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關乎億萬人民群眾的切身福祉。近年來,醫共體改革浪潮奔涌,各地積極探索構建更高效、更公平的醫療體系。在這個過程中,不少地方采取了多種舉措推動醫共體改革,尤其是福建省三明市,以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為切入點,市縣鄉村統籌推進醫療、醫保、醫藥“三醫聯動”,實現了患者、醫生、醫院、醫保基金等多方共贏,為國家醫改提供了寶貴的持續性實踐經驗?!叭t聯動”如何精準發力?縣域醫共體又怎樣破解基層醫療的困局?本期對話邀請四位長期深耕醫改領域的專家學者和實踐者,一同深入剖析醫療服務真正“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民生答卷。
對話嘉賓
in no particular order
王虎峰
中國人民大學醫改研究中心主任、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廖藏宜
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
詹積富
福建省三明市人大常委會原主任、福建省醫改研究會副會長
王盛雄
福建省三明市衛生健康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
主持人: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劉知宜 蔡茂楷
01三醫聯動:一把鑰匙開多把鎖
Q
主持人: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促進醫療、醫保、醫藥協同發展和治理”。在當前的醫療改革進程中,“三醫聯動”是如何打破部門壁壘實現協同的?
王虎峰:“三醫聯動”是破解醫改復雜難題的“金鑰匙”。以往的改革中各部門常從自身職能出發獨立施策,容易形成部門壁壘和利益藩籬,導致政策協同不足、改革效果碎片化?!叭t協同”的突破之處在于跳出部門局限,以“人民健康”為唯一核心目標,將醫療體系視為“一盤棋”統籌規劃——無論是醫療服務體系建設、醫保基金管理,還是藥品耗材采購,均圍繞“讓群眾獲得更優質、更可及、更廉價的醫療服務”這一宗旨協同推進。
改革初期的最大障礙,正是長期形成的部門分治思維與利益固化格局。過去,醫療服務體系由衛生健康部門主管,醫保基金由醫保部門管理,藥品采購涉及藥監與市場部門,各領域政策目標和評價體系不同,容易出現“鐵路警察各管一段”的現象。實踐證明,打破壁壘的關鍵在于站位提升——從服務全局和人民健康的高度統一認識,而非糾結于部門權責劃分。當改革以“是否對群眾有利、是否對整體改革有利”為唯一標準時,部門間的協作阻力便會大幅減少。這種“統籌思維”而非“條款思維”,是三明醫改等醫療改革典型經驗中最具普適性的方法論,也適用于所有地區破解“三醫協同”難題。
詹積富:醫改具有整體性、系統性和協同性特征。我們認為醫改難,首先,難在統一思想認識。不少地方在推廣醫改經驗的時候,存在學習不深入、理解不透徹,對改革的緊迫性和必要性認識不足,不想改、不敢改、不懂改等問題,導致改革推進不到位,簡單地把發展當作改革來對待。其次,難在多方利益平衡和多個部門協調,涉及醫療、醫保、醫藥等方面同步改革,是“難啃的硬骨頭”,同時改革涉及民生千家萬戶,社會風險大,不能簡單地“翻燒餅”。最后,難在財政投入,要破除“以藥養醫”的體制,杜絕依靠醫療服務收費養活醫院的問題,就要保證政府財政投入,這是保障公立醫院公益性的前提。因此,三明醫改重點從兩個方面切入:一方面,落實政府辦醫責任。履行領導、保障、管理、監管責任,破除公立醫院體制機制弊端,建立公益性運行新機制。另一方面,建立高效醫改機制。打破多頭管理,由一位市領導分管醫療、醫保、醫藥工作,強化部門協作,推動“一盤棋”改革。
Q
主持人:如何理解調整醫生薪酬結構與醫療公益性之間的必然聯系?在實踐中,薪酬制度改革后具體發生了哪些實質性變化?
