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7日,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這條貫穿京城700余年的文化脊梁,承載著永定門的巍峨、鐘鼓樓的壯闊,銘刻著故宮的飛檐流彩、天壇的肅穆回響,也浸潤著胡同里的市井煙火。申遺成功一周年之際,北京的中小學生踏上中軸線,觸摸永定門的朱紅門釘,聆聽600年前的商旅故事;駐足北海白塔下,讓荷花冰棍的清甜與風鈴聲交織;凝望天壇圜丘壇,驚嘆古人智慧的精妙。前門鐺鐺車的叮咚、胡同包子的香氣,都成為他們筆下的歷史密碼。當年輕的心靈與古老的軸線相遇,文字便成了跨越時空的對話,記錄下北京城最深沉的脈動。
永定門與一座城的記憶
北京市第八十中學睿實分校
五年級1班滿紫涵
指導教師:王梓豪
北京如同一個裝滿時光寶藏的神奇百寶箱,而永定門,則是其中一件熠熠生輝的稀世珍寶。它作為北京中軸線最南端的標志性建筑,有著讓人心馳神往的魔力。
暑假的第一個周末,我迫不及待地拉著爸爸去參觀永定門。遠遠望去,永定門宛如一位身披歷史鎧甲的將軍,穩穩地守護著北京城,它氣勢恢宏,在藍天的映襯下,輪廓格外清晰。走近了,那朱紅色的大門上鑲嵌著的一排排金色的門釘清晰可見,陽光的照耀下,門釘金光閃閃,仿佛在訴說著往昔的輝煌。
聽爸爸講,永定門從明朝起就坐落在這里。那時候,這兒每天都熱鬧非凡,來自全國各地的人都可以從這兒進出:挑著擔子的小販,一邊吆喝,一邊走著;趕路的行人扶老攜幼,腳步匆匆;商人們往往是人群的主流,他們帶著各種新奇的貨物,風塵仆仆,來到永定門,看到熟悉的城門,臉上滿是安心……永定門既見證了刀光劍影,戰馬嘶鳴的歷史歲月,又見證了時代變遷,休養生息的人間煙火,它就像一本厚厚的史書,以其獨特的神韻在時光的隧道中鋪展開來,成為后人不可多得的寶藏之一。
此時,夕陽的余暉灑在城墻上,給它鍍上了一層金色的光芒。眼前的永定門,既有著古老的韻味,又融入了現代生活的氣息。此次的探秘永定門之旅,不僅是一段空間上的旅程,更是一次與歷史對話的心靈之旅。它讓我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停下腳步,去追尋那些被時光掩埋的故事,去感受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
站在永定門下,我思緒萬千。它承載了太多的歷史滄桑和風云變幻,如今,永定門巍然屹立在這里,不僅是一座建筑,是北京歷史文化的象征,更是我們中華民族精神的寄托。
北海公園漫行記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朝陽實驗學校
五年級3班王汝伊
指導教師:李嘉寧
一線中軸,承古通今。北海公園坐落于北京中軸線中段西側,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皇家園林之一。它見證了北京歷史的發展,更凝結了中華民族對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與智慧創造。
