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国产精品欲av蜜臀,可以直接免费观看的AV网站,gogogo高清免费完整版,啊灬啊灬啊灬免费毛片

網易首頁 > 網易號 > 正文 申請入駐

對話《77街的神龕》作者薛茗:當物的生命與人的生命相交織

0
分享至


“我很小就開始畫畫,我這輩子注定就是個拉如。我天天地,月月地,年年地坐在畫布前畫佛像,為的是用自己的手藝幫別人積累功德……你要是真想學唐卡,那你就應該把筆記本放下。你就應該像我一樣,坐在畫布前面,三年、五年一直練下去,直到你的手藝可以畫出真正的佛像,讓施主他們家(朝佛像)跪拜的時候能夠真正地積德。”

人類學家薛茗自2009年起,便在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展開自己關于熱貢藝術的田野考察,在2024年出版的《77街的神龕》一書同名章節中她用文字講述了相關的故事。在和唐卡畫師們的接觸中,她一度對畫唐卡產生了興趣,曾經好幾次向一位唐卡畫師提過出想要跟其學習這門手藝。起初,這位畫師未曾給予回應,后來,薛茗再一次誠懇提出請求時,這位畫師才嚴肅地對她說道,“你應該好好做你的研究,不要去畫畫!”之后他放下畫筆,對薛茗講出了開頭的這段話。

在熱貢,薛茗見到了許多唐卡畫師,他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重復做著同樣的事情,但在看似重復之中,也凝聚出了一種他者不易有的心力,從而讓他們的作品和他們自己的生命交織出新的力量。本期節目,我們邀請到了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人類學部研究員薛茗,一起從“物的生命”和“人的生命”交織來理解生死。完整音頻節目歡迎搜索“在川上”進行收聽。

點擊閱讀已刊發系列對話

采寫|小熊 亞光


重復生活里的力量

小熊:在閱讀《77街的神龕》這本書的時候,熱貢這些唐卡畫師畫唐卡時的專注力很吸引我,在重復的過程里他們也獲得了一種力量,這個反過來又會影響他們對生命和死生的理解,這也是今天我們想要討論的主題。

薛茗:熱貢藝術包括唐卡、堆繡、泥塑,2006年其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成功申報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我也是這個時候踏入這片河谷的,那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時代。我接觸到的這些畫師們日復一日進行練習,在線稿本上打不同的線稿,每天練習度量,直到爛熟于心。與此同時,熱貢藝術本身也發展出多元化的價值,一方面它是一個宗教藝術,另一方面它也要走入市場,這些畫師也需要面對復雜的市場環境,他們在一個尋找和不太確定的狀態下,和世界進行互動。他們在練習技藝的時候,是有一種確定性的,這也變成了他們信仰和生死觀的一部分,但是進入到世俗市場里之后,又要面對不確定性。在那個時代,大家都處在有點迷茫、有點興奮、有點害怕的狀態里。

現在十幾年過去了,市場慢慢穩定下來,人們對唐卡追求的風潮也有點過去了,現在又趨于一個比較平靜的狀態。當年我認識的很多年輕畫師,現在已經自己帶徒弟,有的人變成了大師,他們面臨的又是新的挑戰,要思考怎么把唐卡作為一個嚴肅的藝術來處理,如何讓其藝術生命力延續下去。


《77街的神龕: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里物的靈韻與人的故事》

作者:薛茗

版本: 上海三聯書店

2024年9月

小熊:這樣的描述,會讓我想起中國上世紀90年代,而你第一次去到熱貢是2009年,這里面是不是有個時間差?

