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標題不是我取得,而是《紐約時報》的,說明美國人都看不下去特朗普的退群套路了
7月22日,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正式宣布,由于「存在反以色列偏見」,美國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就,美國進進出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都習慣了。
1984年,里根政府以「管理混亂、腐敗」為由首次退出,但其實原因是覺得教科文組織「偏心蘇聯」。
2003年,小布什在位的時候,重新加入。
2017年特朗普上臺,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反以色列」,二次退出。
2023年,拜登在位的時候,重新加入。
2025年,特朗普要求第三次退出……因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所謂的猶太圣地列為「巴勒斯坦遺產」……
其實從「殺了個三進三出」可以看出,美國把國際組織當過家家一樣對待,核心就在于一點:
到底有沒有按美國的意思來。
第一次是因為冷戰的意識形態對立,里根總統是強硬反蘇的,包括星球大戰計劃都是里根發動的,所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居然把蘇聯境內的地方說成是世界文化遺產,就和美國的意思不相符。
第二次第三次,都有以色列因素在,那我們都能理解,以色列與其說是美國在中東最堅定的盟友,不如說以色列代表的猶太勢力是美國決策的太上皇。
然后美國覺得,自己由于家大業大,一個國家承擔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5%的資金(其實經常欠費,真實付款只占8%),那就應該幫助美國在文化方面繼續保持世界霸權。
這思想的底層邏輯就是:
美國覺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是花錢買影響力的地方。
那當美國退出之后,中國就從第二資金提供國變成了第一資金提供國,于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不可避免」的會加大中國的文化影響力,所以才有了《紐約時報》的個標題。
原話是:
美國留下的空白正在被其他大國填補,比如中國,這些國家懂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蘊藏的巨大軟實力機會
我們當然都知道,這就是美國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中國項目世界領先,那并不是說我們花錢多,而是中國本身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就足夠豐厚。
而且我們文脈沒有斷絕,于是很多傳統文化、藝術,甚至語言文字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留。
你讓中國人看古代繁體字,我們多多少少也能看懂一些,這就要比西方「死掉的語言」拉丁文,更容易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咱們更進一步說,美國的這種反復退群,實質上的確是留出空位讓中國提升影響力。
你都不玩了,那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那自然只有扛起更多的國際組織責任啊。
本來說好大家一起對抗氣候危機,美國說退就退了,中國還在努力的做減排,那全球環保議題上,中國就是更有話語權。
本來說好大家一起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美國說退就退了,我們修博物館、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供經費,那國際文化傳承,中國就是更有話語權。
同樣的道理,在世衛組織上,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上,也一樣。
這是美國人自己的選擇,為了短期利益,想要節約開支、想要拉攏選民、想要鞏固以色列和美國的關系,那就要犧牲長期的全球治理話語權衰落。
而過程中,中國就有機會展示一種和美國完全不同的大國姿態。
舉個例子,我們和菲律賓關系一般般對吧,菲律賓經常不揣冒昧的對南海問題說三道四。
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菲律賓指定了6個世界遺產(3個文化遺產+3個自然遺產),還有有19項遺產列入預備名單,我們一句話沒說。
這里甚至有菲律賓科迪勒拉山水稻梯田,1995年被收入名錄的,某種意義上壓制了咱們國家的紅河哈尼梯田,一直到2013年才收入名錄。
菲律賓梯田
云南的紅河哈尼梯田
這就是一種文化自信,你有好東西,我也有好東西,咱們不爭,都上榜。
不會因為咱們的東西類似,兩國有點摩擦,就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施壓,要求撤榜,威脅退群。
所以美國退了就退了,美國媒體也沒必要說幫中國增加影響力什么的,我們不需要這種「幫忙」。
之前咱們就專門回應過「美國退群,中國獲利」的說法,原話是:
這個世界上有190多個國家,試想,如果每個國家都強調本國優先,都迷信實力地位,那這個世界將倒退回叢林法則; 西方說“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但在中國看來,朋友應當是永遠的,利益應當是共同的。
一個國家的文化傳承,一方面構建在歷史積累上,一方面構建在現代自信上。
美國由于是超級大國,所以重要;但世界不是繞著美國轉的,國際局勢這些年已經出現了大變化。
各位大佬覺得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