅定了“做一名能真正解決問題”的醫生的信念。“基層患者看病不容易,要么嫌大醫院麻煩,要么怕花錢,我多琢磨一分,他們就少跑十里路。”這是他常掛在嘴邊的話,也成了他15年行醫的準則。
(吳天龍醫生為患者配伍中藥方劑)
吳天龍的“中西醫小綜合”診室日常
在文嶺社區,吳天龍的診室像個“小綜合科”,墻上掛著《小兒家庭用藥指南》,抽屜里備著兒童專用穴位貼,藥柜里既有麻黃、桂枝等傳統藥材,也有青霉素v鉀片等西藥。“中醫西醫不是對手,是戰友。”他說,“比如小兒腺樣體肥大,家長怕手術,我就用中藥湯劑治療通竅化痰,再加上生理鹽水霧化;積食的孩子,我教家長捏脊手法,再開消食方,比單純喂藥管用多了。”
最讓社區居民津津樂道的,是去年冬天那位“手麻工人”的故事。42歲的王師傅是附近工地的搬運工,左手麻木半年,連擰螺絲都費勁。吳天龍仔細觸診他左肩,按壓三角肌中段時,王師傅“哎呦”一聲,再讓他做外展上舉動作,肩部活動明顯受限。“這是肩關節周圍肌肉長期勞損導致的卡壓。”吳天龍解釋,說著他取出銀針,在肩井、肩髃等穴位處快速進針,捻轉提插間,王師傅皺著的眉頭漸漸松開:“肩背熱乎乎的,壓著的那塊石頭好像輕了!”三天后復診,王師傅攥著吳天龍的手直晃:“手不麻了!手不麻了!謝謝吳醫生!”
是“診所”也是“家門”,一顆暖心的守望情懷
在華潤置地江南中心小區,“有健康問題找吳醫生”成了居民的“條件反射”。他的手機24小時開機,半夜接到“孩子發燒”“老人心慌”的電話是常事;每周三下午,他雷打不動在小區廣場擺“健康攤”,免費測血壓、教八段錦;遇到行動不便的老人,他干脆背著藥箱上門——78歲的張奶奶獨居,他每月都去家里扎針灸、調藥膳,“比我親兒子還貼心”。
“基層醫生的戰場不在手術室,在樓道里、樹蔭下、百姓的飯桌上。”吳天龍說。談及未來,被居民稱為“活百科”的吳醫生仍有“本領恐慌”。“我想學更多現代醫學技術,比如兒童過敏的精準檢測;還想把中醫外治法做得更規范,讓更多年輕父母信任。”他說,“基層醫生要像棵老榕樹——根扎得深,才能給更多人遮風擋雨。”
暮色中的小區,吳天龍背著藥箱走在回家路上。路過健身區,幾個剛跳完廣場舞的阿姨喊住他:“吳醫生,明天來我家喝綠豆湯不?”他笑著應下,身影被夕陽拉得很長。在這條走了15年的路上,他用“多學一點”的鉆勁、“多跑一步”的熱心、“多想一層”的細心,詮釋著基層醫生最樸素的模樣——不是懸壺濟世的“大俠”,而是百姓身邊“靠得住的醫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