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
當“雙碳”時代的浪潮奔涌向前,鶴鄉大地的工業脈搏正跳動著綠色的強音:傳統產業褪去“黑灰”底色,新興賽道揚起“綠能”風帆,科技創新與制度改革雙向發力,用“含新量”提升著“含綠量”,以“智造力”重塑著“生產力”……
今日的射陽
正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
精準解題、破局立新
用“加減乘除”
在高質量發展的考卷上
演算著綠色發展的“最優解”
▲海上風電產業
鏈上做“加法”
拓出綠色增長新賽道
七月的射陽港,海風裹挾著咸澀的氣息掠過廠區。走進中車新能源智造基地,紅白相間的風電葉片如羽扇般排列,蔚為壯觀。“我們基地年產超500套海上大兆瓦級葉片,不僅在國內市場占據重要地位,還遠銷北歐、南亞、美洲等地。” 基地負責人撫摸著葉片光滑的表面,語氣里滿是自豪。
▲CQC新能源創新基地
這些“綠色巨翼”能夠“飛”向全球,底氣來自哪里?答案在幾公里外的CQC新能源創新基地里得到驗證。在全球最大全尺寸葉片檢測平臺上,每只葉片都要經歷約400萬次擺振疲勞測試和100萬次揮舞疲勞測試,相當于模擬25年風暴摧折。“我們的系統如同‘鋼鐵考官’,只有通過這場 ‘全生命周期考試’的葉片,才能拿到出海‘通行證’。”檢測總監李富介紹。正是這種嚴苛標準,助力中車斬獲國內海上葉片市場三分之一的份額。
馭“風”而上,多年來,我縣讓“風”之稟賦轉化為“能”之高地。憑借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我縣已吸引國家能源、華能、中廣核等骨干央企以及遠景能源、亨通電纜等行業領軍企業落子布局,已初步形成集“資源開發—裝備智造—科創研發—檢測認證—運維服務”為一體的風電產業格局,風力發電及裝備制造獲省首批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全縣新能源年發電量達37億千瓦時,風電產業規模正加速向千億級規模攀升。
“選擇射陽,看重的不僅是這里的港口優勢和豐富的風電資源,更是當地對綠色產業前瞻性的戰略布局和高效務實的營商環境。”今年,我縣還與遠景能源有限公司投資約10億元建設集成傳動鏈研發制造基地項目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將攜手打造面向國際的零碳產業和貿易園區,為全球清潔能源發展貢獻力量。
從風電場的無限綠能,到綠色低碳產業集群的壯大,我縣以“加法”思維,加的是新能源開發,加的是產業鏈協同,綠色經濟發展新賽道不斷拓寬。
能耗做“減法”
騰出綠色低碳新空間
作為國民經濟的主體,制造業是生產方式和產業結構綠色低碳轉型的關鍵所在。
當“雙碳”目標遇上轉型需求,如何推進傳統高耗能行業節能降碳?節能空間從哪里擠?
射陽選擇向存量要效益,從源頭上做“減法”。
▲順龍紡織生產車間
7月14日,走進順龍紡織二期織造、染色廠房,18臺超低浴比無張力染色機正高速運轉,車間看不見污水,聞不到異味。“通過設備升級,年可節約用水30%、用氣20%。”公司總經理高佳鋒告訴記者,嘗到轉型升級的甜頭,公司去年投資搭建智能化立體倉庫,并利用ERP、MES等系統推動信息化智能化生產和集成管理,進一步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產品質量穩定性。
當舊設備在拆除聲中退場,新落成的智能車間正吞吐著綠色能源,煥發工業新動能:江蘇沙印集團引進德國42臺套氣流紡生產線、1000臺高效節能噴氣織機,每米布料的碳排放量下降至行業均值的三分之一,微升級染料噴射技術相較傳統工藝節水80%;上海題橋江蘇紡織科技有限公司筒子紗染色車間實現90%自動化,獲評省智能制造工廠;江蘇榮鴻纖維全產業鏈項目采用ERP數據管理系統,優化原料、設備、成品、財務、倉儲等管理環節,大幅提高企業管理效能……
這些藏在生產線上的“綠色密碼”,印證著一個轉型邏輯:減不是退讓,而是為新質生產力騰空間。淘汰的是一排排舊設備,激活的是一座城的新動能;削減的是一噸噸能耗,增值的是一張張綠色名片。
創新做“乘法”
打造綠色智造新引擎
實現“雙碳”目標,綠色制造的“乘法效應”不僅體現在體系構建,更需要技術創新的持久蓄力。
