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德萊恩抵達北京,但空氣中沒有任何慣常的喜慶氛圍。
官方通稿中,中方將此訪描述為“經中歐雙方商定”,而非傳統外交中“應邀來訪”的措辭。
這一明顯的語言轉變,直接揭示了此次訪問從一開始就不同尋常的距離感。
官方通稿上那幾個冷冰冰的字眼,就給這趟訪問定了調:不是請你來的,是咱倆商量好的。
這字里行間的距離感,足以讓任何一個外交官品出別樣的滋味。
所謂“經中歐雙方商定”,而非慣例的“應邀來訪”,這可不是筆誤。
這是中國精心設置的一道門檻,一個清晰的信號。
它在告訴全世界:這次會談,我們是平起平坐地談,甚至,主動權更多地在我手里。
你馮德萊恩此行,與其說是來做客,不如說是來解決自己一攤子麻煩的。
這趟行程從一開始就透著一股非典型的寒意。
過去那種“老朋友”式的熱情洋溢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審慎的、劃清邊界的冷靜。
在國際政治這個精密的棋局里,每一個細微的姿態,都蘊含著雷霆萬鈞的力量。
北京用一個詞,就不動聲色地調整了棋盤的格局。
要讀懂這次訪問,就必須看懂馮德萊恩這個人,和她背后那個矛盾的歐盟。
她是個不折不扣的對華“鷹派”。
揮舞著關稅大棒砸向中國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
將華為視為安全威脅,極力排擠。
甚至一度叫囂要“打破”中國在稀土領域的壟斷。
那份被束之高閣的《中歐全面投資協定》,至今還只是一個沒有下發的文件。
樁樁件件,都像是她親自釘下的釘子,扎在中歐關系的木板上。
可她的強硬,又總是顯得底氣不足,像一陣風,刮得猛,散得也快。
為什么?因為她身后的歐盟,從來就不是鐵板一塊。
德國總理擔心汽車賣不出去,法國總統怕自家的農產品遭殃,東歐小國則時刻看著美國的眼色行事。
成員國各懷心思,讓她這個“盟主”的號令時常失靈。
所以我們總能看到一幅奇特的景象:前腳剛對中國聲色俱厲,后腳一旦中國拿出反制措施,比如限制一下鎵鍺出口,或者對歐洲的某些商品啟動調查,歐盟馬上就有人坐不住了。
這種左右為難,讓她只能在強硬和妥協之間反復橫跳。
歐盟的內部分裂是一重困境,而來自大西洋彼岸的壓力,則是壓在它背上更重的一座大山。
所謂的“戰略自主”,聽起來很美,但在現實面前卻異常脆弱。
特朗普時代,美國對歐洲的貿易大棒揮舞得可一點不比對中國客氣。
動輒以國家安全為名加征關稅,甚至撕毀承諾,逼著歐盟購買巨額的美國天然氣。
歐洲想“以牙還牙”,可一摸口袋才發現,自己八成的軍備都仰仗北約體系。
在俄烏沖突的泥潭里,更是離不開美國的情報支持。
這就像被人掐住了脖子,還怎么談獨立自主?
這種依附關系,迫使馮德萊恩必須在美國的劇本里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所以,她一邊要配合美國“罵”中國,一邊又得在被美國“敲打”得鼻青臉腫后,跑來中國尋求合作。
她甚至在中國面前抱怨美國加征關稅如何破壞全球貿易,表達希望與中國共同捍衛多邊體系的意愿。
這種姿態,與其說是真誠,不如說是一種走投無路下的策略選擇。
帶著這種兩頭受氣的背景,馮德萊恩的北京之行更像是一次小心翼翼的戰略試探。
就在她出發前,歐盟剛通過的對俄制裁清單里,硬是塞進了十幾家中國企業的名字,理由是“協助俄羅斯規避制裁”。
這簡直是在會談前夜,往中國的院子里埋了顆雷。
中方的回應也毫不客氣:純屬莫須有,必將采取必要措施反擊。
這等于直接往中歐經貿關系里扔炸藥,哪有半點善意可言?
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在另一場看不見的較量中,中國早已先下一城。
按照輪換規則,這次中歐峰會本該在比利時舉行。
但歐盟游說了幾個月,中方就是不松口,態度強硬:要么來北京,要么就取消。
最終,胳膊擰不過大腿,歐盟只能打包裝機。
不僅如此,歐盟原本還計劃在北京的政治會談后,第二天轉場安徽合肥搞一場盛大的商務峰會,指望著簽點經貿大單回去,緩解一下內部的經濟壓力。
結果中方直接通知:次日活動取消,會談一天內結束。
歐盟想借經貿合作來對沖美國關稅壓力的算盤,還沒開打就碎了一地。
盡管摩擦不斷,甚至有點針尖對麥芒的意思,但要把中歐關系一棍子打死,也言過其實。
畢竟,真金白銀的聯系是騙不了人的。
雙方的貿易額,從建交初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到如今飆升了三百多倍。
相互投資的存量,更是從零增長到天文數字。
中國的電池廠開在歐洲,歐洲的汽車廠也在中國遍地開花。
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捆綁,是任何政治風浪都難以徹底撼動的“壓艙石”。
而在環保、抗疫這些非敏感領域,雙方的合作也從未中斷,算是關系的“穩定器”。
說到底,馮德萊恩此行,背負的是一個無解的難題:如何在對華政策上,平衡歐盟內部的分歧、美國的壓力,以及歐洲自身的定位?
據說,歐盟代表團來之前提了一串要求:解禁稀土、施壓伊朗、在烏克蘭問題上站隊等等。
對此,北京的紅線也劃得一清二楚:核心利益,沒得商量。
從1975年周恩來總理會見歐洲客人算起,中歐關系已走過近半個世紀。
如今,或許真的到了一個需要重新校準彼此位置和心態的時刻。
歷史早已反復證明,把自身的命運寄托在別人身上,終究是靠不住的。
歐洲的“戰略自主”喊了這么多年,依然步履維艱。
這不僅是歐洲自己的考驗,也是這個多極化世界走向的縮影。
北京的大門常開,但院子里的規矩,也得講清楚。
參考信息來源:
直新聞:《馮德萊恩將于7月24日訪華》2025-07-21
中國青年報:《中方回應馮德萊恩涉華言論:需要再平衡的是歐方心態,不是中歐經貿關系》2025-07-09
喜歡本期節目,請您點擊“關注”,不錯過下期分享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圖片來源于網絡,此文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