為了領略園林的夏季風采,我早早抵達了北海公園。一進門,涼爽的微風就將我攬入了北海的懷抱,渾身上下都透著一股清涼。游人們的歡聲笑語更是為北海增添了幾分生機。有扶老攜幼乘船游覽的家庭,他們溫馨的身影倒映在太液池的水面上;有身著古風裝束的年輕人,他們來這座皇家園林留下“穿越”的印記;還有膚色各異的國際友人,他們在同伴此起彼伏的贊嘆聲中用相機捕捉這座東方園林的迷人景致。隨著游人的到來,太液池也“熱鬧”起來:鴨子在水中嬉戲;麻雀在樹梢上捉迷藏;連荷葉也撐起綠傘,為過往的水鳥留下一片蔭涼。北海的魅力,能夠跨越時空的界限,無需言語,卻能贏得不同國度人士的共鳴。在這里,人與自然和諧地融合在一起,為這座中軸線上的古老園林賦予了勃勃生機。
沿石階而上,白塔像一位高大偉岸的長者靜靜地等候著我,塔頂的風鈴輕輕搖曳,向我訴說著中軸線上的故事,也喚醒了我血脈中深藏的文化記憶。白塔下,我手持北海公園文創荷花冰棍,留下了香草味的打卡照。
告別雄偉的白塔,乘畫舫在宛如碧玉的太液池上游覽,岸邊的各式建筑盡收眼底。回望瓊華島,白塔在善因殿和周邊樹木的簇擁下,愈發引人注目。輕風拂面,我深深沉醉在這幅由綠樹、紅墻、白塔和船只構成的畫卷之中,情不自禁地哼唱起《讓我們蕩起雙槳》。是夢嗎?比夢還美好!一群錦鯉闖入這如畫如夢的美景中,為北海增添了幾分情趣。
辭別北海,中軸線上的紅墻金瓦愈發顯得親切。在這里,我感受到了跨越千年的文化脈動,更獲得了面向未來的文化自信。
中軸線——我的情之所鐘
北京市廣渠門中學附屬花市小學
六年級3班李可忻
指導教師:劉慧婷
當朝霞布滿天空,滿天的鮮紅驅散夜的黑暗,中軸線北端的鐘鼓樓晨鐘敲響。北京,被喚醒了!
清晨,我踏著晨鐘的余韻來到景山,站在景山腳下,被這里的景色吸引。山腳下古樹參天,山頂云霧繚繞,好似一匹薄紗,纏繞在景山四周。慢慢地,我爬上了山頂,來到了中軸線的最高點——萬春亭。鳥瞰北京城,鐘鼓樓的晨鐘暮鼓,紫禁城的端莊威嚴,正陽門下的人間煙火,盡收眼底,美得讓人無法形容。
下午的陽光漸漸收斂了鋒芒,我來到了故宮,遠遠望著那高大威嚴的午門,不禁感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走入紫禁城,穿過一條條廊房,入眼的便是那古樸大氣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望著紅墻金瓦,似乎萬臣朝拜的景象還歷歷在目,那呼聲響徹天際。
走過庭院樓閣,便來到了御花園,那里的花兒爭奇斗艷。有的一枝獨秀,有的千朵成群,有的雍容明艷,有的清新淡雅……讓人流連忘返,一時竟忘了身處于威嚴的紫禁城中。
夜幕降臨,星辰在紅墻旁閃爍。移步到正陽門下,濃郁的人間煙火氣便撲面而來。嬉鬧聲、吆喝聲、鳴笛聲,此起彼伏,響徹黑夜,一種強烈的歸屬感油然而生。這里不僅是歷史地標,也是北京人的生活之地。
中軸線像一支飽含墨汁的毛筆,勾畫出了皇家的肅穆威嚴和百姓的柴米油鹽;中軸線像一根銀針,它把古老和現代縫在一起,把自然和人文融為一體,牽住了中國人的記憶,也系住了中國人的心!
中軸線——我的情之所鐘,我獻給你最真誠的禮贊。我要踏著這條“線”,努力去奔跑,去贊美,去譜寫——我們更美好的未來!