今年3月,中車時代新材自主研發的國內首套可回收熱固性樹脂葉片TMT82在射陽港經濟開發區發貨,填補我國風電行業在退役葉片回收利用方面的技術空白;4月,“第九屆國際儲能創新大賽”頒獎盛典在北京舉行,遠景射陽250MW/500MWh獨立儲能電站獲評2025儲能應用創新典范TOP10;5月,“創新驅動·合作共贏”長三角產業合作對接暨項目簽約活動在上海成功舉辦,跨區域“鏈”動科創和產業資源優勢……
▲遠景射陽儲能電站
一項項沉甸甸的成果,正是射陽產業與創新“雙鏈”深度融合所結出的累累碩果。多年來,我縣立足縣域特色優勢資源和稟賦,深入推進科技創新賦能行動,將創新元素融入產業、載體平臺建在園區,指導企業加強產學研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推動縣內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風電裝備產業循“新”聚能。放大時代新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院、CQC新能源創新基地聚合效應,支持遠景、中車、亨通等領軍企業前瞻布局海上風電機組輕量化、海底特高壓輸電等新技術研發和工程應用,打造服務全球的海上風電產業創新策源地。
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產業以“新”提質。依托比亞迪、立訊等頭部企業,聯動吉林大學汽車研究院、清華大學物聯網研究院,打造長三角地區重要的動力電池、車載智能感知等關鍵核心技術供給中心。
電子信息、智能裝備產業向“新”而行。電子信息產業園發揮拉曼半導體聯合實驗室作用,打造國內一流的拉曼光譜技術運用和轉化中心。智能裝備產業園放大無損探傷產業火炬基地效應,建設高鐵輪軸超聲波檢測創新聯合體。
當智能制造與綠色工廠深度融合,當產業鏈與創新鏈雙向賦能,創新的“乘數效應”持續釋放,我縣綠色“智造”的發展動能正不斷奔涌。
流程做“除法”
構建綠色發展新生態
“以往項目竣工后要跑5個部門,提交20多份材料,至少15天才能拿到證,現在驗收通過當場就能領證,效率提升超90%!”今年4月,江蘇藍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倪海峰從縣市民中心不動產登記專區自助打證機輕觸屏幕,僅用3分鐘便打印出嶄新的不動產登記證書,成為我縣首本廠房竣工驗收后隨即發放的不動產證。
▲竣備即發證
這項顛覆性變革的背后,是縣數據局牽頭打造的“企業全生命周期體系化服務”新機制,再次拓展了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鏈。
近年來,我縣通過整合住建、規劃、測繪等12個部門窗口職能,搭建企業全生命周期聯審聯辦平臺,將竣工驗收備案、規劃核實、權籍調查等流程前置并聯辦理,實現全省首家多規合一、多審合一、多測合一、多驗合一;交地即發證、拿地即開工、交房即發證、拿證即辦抵押的“四多、四即”企業服務示范單位。拓展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鏈后,增加多證聯發和竣備即發證服務,實現了“五多、五即”服務新體驗。
“我們打破傳統串聯審批模式,構建起數據跑全程、材料零提交、企業零跑動的服務閉環。”縣住建局窗口負責人介紹,改革后企業申報材料精簡70%,辦理環節壓縮80%。這道精妙高效的“除法題”,為各類市場主體、為綠色產業的蓬勃發展掃清了障礙、注入了強勁信心與澎湃活力。
“加法”拓賽道,新能源揚帆起勢;“減法”騰空間,傳統制造煥新蝶變;“乘法”釋動能,雙鏈融合勢如破竹;“除法”優環境,制度活水奔涌激蕩……射陽用實踐證明:綠色發展不是選擇題,而是融入發展基因的必答題。展望未來,我縣將繼續以生態優先為筆、科技創新為墨,在綠色低碳發展的道路上穩步前行,為可持續發展注入強勁綠色動能。
文 字:賈 凡
圖 片:射陽發布綜合
編 校:邱 旭
責 編:黃 燕
審 核:劉友華 樊 穎
聲 明:凡“射陽發布”原創稿件,轉載或引用請注明來源及原作者!部分稿件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及時 與我們聯系。
射陽縣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515-89290569 0515-82486228
點個「在看 贊」再走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