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主席馮德萊恩與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于7月24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與中方高層會面。
此次中歐會談因涉及全球熱點議題,引發國際社會廣泛關注。
就在此時,美國傳來3個重磅消息,從這態勢看特朗普似乎有收手之意。
中歐會晤,北京節奏,全球開卷
7月24日上午,馮德萊恩、科斯塔與中方高層在人民大會堂展開高規格會談。
議題幾乎涵蓋當前全球所有熱點:綠色轉型、數字經濟、供應鏈安全、全球治理……
這次會談歐盟罕見地展現出積極姿態,而這背后是一份剛剛通過不到一個月的《對外經濟戰略白皮書》。
里面寫道:歐盟要擺脫對美過度依賴,強化與中國的合作機制。
這份白皮書的出臺,正是對特朗普關稅政策的直接回應,美國此前對歐洲商品威脅加征50%”懲罰性關稅”,讓歐盟徹底看清”過度依賴美國的風險”,因此加速轉向與中國的穩定合作。
對照眼下的美國態度,一對鮮明反差就此顯現。
特朗普“三連擊”,一邊喊話一邊示好
在中歐雙方會談之時,美國傳來3個重磅消息
第一,7月20日,特朗普與菲律賓總統馬科斯會晤時突然說:“中美關系現在很好,貿易談判已進入收尾階段。”
可在幾個月前特朗普還在喊著“對中國加征50%關稅”。
- 特朗普在一個AI峰會上宣布,將對全球多數國家統一征收 15%“簡單關稅”。
該政策暫未將加拿大、墨西哥排除在外,但對歐盟已單獨敲定15%稅率;針對中國的關稅政策目前未還沒有明確,需等待7月下旬中美談判結果。
這一政策或意在緩解此前關稅談判碎片化導致的貿易混亂
第三,彭博社曝光,美國與歐盟貿易談判接近尾聲,統一稅率敲定15%。
局勢反轉,特朗普“收手”難收場
2025年4月,特朗普高調宣布,要通過“極限施壓”的方式,重塑全球貿易秩序。
他親手點燃了這一輪全球關稅戰,連最鐵的盟友加拿大也沒能幸免。
結果印度拒絕讓步,在汽車關稅問題上寸步不讓,直接打破白宮的首輪期待。
巴西、加拿大明言:不加入統一稅率框架,各國有主權。
日本即便已經簽了協議,美國也怕日本反悔。
這種”簽而不穩”的局面,根源正是特朗普的關稅政策 ,為了推行“統一關稅”,美國強迫日本接受15%稅率,卻完全無視日本汽車、電子產業的成本壓力,最終引發國內反對。
日本“翻車”,盟友也不買賬
7月24日凌晨,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突然對日本發出“警告”,如履約不力,將恢復25%關稅。
而前一天,美日剛剛達成15%稅率新協議。
協議主要針對汽車零部件和半導體材料,日本制造業協會認為15%稅率將導致本土企業成本上升12%,因此引發民眾抗議。
日本《每日新聞》直接點名批評:協議未經國會程序,倉促簽署,涉嫌越權。
75%以上的網民反對協議,甚至在東京出現小規模抗議游行。
美國本想借日本之手“示范帶動”,卻一手激起反美浪潮。
這種”盟友不配合、對手不妥協”的困境,并非只出現在國外 , 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在國內同樣引發連鎖反應。
美國國內反彈,特朗普“自食其果”
外部不順,內部更焦頭爛額。
美國全國制造商協會(NAM)報告顯示,68%的中小企業認為關稅已嚴重擾亂供應鏈。
密歇根、俄亥俄、賓夕法尼亞這些傳統制造大州,企業開始出現裁員和庫存積壓。
通用汽車CEO瑪麗·博拉公開抱怨:“不確定性,比高稅負更致命。”
全美零售商聯合會指出,關稅直接推高消費者價格5%至7%。
雖然只是2個百分點,但在通脹背景下,就是壓垮家庭支出的最后一根稻草。
特朗普本想用統一關稅“收拾殘局”,卻被統一關稅絆了腳.
這種國內國際的雙重壓力,恰恰解釋了為何歐盟會堅定推進”脫美”,當美國的關稅政策既傷害盟友、又搞亂自身市場時,歐盟自然要尋找更穩定的合作伙伴。
歐洲“脫美”,不是臨時起意
回過頭看馮德萊恩這次訪華,別只盯外交隊伍的排場,更重要的是背后那份“白皮書”。
2025年6月,歐盟委員會通過的《對外經濟戰略白皮書》,明確提出兩項戰略方向:減少對美國依賴;優先與中國合作。
這不是空話,中德已經聯合建設電動車電池廠了,中法也開始推進碳交易市場標準對接。
法國總統馬克龍、意大利總理梅洛尼也都公開支持“去美元化”貿易清算機制。
從盟友反對、對手強硬到國內反彈,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已陷入多方牽制的困境。
特朗普“統一關稅”,被視作“失敗兜底”
對于特朗普的15%“統一稅率”,歐盟貿易委員東布羅夫斯基斯說得直接:“缺乏透明性,缺乏談判程序,不具備可執行性。”
中方稱:“全球貿易不能回到配額時代,更不能回到冷戰思維。”
此時中歐會談中達成建立“中歐貿易便利化聯合機制”的共識。
這套機制涵蓋:關稅協調;標準互認;供應鏈合作。
該機制預計將在3個月內啟動首輪關稅協調談判,有望降低中歐汽車、光伏等領域的貿易壁壘,初步估算可帶動雙邊貿易額提升5%。
中歐正在用實際行動,聯手創建一個新的多邊合作平臺。
中美談判未啟,分歧已先上桌
盡管特朗普嘴上說“中美關系很好”,可行動上卻不是那么回事。
中美第三輪貿易談判將在7月27日到30日于瑞典舉行。
根據貝森特的預告,美國要中國在稀土出口上繼續讓步之外,還要中國減少購買俄羅斯、伊朗的原油,以配合美方制裁。
但能源采購屬于國家主權,不應成為談判條件。
這第三輪談判還沒開始,就隱約有了破局的信號。
歐洲不再愿做美國的“貿易附庸”,轉而想做全球秩序的“制度合伙人”。
這和過去“亦步亦趨”的態度,完全不是一回事。
結語
特朗普的這場關稅戰,早已超出他能掌控的范圍。
如果他想獲得各國的“寬容”,大概率得在關稅問題上做出徹底讓步。
參考資料:
非常點評2025-07-24馮德萊恩剛進人民大會堂,美就傳出新消息,特朗普想收手,太晚了
免責聲明:本文國際新聞均來自公開信息整理,文中觀點分析僅代表個人,無任何不良引導。因國際局勢動態多變,信息會有時效性差異,本人已盡力核實,如有虛假或存疑部分,請立即聯系進行刪除或修改。如涉及版權和配圖問題,侵刪。請讀者理性判斷,風險自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