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和柬埔寨兩個國家于今年7月24日發生了沖突,動用了包括戰斗機和火箭炮在內的重型武器進行對抗,在開戰的第一天,兩國就針對一座名為柏威夏寺的寺廟展開了爭奪。甚至有人評論稱兩國之間之所以爆發戰爭,就是因為這座寺廟遺留的問題沒有這兩國間得到很好的解決才導致的。
那么柏威夏寺到底有什么神奇之處,使得泰國和柬埔寨兩國為了它而大動干戈呢?
柏威夏寺坐落在兩國邊境地區一道550米高的懸崖之上,地理位置十分獨特,南望柬埔寨平原,北接泰國領土。這座寺廟有著獨特的建筑風格和深厚的文化內涵,早已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柏威夏寺最初是為了供奉印度教中的濕婆神而建,寺廟的建筑風格融合了高棉帝國時期精湛的工藝與獨特的藝術風格,雕刻獨具風,每一塊古老的石頭都仿佛在訴說著過去的故事。
在歷史的變遷中,柏威夏寺歷經風雨,見證了不同王朝的興衰,逐漸成為了高棉文明的象征,承載著柬埔寨人和部分泰國人深厚的民族情感和宗教信仰。
但泰柬兩國圍繞柏威夏寺的爭議由來已久,其根源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殖民時代。當時,柬埔寨處于法國的殖民統治之下,而泰國(當時稱暹羅)則是一個獨立的王國。1904年,法國殖民者與暹羅簽署了邊界條約,在這份條約中,雙方同意將柏威夏寺劃入泰國境內。然而,僅僅3年后,也就是1907年,當法國殖民者完成邊界劃分圖時,暹羅政府卻意外發現柏威夏寺被劃入了柬埔寨一側。這一巨大的差異猶如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千層浪,更為后來兩國之間的爭端埋下了隱患。
到了1940年,泰國派武裝人員占據了柏威夏寺,兩國間正式爆發沖突。柬埔寨方面隨后與泰國進行談判,試圖在該地區確立其管轄權,但最終未能成功。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爭端愈發激烈,兩國互不相讓,并且鬧到了海牙國際法庭,1962年,海牙國際法庭對這一爭端作出了裁決,判定柏威夏寺位于柬埔寨領土內,泰國也有義務撤出所有留駐在該地區的軍事人員和平民,同時泰國應將其占領期間從該寺廟移走的所有物品歸還柬埔寨。
泰國方面當時對這一判決深感失望,但作為聯合國成員國,還是于1962年7月30日作出聲明,表示雖對案件結果遺憾,但愿意履行自身義務,不過同時宣稱對國際法院的這一判決持保留態度。
然而,這一裁決并沒有真正解決兩國之間的問題,反而讓矛盾進一步激化。由于裁決并未劃定寺廟周邊約4.6平方公里土地的邊界線,這一模糊地帶成為了兩國沖突的新導火索。
泰國部分民族主義者認為,柏威夏寺及其周邊土地是泰國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象征,關乎國家尊嚴;而對柬埔寨而言,柏威夏寺承載著吳哥文明的輝煌,是民族自豪感的象征。這種民族情感和歷史認知上的差異,使得雙方在這一問題上互不相讓,矛盾也不斷加深。
2008年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柏威夏寺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這一事件再次刺激了泰國,其認為這忽視了他們對寺廟周邊地區的主權主張,于是泰國將寺廟北側面積4.6平方公里的土地劃入“柏威夏寺國家公園”,封鎖了前往柏威夏寺國家公園的唯一通道,同時宣布封閉摩艾丹崖。柬埔寨對此加以阻止,雙方開始兵戎相見,此后多次爆發武裝沖突。