廖藏宜:國家推動醫共體改革的核心是解決兩方面問題:一是增強區域醫療服務能力,二是通過醫生年薪制等改革解決“看病貴”問題。過去出現的一些“以藥養醫”“以器械養醫”及過度醫療等問題,根源在于對公立醫院投入不足、醫療服務收費與醫生勞務價值不匹配,以及院內薪酬體系不合理,進而推高患者負擔、消耗醫?;?。
公立醫院作為提供基本醫療服務的公益性載體,一定要把公益性放在首要位置。如何保證公益性?必須確保醫院正常運轉和醫生獲得跟勞務付出相匹配的收入。因此一系列醫改政策的推進,一方面解除了醫療機構經濟運營的壓力,另一方面也能夠消除醫生的后顧之憂。
以河南省安陽市為例,安陽是國家DRG付費改革試點(將患者按疾病診斷、治療方式等因素分組,醫保按每組固定標準付費以規范醫療行為、控制費用的醫保支付方式變革)。改革前因當地三甲醫院多、醫療資源過剩,加上老齡化嚴重,醫保基金支付率僅70%多,政府財政投入不足,醫療機構運營壓力大,醫生收入低。通過醫保基金打包付費改革,2024年全市醫療機構平均獲得4%的醫保結余資金,按“541”的比例分配(50%給臨床醫生、40%給護理人員、10%給行政人員),醫生平均薪酬增長7%,同時住院人次和門診人次下降,但醫院總收入增長10%,實現“減量增收減負擔”。
更關鍵的是,安陽過去有30%以上的病人外流,現在通過醫保、衛生、財政協同,分析外流多的11個學科,由衛生部門牽頭、財政部門掏錢,與國內頂級專家團隊簽訂“伴飛計劃”,讓專家到安陽治療,病人留在當地看病,報銷比例高、收費低,還減少折騰。當地醫院主動裁撤400多張床位,形成緊密型醫共體,避免惡性競爭,結余資金還能為老百姓開展五項癌癥免費篩查、糖尿病和高血壓免費用藥、家庭醫生控糖控鹽計劃等,從治病轉向預防。
王盛雄:醫生是醫改的主力軍,薪酬制度改革就像“指揮棒”,只有讓醫生擁有合理、體面的收入,才更有助于推動實現“四個回歸”,即公立醫院回歸公益性質、藥品回歸治病功能、醫生回歸看病角色、醫改回歸健康價值。福建省三明市的改革從院長年薪制、醫生(技師、臨床藥師)年薪制起步,逐步完善到“全員崗位年薪制”,注重醫務人員的穩定收入和有效激勵,促進醫務人員的價值取向和醫療行為與群眾的健康需求同向而行。數據最能說明成效:從2011年改革前到2024年,全市二級及以上公立醫院醫生平均年薪增加了2.5倍。
鄉村醫生是基層醫療的“網底”,過去他們收入單一,現在我們把鄉村醫生納入年薪體系,除了醫療服務收入,還有基藥補助、公衛補助、養老補助、執業補助、交通補助等多重保障。2024年三明市一體化村衛生所共有1215名鄉村醫生,他們的平均年薪達到6.31萬元。
02縣鄉村一體:一本賬管好三級網
Q
主持人:縣域醫共體如何解決鄉鎮衛生院“忙閑不均”和基層人才流失問題?改革后城鄉居民就醫負擔是否顯著下降?
王虎峰:基層尤其是農村的醫療人才流失,目前在全國來看都是一個普遍問題。隨著農村的空心化問題越來越凸顯,過去“一村醫、一個村衛生室”模式面臨著挑戰。在傳統基層醫療體系中,縣、鄉、村三級機構在人財物管理上相互獨立,導致基層醫療機構面臨“三大困境”:人才能力弱、待遇保障差、職業發展受限。通過縣域醫共體制度,實現縣、鄉、村三級醫療資源的統籌管理,從根本上破解了基層人才流失問題。
王盛雄:三明市的做法是通過組建總醫院,實行縣鄉村、人財物統一管理,實現“一家人、一條心、一本賬”。明確三級機構功能:市級醫院治大病、縣級醫院管常見病、鄉村機構處理基礎病,通過分級診療實現基層首診。這樣一來,老百姓的一些常見病、多發病在鄉鎮衛生院就能解決,農民不用跑遠路,時間和交通成本也省了。2024年三明市基層診療量占比達到59.12%,比上一年增長了1.5個百分點,分級診療的成效正在逐步顯現。