前門大街照見中式美學
東城區燈市口小學六年級1班李嘉榕
指導教師:范國躍
對稱是最直觀、最樸實的美學原則。五千年的中華文化沉淀至今,在這一審美方向上幾乎走到極致。對稱的飛檐翹角紅墻黃瓦、對稱的詩詞歌賦麗句華章,無時無刻不在向我們展示著對稱之美。站在景山公園的萬春亭上,北望有景山、鐘鼓樓;南眺有故宮、天安門、永定門。這些建筑連成一條線,把古都北京分成兩半,而核心建筑群幾乎以完全對稱的形式建成。在這條線上,前門大街北接正陽門,南連珠市口,是我最喜歡的中軸線上的一段。
說起前門大街,那可是有600年歷史的老街了。明代時,前門大街是皇帝祭天的專用御道,商業興盛,當時已經有了六必居醬園、便宜坊烤鴨等現在耳熟能詳的老字號。清代時,這條街上商業進一步擴張,隨著新型娛樂行業的興起,這條街成了中國首部電影《定軍山》首映地。再到民國時期,前門大街引入了鐘表行等新興行業。之后,前門大街在歷史的洪流中經歷過戰爭、大火、拆除、重建,現在正以全新的姿態站在我們面前,在人潮涌動中煥發著勃勃生機。
沿著前門東大街緩緩西行,巍峨莊嚴的正陽門箭樓映入眼簾,琉璃瓦頂和城墻在陽光下顯得更加氣勢恢宏,門前總有成群的游客爭相合影。往左一拐就來到了前門大街,迎面而來的仿古“鐺鐺車”滿載乘客,在青石板路的軌道上平穩行駛著,車上的小孩東看看、西看看,眼睛一眨不眨,嘴巴根本合不攏,周圍的一切事物對他來說都很陌生、新奇。大街兩側喜慶溫暖的紅色燈籠、熱鬧非凡的非遺主題市集吸引著大批游客駐足。大門敞開的店鋪里,人們拎著大包小包滿載而歸,這其中織錦流光的瑞蚨祥綢緞店、茶香裊裊的吳裕泰茶莊、雅致玲瓏的京扇子文化店最是人頭攢動。如果要用餐,那最受喜愛的店鋪就是四季民福烤鴨店了,營業時間前后,門口總都排著長隊,等著一品北京烤鴨的皮酥肉嫩。
不知不覺中已經走到了珠市口,回頭望去,前門大街上的人潮涌動,正陽門莊嚴聳立。此時,背后的故宮、萬春亭已經看不到了。但中軸線仍然在看不見的地方向南北延伸,北京古城在中軸線上完美地闡述了中式對稱美學的極致。
天壇的“創新基因”
北京市陳經綸中學分校初三13班程一諾
指導教師:楊柯慧
要不是父母建議,我怎么會在熱鬧商鋪間選擇去天壇?可要不是親自凝神于此,又怎會領悟到天壇中蘊藏的幾何創新光芒?
我跨越朱紅色的昭亨門,立足于寬闊的廣場上,忽見三層漢白玉圓臺刺破天際——是圜丘壇。遠望,渾圓輪廓與天相接,像被巨手精心打磨過的玉盤,如天地間生出的完美幾何。我呆立原地,震撼之余萌生好奇:幾百年前如何做出這般完美的弧度?
導游的聲音解答了疑惑:“圜丘壇的圓,用測量定位技術,定圓心,用繩當半徑,用‘規’的原理畫圓。”我的思緒隨話語飄遠,眼前仿佛看到明代工匠釘木樁系長繩的身影:一人手持長繩一端,緊系于樁上;一人握炭塊沿繩末端繞行,圓的雛形立現。我不禁在心底拍手叫好。古人用創新方法化簡陋工具為神奇,成為繪制圓周的“神來之筆”。
帶著滿心的贊嘆,我踏上第一級臺階。掌心觸到冰涼的漢白玉扶手,細細觀察,那粗糲的紋路似乎藏著百年風霜。“數數多少扇面。”導游說。我繞著壇面踱步,發現每環扇面都是九的倍數,層層收攏如綻放蓮花。導游講解后,我才明白這并不只是美觀,九是最大的天數,代表九重天。古人將抽象哲學轉化為具象建筑語言的創新,用數字傳遞對宇宙的理解,我深深敬佩他們的巧思。
我不覺加快腳步,順臺階登頂,低頭見溫潤的天心石。“這是明清時期皇帝與天地對話的地方,試試在這里喊話。”導游笑著說。我站上去喊出名字,聲音如洪鐘轟鳴,回響從四面八方涌來。我抬頭望見穹頂下規整的弧形壁,才恍然大悟,古人利用圓弧設計,讓聲波折回與原聲疊加成渾厚聲浪,寫下獨屬東方的創新巧思,跨越數百年仍讓我震撼。