2011年2月4日至5月2日期間,在柬埔寨柏威夏省與泰國四色菊府接壤的柏威夏寺爭議地區,柬泰兩國軍隊發生了多次武裝沖突,局勢緊張到了極點。雙方動用了火箭炮、大炮等重型武器,激烈的交火造成了數十人死亡,上百人受傷,數萬名兩國邊民被迫撤離沖突地區,生活受到了極大的影響。
在國際社會的斡旋下,泰柬關系在2011年下半年趨向穩定,雙方達成了多項共識,加強了在商貿、旅游以及運輸等各領域的合作。然而,邊境地區的緊張局勢并未得到徹底緩解。
2013年11月11日,設在海牙的國際法院就柬埔寨和泰國圍繞柏威夏寺周邊地區的4.6平方公里爭議領土歸屬糾紛再次作出裁決,重申將維持1962年對柏威夏寺所做出的判決,同時裁定柏威夏寺周邊的爭議土地歸柬埔寨所有,并對上述爭議土地擁有主權,泰國就必須撤離所有軍隊、警察以及工作人員。然而,泰國國內部分勢力對此裁決并不認同,兩國軍隊在邊境線上的對峙也并未就此真正結束,邊境地區依然時常出現摩擦和沖突。
到了2025年,泰柬邊境沖突再次升級。5月28日,柬泰兩國軍隊在柬埔寨柏威夏省邊界一帶發生交火,泰國軍方向柬方長期駐守的軍事基地射擊,造成柬軍一名士兵身亡 。7月24日,雙方在邊境爭議地區塔莫安通寺附近爆發激烈武裝沖突,雙方互指對方率先開火,并迅速升級至重型武器交火及空襲。
泰國軍方消息稱,7月24日上午10時58分,泰方出動空軍F - 16戰機部署于柬泰邊境交火地區;柬埔寨國防部則表示,柬軍行使捍衛主權和領土完整免遭侵略的權利,截至上午11時,柬埔寨武裝部隊全面掌控戰場陣地,柬方無一人傷亡。
此次沖突還引發了嚴重的人道危機,泰國緊急撤離邊境4萬居民,柬埔寨部分地區也出現民眾囤糧避難的情況。
沖突發生后,柬埔寨譴責泰國軍隊使用重型火炮和F - 16戰機轟炸并破壞世界文化遺產柏威夏寺,呼吁聯合國采取緊急行動,防止其遭到進一步破壞;泰國軍方則回應稱,泰軍的軍事行動目標明確,僅針對柬埔寨軍隊展開反擊,絕不針對平民區域或與行動無關的任何設施,柏威夏寺主體建筑亦不在泰軍武器火力的打擊范圍之內,柬方關于“柏威夏寺因泰軍攻擊而受損”的指控是對事實的明顯歪曲。
不過,此次沖突的爆發,除了歷史遺留的領土爭端這一深層次原因外,還存在其他因素。比如,柏威夏地區經勘探發現有豐富的鐵礦資源,這也成為了沖突的深層“催化劑”,資源的爭奪使得兩國在這一地區的矛盾更加尖銳。
在解決爭端的路徑上,柬泰兩國存在明顯分歧。柬埔寨憑借1962年國際法院裁決的國際法支持,傾向訴諸多邊機制。2025年6月15日,柬埔寨已向國際法院提交信函尋求解決爭端,并將塔莫安通寺、塔莫安小寺、塔戈貝古寺及翡翠三角區四個爭議節點提交國際法院,尋求法律裁決。而泰國則擔憂國際裁決對其不利,傾向于以傳統雙邊外交的方式解決兩國領土問題。
從國際社會的角度來看,東盟作為東南亞地區重要的區域組織,在泰柬邊境沖突問題上秉持“不干涉內政”原則,很少主動介入主權爭議,但一直致力于為爭議解決創造有利條件。
若柬泰爭端長期僵持,將凸顯東盟成員國在“主權問題”與“區域合作”之間的矛盾,泰國傾向雙邊解決,拒絕東盟介入;柬埔寨則可能尋求聯合國等外部力量支持,這恐削弱東盟“內部消化爭端”的權威,不僅損害東盟的區域形象,還可能降低成員國對其的信任度和依賴度。
柏威夏寺爭端這一歷史遺留問題,給泰柬兩國帶來了長期的困擾和傷痛。解決這一爭端需要兩國以理性和務實的態度,尊重歷史、尊重國際法,通過平等協商和對話,尋求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兩國邊境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促進兩國關系的健康發展,也為地區的和平與繁榮作出積極貢獻。
消息來源:《??托侣劇?月25日視頻報道《柬泰交火波及世界文化遺產:柏威夏寺受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