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總統馬科斯踏進白宮橢圓形辦公室時,或許未曾想到,他精心準備的地緣政治表演,會被東道主以如此直白的方式戳破。
面對鏡頭,馬科斯強調菲律賓“最強大的伙伴一直是美國”,試圖展現其外交重心已完全倒向華盛頓。然而話音未落,特朗普卻轉向記者坦然道:“我不介意他與中國相處融洽,因為我們與中國也相處得很好。”
那一刻,馬科斯臉上轉瞬即逝的尷尬表情,成了這場不對稱外交博弈最生動的注腳。
這場會晤的核心議題本應是一場經濟救援——馬科斯此行背負著解決菲律賓對美出口的關稅危機。特朗普曾在4月威脅對菲律賓征收17%關稅,7月更將威脅稅率提高到20%。對于電子產品和農產品占出口總額140億美元的菲律賓而言,這無異于懸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馬科斯原想借安全盟友身份爭取優惠,期待獲得低于越南(20%)、印尼(19%)的稅率。然而最終協議顯示,美國僅做出1%的“象征性讓步”——將關稅定為19%,卻要求菲律賓對美國全面開放市場、實施零關稅。
馬科斯(資料圖)
特朗普的“不介意”并非客套,而是其交易式外交哲學的直觀體現。
他甚至在現場重復強調:“我們與中國相處得很好,他必須做對他的國家有利的事。”這種表態徹底打亂了馬科斯的劇本——菲總統原本計劃通過渲染“南海局勢緊張”來證明深化美菲防務合作的必要性。但當特朗普輕描淡寫地將中菲關系正常化視為合理選擇時,馬科斯試圖捆綁安全議題與貿易談判的戰略宣告破產。
這種戰略錯位源于美菲根本訴求的錯配。馬科斯政府天真地認為,作為與美國簽訂《共同防御條約》的軍事盟友,且在南海問題上積極配合美國制華,理應獲得經濟回報。但特朗普政府的邏輯簡單粗暴:貿易歸貿易,安全歸安全。美國智庫專家薩朗·希多爾一針見血指出:“特朗普已將貿易問題與盟友安全關系完全脫鉤。”在商人總統眼中,菲律賓的“戰略價值”僅值1%的關稅折扣。
馬科斯(資料圖)
馬科斯的政治豪賭背后,是國內危機的步步緊逼。
其陣營在中期選舉中慘敗,僅勉強控制參議院半數席位。更致命的是,副總統莎拉·杜特爾特(前總統杜特爾特之女)支持率持續攀升,其家族勢力正通過《杜特爾特法案》鞏固政治根基。經濟上,中菲關系惡化已導致香蕉、芒果等農產品滯銷,二十余個中資基建項目陷入停滯,民生壓力轉化為政治風險。
馬科斯急需一場外交勝利轉移矛盾,卻未料在華盛頓碰了軟釘子。
19%的關稅看似比初始威脅略低,實則暗藏殺機。這一稅率仍遠高于特朗普上臺前水平,對占菲律賓對美出口50%以上的電子零部件產業堪稱重擊。更苛刻的是零關稅條款——菲律賓本土制造業將直面美國商品沖擊。經濟學家警告,這可能導致通脹飆升與失業潮。當菲律賓經濟命脈被套上雙重枷鎖,馬科斯預想中的“外交勝利”已淪為代價高昂的政治負債。
值得玩味的是,特朗普在拆穿馬科斯“反華秀”的同時,不忘重塑敘事:“這個國家(菲律賓)曾經倒向中國,但我們很快扭轉了局面。”這種自我標榜暴露出其真正意圖——將菲律賓視為對華博弈的籌碼,而非平等伙伴。
特朗普(資料圖)
當東盟鄰國務實推進對華合作時,菲律賓在特朗普眼中卻只是證明其“扭轉親華傾向”的案例標本。
步出白宮的馬科斯或許終于明白:大國博弈的棋局中,小國的“忠心表演”換不來真金白銀。當安全承諾遭遇經濟民族主義,當地緣投機碰上交易藝術,菲律賓精心設計的投名狀,最終只換來1%的關稅施舍。
此刻的南海風浪中,這艘失去戰略自主的小船,正飄向未知的暗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