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上海全市軌道交通線路總長已近900公里,通車的越江隧道總數達18條。然而在地下空間建設中,有一個頑固難題——工程廢棄泥漿,因稠度大、自然脫水難、污染易擴散,一直被認為是最難再生資源化利用的廢棄物。這一難題如今有了解決方案,隧道股份城建物資依托新材料科創中心打造的上海首個移動式工程泥漿資源化循環處置示范基地,通過將泥漿轉化為低碳新材料——流態固化土,做到了讓泥漿“從哪里來,回哪里去”。
行業數據表明,上海每年約產生3000萬方工程廢棄泥漿,若將這些泥漿堆積起來,足以將4200個標準足球場灌滿至1米高。工程廢棄泥漿既不能直接排放,又難以自然沉降。以往的處置方式多采用“無害化填埋”方案,即把泥漿脫水干燥壓成泥餅后進行填埋。但這一方案能耗成本極高,且存在環境污染風險。
工程廢棄泥漿轉化為可供工程施工使用的流態固化土
對此,隧道股份城建物資提出了“點漿成金”的解決方案。“我們研發了一種低碳型土體硬化劑,只要將廢棄泥漿進行預處理,再與土體硬化劑通過精準計量攪拌結合,就能讓泥漿轉化為可供工程施工使用的流態固化土。”隧道股份城建物資新材料產業化事業部總經理李歡歡表示,制備完成的流態固化土具有抗滲性好、性能穩定等特點,可無縫填充排水管溝槽、建筑頂板、地下空間等多種用途。
整個生產過程無其他廢棄物產生,也避免了泥漿脫水等高能耗工藝環節,真正達到了泥漿100%資源化、低碳化利用的目標。李歡歡說,目前,隧道股份城建物資在上海多個盾構隧道建設現場打造移動式的工程泥漿資源化循環處置示范基地。
“每個移動式泥漿處置點每小時可消納泥漿100方。”李歡歡表示,由工程廢棄泥漿制備而成的流態固化土,已陸續運往21號線一期工程等20余個項目中,服務于重大工程建設。
原標題:《“灰頭土臉”的工程廢棄泥漿也能“點漿成金”,已在上海多個重大工程中應用》
欄目編輯:羅水元 圖片來源:新民晚報 陳夢澤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裘穎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