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號川普在社交平臺上異常活躍,短短一天他接連宣稱他們跟菲、印度尼西亞、日本這三個國家達成了貿易協議,這速度快得讓人反應不過來。
白宮這會兒挺有看頭,特朗普剛跟小馬科斯簽完協議,就被鳳凰衛視記者叫住,他先說可能過陣子去中國,接著又得意洋洋地說,好多國家都邀他去訪問。
特朗普這話明顯是特意說給中國聽的,現在這情形看著就不公平,感覺像被迫簽的 “城下之盟”,大家都奇怪這三個國家情況、需求各不相同,咋就都向美國妥協了呢?
是美國實力強得讓人沒法拒絕,還是美國趁人家有危機精準 “收割” 呢?
這場外交風波里,最出人意料的竟然是日本變臉的速度,就在協議簽署前幾天,日本首相石破茂還表現得很硬氣。
川普拿“對日本車加25%關稅”來威脅,他直接回懟:“不愿當傻子”,這種話說出口不少人以為他這次真要硬到底,結果選舉一出來,風向徹底變了。
二十一號日本參議院選舉結果出爐,石破茂帶領的執政聯盟可慘了,沒拿到一半以上的席位,這麻煩大了,以后立法推進不了,政府都可能癱瘓,他自己也陷入可能下臺的危機中,局勢很不妙。
石破茂急了,轉身就把之前的強硬立場丟一邊,趕緊找個“救命稻草”,隔天日本突然宣布同意與美國達成協議。
協議里面說的是他們把對日本的關稅降到百分之十五,反過來日本得給他們投五千五百億美元,還得開放汽車、大米這些敏感市場,這哪算勝利,倒像是日本首相為保住官位,不得不吞的苦果。
菲律賓的情況也差不多,總統小馬科斯親自飛去華盛頓,態度擺得很低,想博一個“對美外交成果”,結果換來的協議非常難看:美國對菲商品征19%高關稅,而菲律賓對美幾乎零關稅。
更諷刺的是,這“19%”只是把特朗普當初威脅的20%砍掉了1%,看著像讓步其實就是羞辱。
小馬科斯之所以咬牙答應,是因為國內經濟太差,物價漲、民怨大,支持率天天掉,他想靠這次談判讓國內相信他能救經濟,但這種不對等協議回國后,反而成了民眾質疑他執政能力的新證據。
印尼也沒逃過這輪“大出血”,剛上臺的普拉博沃政府正焦頭爛額,財政壓力山大,急需外資輸血。
這時候美國給印尼遞協議:得買五十架波音飛機,大批美國農產品也得進,美國工業品關稅免99%,美國回禮挺簡單,就象征性收印尼19%的稅。
表面看是雙贏,實則是犧牲未來換眼前,印尼用海量采購換來短期投資,但長期看本國產業被壓制,是典型的“飲鴆止渴”。
這三個國家的集體妥協,歸根到底不是因為美國太強,而是他們自己內部的問題太大,正好被人精準抓住了軟肋。
看懂了這三個國家各自的“軟肋”之后,特朗普的操作就徹底顯出真章來了,他把這三國的內政危機當成了外交牌桌上的籌碼,一招一式簡單粗暴,但招招見血。
第一步叫“獅子大開口+象征性讓步”,對日本他先擺出一個嚇死人的籌碼:對日本汽車征收25%的關稅,這個數字一丟出來整個日本汽車行業都快炸了。
可就在石破茂因為選舉失敗、政治地位最搖擺的時候,特朗普“大發慈悲”地說:不收25%,只收15%,這時候石破茂就算明知道這是被人套路了,也只能咬牙接受,然后回國吹牛說“至少保住了最核心的利益”。
菲律賓的套路跟這差不多,川普先放話要加百分之二十的關稅,菲律賓經濟本就緊張,小馬科斯背后的麻煩都火燒眉毛了。
最后美國象征性退了步,只收19%,就1%的 “好處”,特朗普卻吹得像救了命,小馬科斯沒辦法只能接下,回頭對國內說:“我們已經使勁爭取了。”
第二步更狠,把談下來的這些協議當成“外交戰果”,直接拿來當武器對外展示,搞定了日本、菲律賓、印尼,特朗普沒有收手,而是當場在白宮開記者會,把這些“外交成果”擺出來炫耀。
他甚至刻意點名接受鳳凰衛視記者的提問,明顯是在給中國遞話,他說了一句看似輕描淡寫的話:“可能不久會訪華”,但緊接著又加了一句,“我收到了很多邀請”,這不是廢話,是“話中有話”。
他就是在玩心理戰:一邊給中方制造談判期待,一邊又擺出“老子選擇多,中國只是眾多選項之一”的姿態,想在中美談判前打亂對方節奏,營造“中國已被孤立”的假象。
這招雖然老套,但對輿論場特別有用,一邊拉攏邊緣國家做示范,一邊對中方施加心理壓迫,特朗普這套手法,說白了就是:趁你病要你命,軟硬兼施精準收割。
把這些談判放到一塊看,特朗普的意圖就特別清楚了,這壓根不是臨時起意的外交秀,而是一場圍繞中國展開的戰略鋪排,這些協議的“觀眾”根本不是簽約的三國,而是中國,整個表演都是給北京看的。
短期目的也很直接:堆籌碼、造聲勢,為即將開啟的中美第三輪談判做準備,這輪談判美國已經提前放風,說要重點討論中國進口俄羅斯和伊朗原油的問題。
這是個敏感到極點的議題,就在這節骨眼上特朗普高調宣布和中國三個鄰國簽下協議,擺出一副“包圍圈”的架勢,說白了就是想壓中國一頭,在談判桌上搶主動權。
而更深層的目標指向的是供應鏈重構和地區主導權之爭,比如對印尼的協議,不只是單純買點農產品,重點還放在了鎳礦等戰略資源上。
川普想繞開中國搞關鍵原材料,自己拉條 “美國說了算” 的產業鏈,這背后都是為 “美國優先” 服務的產業安全安排。
除此之外,他堅持搞“雙邊協議”也是一種戰略選擇,中國近年來大力推動的RCEP等多邊合作框架,強調的是“大家一起好”的規則。
但特朗普完全不吃這套,他要的是“你聽我的、我拿大頭”的規則,搞雙邊談判就是為了制造分化,讓周邊國家選邊站,打散中國主導的區域經濟圈,重新把游戲規則握在美國手里。
所以回頭看,特朗普這波“外交閃擊戰”不是真的靠實力壓人,而是靠著撿便宜和精算時機。
他抓住了這三個國家領導人內部遇到麻煩、急需外交突破的時候,一手施壓一手誘導,把對方的困局包裝成了自己的“外交勝利”。
但問題是這種靠別人弱點搭起來的“朋友圈”,其實很脆,你今天用危機逼他們低頭,明天人家緩過勁來就可能翻臉,這不是一個牢靠的聯盟,更不是戰略上的壓倒性勝利。
大國博弈最后拼的從來不是誰耍的花招多,而是誰真正穩得住、挺得久,面對這一波“組合拳”中國最需要的不是回懟,而是冷靜看牌、慢慢應對。
誰能忍住氣、挺住壓,誰才能在最后笑到最后,脅迫能贏一時,贏不了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