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紅橋市場頂層的觀壇藝術空間,游客可遠眺天壇祈年殿,在露臺上欣賞中軸線美景。本報記者 鄧偉攝
當夕陽為天壇祈年殿鑲上金邊,紅橋市場五層露臺——觀壇藝術空間迎來一天中最生動的時刻。游客舉著祈年殿造型的慕斯蛋糕,與遠處的真實殿宇同框定格。600年歷史輕盈地融入當代人的下午茶。
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即將迎來一周年。今年夏天,在中軸線及其周邊,一批屋頂露臺向公眾敞開。登上露臺,不僅可以遠眺近觀,打開欣賞中軸線的新視角,還能品茶、喝咖啡、吃美食、看戲劇、聽音樂會,甚至打網球。
視角煥然一新,古老歷史和現代生活便重新相遇,交相輝映。中軸線、北京城,多了全新的文化展臺。
空中消費:中軸有了新視角
中軸向北,距離鐘樓僅200米,登上宏恩觀西配殿頂層的和木·歸餐廳露臺,視線與屋檐幾近持平,如飛鳥振翅般延展的帝君殿歇山頂仿佛觸手可及。微微一轉頭更是驚喜,巍峨的鐘樓近在咫尺。
露臺開放不足一個月,旅行博主薄荷專門來直播探店,“朋友們,這個角度的鐘樓大家沒見過吧?”屏幕前,年輕粉絲內心的傳統文化基因被陡然喚醒。
這片露臺約200平方米,是700多歲的宏恩觀在活化利用中特意開辟出來的。“宏恩觀緊鄰元明清三代北京城的報時中心,我們在二層開辟露臺,讓‘晨鐘暮鼓’伴食客享受美味,這種體驗獨一無二。”和木·歸餐廳店長萬宇林說。
往中軸線中段走,從喧囂的前門大街拐入小江胡同,一座百年老建筑改造后開辦的露臺茶館格外幽靜。綠植、木桌、竹椅,體驗者壓茶餅、點茶,抬眼望去,老式四合院屋檐層層疊疊,青磚灰瓦也有了節奏感。
再向南走,落日余暉,天壇公園東門旁,紅橋市場屋頂露臺迎來一天中最熱鬧的時刻。這一傳統消費地標因“觀壇”的絕佳位置成了新晉“祈年殿日落打卡點”。露臺之上,七個半球形玻璃屋與天壇的七星石相映成趣。夜幕低垂,祈年殿燈光亮起,品嘗著祈年殿造型的茶點,聽著現場演奏的藍調音樂,游客不禁感慨:“全感官品味天壇,太特別了!”
中軸線兩側開放的露臺越來越多:在鼓樓西大街33號,人們喝咖啡、吃西餐,坐擁全景鐘鼓樓;位于趙府街20號,共享戲劇社區——金隅金臺·共享際的露臺同樣能看鐘鼓樓,而且還是天然的戲劇舞臺,素描喜劇、劇本演讀等時常上演;在隆福大廈屋頂,偌大的空中四合院里,國際時裝秀、文化沙龍輪番登臺,景山、北海、國貿CBD……老城新韻盡收眼底。
伴云共建:中軸有了新展臺
多彩露臺的涌現,讓吃喝玩樂更有文化味兒。這是當代人對文化的更高追求,也有賴于市場、治理者等多方共建。
“生活節奏太快了,慢下來。”前不久,東城區啟動“微風露臺計劃”,東城區委書記孫新軍向市民游客發出邀請:“到東城的露臺坐坐。”
打開《微風露臺圖鑒之漫享中軸線》,30余處精選露臺串聯起7.8公里的中軸線。“在中軸線保護與利用上,我們統籌推進歷史風貌保護與消費場景創新,將消費觸角從地面延展到更高的露臺。”東城區文旅局相關負責人說。
實際上,早在中軸線申遺成功之前的2022年,東城、西城都對中軸線上的“第五立面”,也就是屋頂露臺進行了整理,一個平緩開闊、壯美有序、視線通達、藍綠交織的城市第五立面亮了出來。
與云相伴,坐擁絕美風景。商戶成為最敏銳的創新者。和木·歸日間有“城脊下午茶”、夜間有“星空餐吧”,讓鐘鼓樓的日夜和而不同;白塔寺耀咖啡推出白塔甜點,捧著“白塔”拍白塔已成標配;當紫龍花園酒店頂層里,健身者做“日落瑜伽”時,或首都賓館五層露臺上,運動者打網球時,云彩正掠過奧林匹克塔、鼓樓、景山萬春亭的上方……
“露臺讓我們更進一步發現了建筑價值。”金隅金臺·共享際運營負責人方超說,“這些屋頂以前很少有人上去,現在幾乎人人都要登上去看看,它成了中軸線、北京老城的全新文化展示臺。”
人們也在露臺上獲得深度體驗。“遠處故宮的琉璃瓦在玻璃幕墻上投下流動的光影,這是屬于新北京的魔幻現實圖景。”登上隆福寺頂層,一位攝影愛好者按動快門。家住鼓樓旁的趙品生大爺也有了指路新樂趣,“別老擱鼓樓外頭扎堆兒,往高處走走,景兒更美。”
層樓更上:中軸有了新敘事
更上層樓看中軸,更宏大的文化圖景鋪展開來。
從福州三坊七巷的活態保護,到正定古城的“全面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再到今天“向上生長”的中軸線……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正轉化為生動實踐。
“讓文物和文化遺產‘活起來’,其中的豐富意蘊之一就是加強文物和文化遺產的展示傳播,使其融入日常生活,更好滿足人民群眾了解歷史、汲取知識、欣賞藝術的文化生活需要。”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輯翟佳琪說。露臺經濟正為這份展示傳播注入當代生命力。
隨著《北京中軸線保護管理規劃(2022年—2035年)》實施,51.3平方公里保護區內,鐘鼓樓、正陽門等15處遺產點構成壯闊序列。露臺作為緩沖帶的柔性利用,既守護景觀視廊,又讓文化遺產“可進入、可體驗”。微風輕拂前門書劍茶書院的露臺,法國留學生瑪蒂爾德學會了宋代點茶,“當茶沫浮現云紋時,正陽門的雨燕恰好飛過,這比任何博物館解說都生動。”
文物與人相近,人與古建相親,現代與古都相融。站在這些“空中會客廳”眺望,故宮琉璃瓦的流光、鐘鼓樓的厚重、胡同肌理的綿延盡收眼底。真正的保護不在于將歷史建筑封存于神壇,而在于讓它走進我們當下火熱的生活。這恰是活態傳承的最佳注腳。
放眼全球,文化遺產的活化殊途同歸:塞納河畔的咖啡館露臺與巴黎圣母院隔水相望,羅馬萬神殿旁的屋頂酒吧讓羅馬柱成為別具風味的風景。
星河垂落,中軸線兩側的露臺漸次點亮。當北京向世界講述這條“理想秩序之軸”的故事,這些懸于歷史與現實之間的露臺,正在成為最鮮活的敘事空間。(本報記者 李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