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未至,稻香已盈。7月24日上午,惠東縣高潭鎮甘溪村與福田村交界的試驗田里,一派繁忙喜悅的景象。由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惠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與高潭鎮聯合舉辦的旱稻栽培試驗示范項目現場觀摩交流會在此舉行,共同見證了昔日撂荒地華麗蛻變為今日“金飯碗”的生動實踐,奏響了黨建引領、科技賦能保障糧食安全、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的強音。
活動現場,稻香彌漫,豐收的喜悅洋溢在每個人的臉上。來自共建三方的黨員干部、青年人才、農技骨干們紛紛戴上草帽,拿起鐮刀,躬身投入人工收割。從割稻、捆扎到運輸,汗水浸濕了衣衫,也讓大家在親身體驗中深刻感悟到“粒粒皆辛苦”的不易,更加堅定了“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的信心。機械化收割環節的高效演示,則為未來旱稻種植的規?;茝V提供了直觀的參考?,F場收割 0.79 畝,產出濕谷 821.45 斤,畝產估算可達852.64斤。大家一邊勞作,一邊交流,田間地頭充滿了科技興農、共謀發展的熱烈氛圍。
惠東縣高潭鎮甘溪村駐村第一書記李小軍:“在黨建共建的引領下,我們引進了優質旱稻。它對土壤要求不高,投入周期短,大約四個月左右,管理也比較容易?!?br/>
駐高潭鎮福田村選調生肖隆輝:“節水抗旱稻的引進和示范種植,為我們打開了一扇希望的大門。節水抗旱稻試驗田的成功,為探索山區高效農業、保障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注入了強勁的動力。”
這片充滿生機的試驗田,曾是無人問津的撂荒地。今年初,在“百千萬工程”引領下,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惠州市農科所與高潭鎮黨組織攜手結成黨建共建聯盟,創新打造“黨建+鄉村振興+產研教融合”的“三維黨建”新模式。依托高校強大的科研優勢和農科所的專業技術力量,共建聯盟精心篩選了優質耐旱水稻品種,在這片曾經荒蕪的土地上“安家落戶”,讓“紅色引擎”真正驅動了撂荒地的“綠色蛻變”。
惠東縣高潭鎮甘溪村駐村第一書記李小軍:“我們村將以點帶面,以村委帶動村民,以黨員帶動群眾,不斷拓展撂荒地復耕復種面積。”
據了解,高潭鎮將繼續聯合華南農業大學和市農科所,從品種篩選、種植標準到加工工藝進行全程嚴格把控,全力打造米中精品;同時將高潭深厚的紅色文化底蘊與生態種植的天然優勢融入“高潭稻米”品牌建設,講好豐收故事,讓獨具特色的“高潭味道”香飄四方,以品牌價值賦能產業升級。
從撂荒地到金燦燦的豐收田,高潭鎮正用實際行動,為保障糧食安全、探索山區農業現代化發展和全面推進“百千萬工程”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來源:今日惠東APP
全媒體記者:鐘祖濤 鐘豪 實習生孫瑜
編輯:鄒志遠
一審:韓 菲 二審:李文聰 三審:劉亞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