薛茗:是的,不管是從物質生活來說,還是文化氛圍,那個時候西北地區相對來說還是要發展得稍微慢一點。所以當時一下子激發了我的鄉愁,我90年代在北京長大感受到的就是那種不確定性和激動的感覺,2009年來到熱貢的村莊里面,我又重新感受到了人們的那種心境,是一種完全復刻的感覺。



人類學里沒有絕對的客觀

亞光:我很關心的是年輕的畫師要怎么樣在這樣的時代更迭當中去定位自己,市場經濟的潮流在沖擊他們曾經的傳統環境,而物質也是很現實的訴求甚至是誘惑。這讓我想到去年很火的一部電影《破·地獄》,作為現代的殯葬行業從業者道生,在電影里也做出了自己的選擇,這個選擇有時候是很難的。

薛茗:我現在正在北京798的空間站畫廊做一個展覽,叫做《靈性的指引》,可以契合上你說的這個話題。展覽從人文關懷的視角出發,不是去討論唐卡的審美價值或是藝術意義,是探究佛教造像藝術里面的這種生命力。這里面有大量畫師的自我陳述,是他們自己對藝術、對作品、對生命的理解和感悟。展覽會持續至8月10日。

話說回來,在布展的時候,會有一些展覽需要的物品運過來,比如供水的碗,比如經書,還有一些小的唐卡。我就和大家說,這些東西不要放在地上,先放辦公室的桌上。說完之后我突然意識到,很多文化邏輯我已經內化了,不會簡單把它們當成展覽材料。覺得這些東西好像是物,可是也有自身屬性的力量在其中。


798空間站藝術中心展覽《靈性的指引》,7月12日至8月10日展出進行中。圖為薛茗正在講解。

小熊:你作為人類學家,在做研究時是被要求不能做選擇的;但是你作為一個人,你最后一定會有選擇。

薛茗:我覺得對人類學家的這種要求其實也是挺虛偽的,其實你時時刻刻都在做選擇。 比如你拍一個紀錄片,你的攝影機鏡框就只有那么大,你就是要選擇誰進入到鏡頭里面來,這已經是一種編輯了。所以我一直很反對說人類學里老是強調客觀,我們最多只能做到方法論上的客觀。

這是一個更深刻的哲學問題,我覺得更重要的是,我們盡可能把自己帶有的所有的可能的偏見的原因展示出來,我從哪里來,我受過什么樣的背景訓練,我是在一個什么樣的文化語境里長大的。所以我肯定帶有我的偏見,那我跟你說清楚。同時我們也用更清醒、更平等的眼光和視角去和異己之人、異己之物相處。

亞光:博物館的策展我覺得跟薛老師講的人類學家做田野也是很類似的,如果說人類學家只能看到以他的視角呈現的那部分真實,我們需要更多的人類學家去呈現更多樣的視角。博物館也是如此,一個博物館能做到的事情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在一個博物館里面,窮盡所有的視角。


798空間站藝術中心展覽《靈性的指引》,7月12日至8月10日展出進行中。




追尋物的生命史

薛茗:是的,我前陣子在上海圖書館做活動的時候,有個觀眾提了一個非常好的問題,他說現在短視頻、多媒體這么廣闊泛濫,對人類學的工作有什么影響。我給的回答是,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狀態。以前可能你只能靠馬林諾夫斯基或者列維-斯特勞斯去給你闡釋,現在當地人有了自己的話語權,可以直接和全世界的人去溝通,這對人類學家來說是一種監督,你不能自詡是所謂的專家就胡說八道,這種來自民間的“監督”重構了知識的生產過程。

小熊:但另一方面這可能是這個時代面臨的問題,就是話語權的轉變,我也在思考這種轉變的結果可能是什么,比如說大家會不會越來越趨向想成為kol,然后反向提供可能是受眾想要聽的東西,而不是你自己真的想要傳遞的東西。

亞光:是的,比如藝術家要追求獨特性,但吊詭的是,現在往往是用從眾的方式來實現的。

薛茗:這個現象人類學里很早就有,叫做自我東方主義。我是當地人,當外國人來了之后,我們為了顯示民族文化里遙遠的浪漫的形象,會穿上傳統服飾,跳兩段自己也不太會的舞蹈,盡管我們平時也是穿耐克球鞋。我的一位同事常年在韓國做薩滿研究,她接觸到大量的游客和藝術家,她就開玩笑說,這些藝術家有的比人類學博士生還勤勉,沒事會去搜一搜論文,還會記下來專家對他們藝術的解釋,下次有游客或是人類學家采訪他們的時候,他們一下就變成權威了。如果你沒有經驗的話,還會打開小本子拼命記。


2022年新翻修后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AMNH)北美西北海岸展廳。

亞光:薛老師作為一個人類學研究者,是怎么看待近年來的人類學熱的?

