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電影鏡頭與城市記憶重疊,
時光便有了具象的刻度。
2010年,講述特區創業故事、
又在珠海取景拍攝的
電影《天上人》上映。
片中渴望東山再起的破產商人“都市”,
對著出租車窗外的野貍島侃侃而談,
聲稱將來島上會建起一座
又大又高級的歌劇院。
▲電影《天上人》片段
誰能想到,
片中主角的這一設想,
竟在數年后成為現實。
2017年,野貍島上,
被市民親切稱為“日月貝”的
珠海大劇院正式對外開放,
成為珠海的文化地標。
▲周家僑/攝
而片中出現的
承載著城市記憶的地標,
也都在15年后,
或華麗轉身,或功成身退,
見證這座海濱城市的
“破界”與“新生”……
01
老城記憶中的珠海剪影
電影《天上人》中,男女主角在餐廳見面時,玻璃窗上映出的香洲漁港曾是珠海鮮活的市井畫卷。整齊排列的漁船、熙熙攘攘的碼頭、海風裹挾的高樓大廈,構成了珠海這座濱海城市的底色。
▲電影《天上人》片段
導演寧瀛的鏡頭還捕捉到了許多令人難忘的場景——野貍島畔矗立的“海上宮殿”得月舫(現為名亭樓)見證了二十一世紀初這張珠海餐飲“名片”的輝煌;情侶路上的海濱泳場、巨石和沙灘記錄著15年前整條海岸線所保留的原始風光;紅磚房與榕樹蔭交織的板樟山腳下小區承載著特區一代代建設者的安居夢;明亮大氣的會客廳則為古元美術館留下了改擴建前的寶貴影像記憶。
▲電影《天上人》片段
這些地標在電影中不僅是背景,更是一個時代的生動注腳,正如制片人裴蓓所說,珠海人很容易在影片中找到自己熟悉的地方,在特區打拼的創業者也很容易在人物身上找到自己影子,好像就是在講述自己的生活。
02
城市空間的華麗蛻變
15年間,電影里的老場景經歷了近乎顛覆的蛻變。這場深刻的空間革命始于城市對自身功能的清醒認知。
2019年8月,完成歷史使命的香洲漁港送走了最后一批漁船,這座始建于1953年的老港因港池淤積、避風能力不足而退出歷史舞臺。在原址上崛起的“日月貝”珠海大劇院以獨特的貝殼造型詮釋著海洋文化,與海韻城商圈共同構成珠海新的文旅地標。
▲鐘凡/攝
原香洲漁港漁船遷往的洪灣中心漁港,按照國家級標準建設,以1064米漁用岸線、8萬噸年漁獲量的設計規模,集交易中心、補給中心、冷庫、庇護中心等設施于一體的配套設施,成為現代漁業發展的智慧樞紐。
電影中在窗外遠遠出現過的海濱泳場,如今已成為“城市客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電影上映3年后,珠海正方集團就開始了海濱泳場首期改造提升項目。此后,愛情郵局、愛情半島、愛情燈塔取代了昔日的陳舊設施。而向北延伸的香爐灣沙灘通過55萬立方米補沙工程重現“碧海銀灘”的美麗景觀。
▲陳佳哲/攝
再后來,香爐灣城市陽臺、情侶南路南側慢行跑道、海天公園修復段沙灘依次開放,如今,再走這條電影中男女主角帶我們走過的路,會發現它已經從單純的交通動脈升級為“可漫步、可閱讀”的城市生活秀帶。
▲吳長賦/攝
03
面向未來的城市敘事
當鏡頭拉遠,珠海的城市進化呈現出更加多元的發展向度。
在香洲區,采用退臺式地景建筑手法實現“山海一景”的城市陽臺、實現“截彎取直”的菱角咀隧道,還有“通山達?!睆暮L旃珗@到香山湖公園全長超11公里的香山云道,詮釋著都市效率與美學的平衡之道;
▲吳長賦/攝
▲譚衛華/攝
在金灣區,把“C位”留給公共文化設施的航空新城、有著“永不落幕航展”之稱的珠海太空中心、托舉起國產大飛機夢想的中航通飛與珠海機場,正喚起“藍天經濟”的嶄新想象;
▲鐘凡/攝
在斗門區,從目錄里走向餐廳、文創店和田間地頭的非遺,為鄉村振興注入了科技韻律“水稻+禾蟲”套養模式,還有蓮洲鎮、下洲村等村鎮的農文旅融合發展,都讓區域協調發展的步子走得更穩;
▲陳佳哲/攝
在珠海高新區,被稱為“最美山谷大學”的北京師范大學珠海校區、集留學文化和非遺文化于一身的唐家古鎮示范街區,還有高規格建設的香山會議中心,讓科技、歷史文化和國際視野匯聚“新區”;
▲圖來源于珠海高新區
在萬山區,老房子通過民宿改造成了“聚寶盆”,海洋牧場把傳統漁民變身為高端魚的“海上放牧人”,在產業發展的同時,群島已然成為令人向往的詩意棲居地……
▲梁冠賢/攝
這座城市用15年時間完成了
一場精彩的空間敘事迭代。
而那些尚未被電影鏡頭捕捉的,
是珠海正在書寫的更宏大未來。
文/珠海發布 金璐
編輯/明敏、黃青芳
責任編輯/田海
三審/王近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