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這對近日口角不斷的“冤家”還是走上刀兵相見的戰場。
當地時間7月24日,柬埔寨與泰國邊境突然傳來槍聲。兩國軍隊在柏威夏寺周邊爆發沖突,雙方互指對方率先開火,局勢瞬間升級。
短短一個月內,兩國已經“踩雷”、交火、互逐大使,未來東南亞局勢是否還會繼續緊張?
打破平衡的后果
交火發生后,柬埔寨首相洪瑪奈、參議院主席洪森均發文,稱“泰國軍隊對柬軍陣地發動攻擊”。泰國則給出交火“時間表”,試圖證明是柬埔寨先動了手。
事實到底如何尚未有定論,但這場沖突迅速蔓延至烏汶府、四色菊府等兩國接壤地區,硝煙籠罩了整條邊境線。
此次交火絕非偶然。自從電話門事件后,兩國之間微妙的平衡被徹底打破。佩通坦黯然下課,卻仍躋身內閣;洪森看似贏了一局,但壞了口碑。
此時,泰國心里窩著火,面對民意反彈和軍方施壓,需展示強硬姿態以維穩國內支持;而?柬埔寨也急需借助強化民族主義敘事,鞏固執政基礎。
于是“油鍋”在雙方的不斷努力下,越燒越熱。
直到一周前的7月16日,三名泰國士兵在巡邏時觸發地雷,其中一人被迫截肢。泰國軍方在事發點發現俄制PMN-2反步兵地雷,指控柬埔寨“違反《渥太華禁雷公約》”。
柬埔寨國防部發言人索切塔則斷然否認泰國的指控,并表示“泰國士兵受傷是因為他們偏離了商定的巡邏路線……闖入柬埔寨領土引爆了戰爭遺留地雷”。
事態在7月23日急轉直下。泰國以地雷事件為由,召回駐柬大使并驅逐柬埔寨駐泰大使,將外交關系降級;柬埔寨隨即宣布對等反制,兩國外交關系降至最低的代辦級。
兩國的“百年恩怨”
事實上,此次沖突并非孤立事件,它是泰柬兩國長期復雜關系發展過程中的又一激烈體現。
從當年法國殖民者劃分地圖的時候,就已經埋下了兩國的主權矛盾。兩國邊境有4.6平方公里的土地劃界不明確,直到現在也沒有妥善解決。2008年的時候,柬埔寨柏威夏寺申遺成功,引發泰國強烈抗議,雙方爆發38次武裝沖突,2011年最激烈交火動用火箭炮,造成數十人死亡、數萬平民逃離?。
近年來,柏威夏地區又被勘探出豐富的鐵礦資源,經濟價值顯著。在資源開發權的爭奪下,邊境的每一寸土地都變得敏感。
局勢會如何演變
不得不說,現在兩個國家都在氣頭上,被情緒沖昏了頭腦。
面對當前緊張的局勢,國際社會紛紛呼吁泰柬雙方保持克制,通過對話和和平手段解決爭端。
然而,泰國拒絕第三方介入的立場,反映出東盟對成員國約束力的缺失,使得問題的解決變得更加棘手。為此,甚至有人擔心,此次邊境沖突是泰國軍方“在為軍事干預鋪路”。
7月24日下午,中國明確表示,希望雙方通過對話協商妥善解決問題,并且會秉持公正公允立場,以自己的方式做勸和促談的工作,為推動緩局降溫發揮建設性作用。
中國的告誡,應該還是有些分量的。但解決這一沖突最終還是需要當事雙方展現出足夠的格局和誠意。畢竟,這場持續百年的爭端背后,是歷史、資源與政治的多重博弈。
能否找到一條平衡各方利益的和解之路,考驗著兩國的智慧,也牽動著地區的穩定。
編輯: 秦揚軻
責編: 趙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