漫步天壇,從建筑弧線到扇面設計,再到天心石,處處都有古人的創新智慧。這份精神,不僅凝結為眼前的不朽建筑,更激勵后人不斷探索。
鐘鼓樓邊鄰里情長
北京市第二十七中學初二2班姜睿寧
指導教師:張欣
在北京城那條古老而莊嚴的中軸線旁,蜿蜒著許多青磚灰瓦的胡同。它們像忠誠的衛士,又像慈祥的長者,靜守著這條城市的脊梁。每天清晨,當第一縷陽光越過鐘鼓樓的檐角,灑向這些曲折的巷陌,胡同里便彌漫起生活的暖意,那裊裊的面香,便是晨光里最溫情的序曲。
“咚咚咚!”熟悉的敲門聲響起,我趕緊跑去打開門,門外正站著鄰居張奶奶。她手中捧著一碗剛出籠的包子,熱騰騰的白氣繚繞在她慈祥的笑容旁:“剛蒸好的,快趁熱嘗嘗!”我歡喜地踮起腳尖接過碗,那柔韌的面皮之下裹著鮮美的餡料,唇齒留香,猶如一枚暖融融的小太陽落入了心田。
生活在這中軸線旁的胡同里,人們彼此間早已聯結成了血脈相連的親人。王爺爺不慎摔倒的那天清晨,就在離銀錠橋不遠的小巷口,鄰里們聞聲便紛紛從各門各戶奔了出來,腳步聲在青石板上踏出急促而關切的回響。大家小心翼翼地將王爺爺攙扶起,有人忙不迭地回屋端來了熱水,更有人細心為他輕輕擦拭著臉上的塵土。王爺爺一個勁兒地搖頭說:“不打緊,不打緊,謝謝大家伙兒!”第二天清早,王爺爺家便飄出了熬得濃稠的小米粥的香氣。一碗碗溫潤的粥水,被送到每一戶幫忙的人家門前——中軸線旁胡同里的暖流,就這樣在小小的一碗粥中默默傳遞著,無聲勝過了千言萬語。
傍晚時分,夕陽的金輝沿著中軸線的方向鋪展開來,也溫柔地漫過胡同的屋脊和院墻,將歸家或納涼的人影拉得老長。人影綽綽,在青石板上交織成一片溫暖的地圖。這胡同,如同中軸線上一條靜靜流淌的支流,承載著古都的呼吸,也流淌著市井最珍貴的善意。地圖上蜿蜒的每一道線,皆因鄰里之間無聲的掛念而溫暖清晰。
原來,最動人的溫情不在遠方,它就在這中軸線旁的老胡同里,在我們的掌心中傳遞:一碗帶著晨光的面點,一次跌倒時的攙扶,幾句尋常巷陌里的家常——這些浸潤在古都脈絡里的煙火日常,比任何宏大的敘事都更綿長地刻在心底。它們不動聲色地滋潤著生命,使平凡的日子在粗糲中透出溫潤的光澤。原來那最深的暖意,恰是無數平凡微光匯聚之時,照亮了我們在這條古老軸線旁,彼此守望、共同走過的塵世長路。
·教師點評·
以小見大寫中軸:從實地探訪中捕捉獨特寫作視角
東城區燈市口小學語文教師范國躍
學生撰寫關于“探訪北京中軸線”作文時,應從以下三個方面考慮:
一、深入了解中軸線的背景,深化認識。關于中軸線,作為北京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有所接觸。孩子們可以通過很多渠道,從歷史沿革、建筑特色、文化價值等多方面去深入了解北京中軸線,這些都能為學生喜愛中軸線,寫好中軸線打下基礎。
二、一定要親自去走一走中軸線,感受它獨特的魅力。明確自己要寫的主題。當然,學生還可以引用名人名言強調中軸線對于城市的重要性;講述歷史故事來豐富文章內容;描述自己或家人在中軸線的游覽經歷,通過具體的生活實例展現中軸線的魅力和對人們生活的影響,既能以小見大,也能表達真情實感。
三、恰當地運用一些寫作方法,比如修辭手法、環境描寫等,做到詳略得當,以此增強文章的表現力。
(北京青年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