薛茗:在我要出國留學的時代,哪怕當時在美國,人類學都是個很小眾的領域。我當時在胡同里碰到一個老人,我說我要去讀人類學博士,她說“人類學?是搞計劃生育的嗎?”包括去了美國,很多人也不了解,覺得學這個專業的人很學術很宅,肯定不是一個很好的派對搭檔。后來,人類學就變得特別流行,什么都可以加上人類學的標簽。

說回人類學熱,我很喜歡英國人類學家奈吉爾·巴利在《天真的人類學家》里的一個比喻,他說人類學家做好了頂多是一個人畜無害的搗蛋鬼,你其實是沒什么實質性的作用的,但你可以去刺激出很多問題,如果你有個疑惑去到博物館,反而會有印象深刻的體驗。

博物館里的展品是有生命的,我們可以追問它從哪兒來,誰把它帶來的,還可以去進一步探尋有沒有和它一樣的東西。我覺得這是挺重要的視角,去追尋物的生命史,而人的生命往往是由物的生命去定義的。所以像我寫的這些東西都是屬于無傷大雅的搗蛋鬼,頂多給大家提供多一種可能性,看到生命的另外一種角度。這樣的話,大家可能心態就會更平和一些,更寬一些,因為我覺得不再是說我有一種執念,可能有些東西我會放下,但是有些東西我可能會覺得更珍惜。

小熊:不是說要給出一個答案,而是我們在探尋生命這段旅程中,我們怎么樣更好地去尋找一個永遠也找不到的答案。

亞光:人活著的很多意義,其實都是承載在物上面的,在某種意義上,物的存在會比人類更久,“樹猶如此,人何以堪”,而物的背后一直也都有人的存在。

掃碼可收聽完整版節目


本期內容時間軸:

03:42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之熱貢藝術

05:40年輕畫師面臨的多元碰撞

10:47在熱貢被激發的90年代鄉愁

11:51每個時代都有特異性

14:18如何在傳統和現代中定位自己

18:35現代唐卡畫師間的分歧

21:19流浪的神明

25:40看似靜止的物也有“生命” 物的生命性

30:37“客觀”并不真的存在

44:00理想博物館的樣貌

49:40流量時代千篇一律的“獨特性”

1:04:12人類學曾經一點都不熱

1:09:00藝術上沒有被“污染”的心性

1:13:30去博物館做個搗蛋鬼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 作者:小熊,亞光;編輯:劉亞光;校對:楊許麗。 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最近微信公眾號又改版啦

大家記得將「新京報書評周刊」設置為星標

不錯過每一篇精彩文章~

2024書評周刊合訂本上市!

點擊書封可即刻下單


了解《新京報·書評周刊》2024合訂本詳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新京報書評周刊 incentive-icons
新京報書評周刊
最專業的書評,最權威的文化
12344文章數 210496關注度
往期回顧 全部

專題推薦

洞天福地 花海畢節 山水饋贈里的“詩與遠方

無障礙瀏覽 進入關懷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从化市| 会理县| 平昌县| 栖霞市| 娄底市| 文水县| 保德县| 临朐县| 莱西市| 隆安县| 精河县| 申扎县| 淮阳县| 开平市| 淳化县| 西藏| 永和县| 佛教| 南溪县| 工布江达县| 南皮县| 颍上县| 邹平县| 鱼台县| 饶平县| 马尔康县| 康马县| 汉沽区| 永嘉县| 获嘉县| 新津县| 柞水县| 莱州市| 屏边| 永仁县| 潮州市| 长子县| 吴忠市| 剑河县| 莱州市| 甘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