基層缺人,關鍵是缺機制——怎么引得來、留得下、用得好。在編制管理上,將醫共體基層編制“打包”,由總醫院統籌,打通人員雙向流動通道,實現“能上能下”,解決鄉鎮衛生院“忙閑不均”和編制僵化問題?!翱h管鄉用”推行“三個一批”(公開招聘、定向培養、培訓提升),2013—2024年培養定向醫學生832人。在待遇和晉升上,則給予基層特殊政策:要求二級醫院醫生晉升前基層服務滿1年,駐鄉人員薪酬未達標準的由總醫院兜底;財政保障基層人員經費,編外人員獲定額補助。最終“留得住”還得靠職業發展,允許縣區自主調整基層職稱比例,長期駐基層人員取得資格后可直接聘任,不受高級職稱數量限制。
在費用控制上“騰籠換鳥”,將藥改紅利的20%~30%用于醫保提標:2023年三明人均衛生總費用4841元(較全國低1584元),個人現金衛生支出占比從2018年的27.92%降至2023年的26.24%,這意味著老百姓自己掏的錢越來越少。具體到住院費用,2024年城鄉居民住院次均個人自付2174元,比2011年還少20元。
廖藏宜:關于縣域醫共體整合資源降低城鄉居民就醫負擔的實效,我在調研中看到一個典型案例:2016年,貴州省赤水市的官渡衛生院年收入僅400萬元,從官渡衛生院到縣城開車繞山路需要兩三個小時,過去甚至出現過多次孕婦在轉診時翻車的事件。面對這樣的局面,從2016年起,赤水市開始緊密型醫共體改革,打造了橋頭堡官渡衛生院,由縣醫院派科主任當院長,分析疾病譜,建專科、買設備、做手術,一年后收入翻到2000萬元,能做三級手術。去年已經實現了86%的病人不出鄉鎮,老百姓信任度極高,衛生院大廳錦旗擺滿,有人生孩子、辦壽宴便在門口放鞭炮、舞獅,把衛生院當成了福地。赤水市緊密型醫共體中,10個鄉鎮衛生院實行差異化發展,地理位置較偏遠的主攻專科,位置居中的集中力量發展健康體檢和醫養結合,而離城區近的做好公共衛生服務,實現“小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
Q
主持人:三明醫改被稱為“中國醫改樣本”,其核心經驗如何體現國家深化醫改的頂層設計?在分級診療、醫保支付等國家醫改關鍵領域,三明為政策工具箱貢獻了哪些“標準件”?
王虎峰:三明醫改的核心經驗與國家深化醫改的頂層設計高度契合,路徑體現了“問題導向、自主探索、國家認可、全國推廣”的閉環。三明對國家醫改的核心貢獻在于其“政策創新-實踐驗證-國家吸納”的模式。例如,在醫保支付與藥品流通領域,三明率先推行的“兩票制”(藥品從生產企業到流通企業開一次發票,流通企業到醫療機構開一次發票)、藥品耗材集中帶量采購(集采),以及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等舉措,最初均為地方自發探索,經實踐證明有效后,被納入國家醫改政策體系,成為全國推廣的“標準件”。這類由地方創新上升為國家政策的案例,在三明醫改中超過十余項??梢哉f,三明的改革經驗已深度融入國家公立醫院改革的整體設計,其價值不僅在于具體政策的成功,更在于證明了地方自主創新與國家頂層設計的良性互動路徑——先由地方“試水”,再通過國家層面的總結提升,轉化為具有普適性的改革方案,最終實現“從地方探索到全國實踐”的跨越。
詹積富:在分級診療和醫保支付這兩個關鍵領域,三明醫改貢獻了不少經驗。通過組建緊密型醫聯體,用區域醫?;鹂傤~打包支付的方式,把縣、鄉、村三級醫療機構緊密聯系成“一家人”,分級診療方便老百姓在家門口看病。2021年國家衛生健康委推廣其7條經驗,如改革管理體制、推動資源下沉等,這些經驗都是在實踐中摸索出來的,也得到了國家的認可。
醫保支付形成以C-DRG收付費為基礎的多元復合式支付方式,這種支付方式讓醫院的收入模式和行為都發生了轉變,不再單純追求高收入,而是更注重醫療服務質量和成本控制。2024年,國家醫療保障局提出,要加大對基層醫療機構的醫保支持力度,如落實對緊密型縣域醫共體的醫??傤~付費要求,合理編制醫共體總額預算指標;還要提升醫保支付管理水平,加快推行以按病種付費為主的多元復合式醫保支付方式。這些要求很多都借鑒了三明的經驗,說明三明的探索對全國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03破除形式化:神似而非形似
Q
主持人:醫共體改革路上,也有部分地方在經驗借鑒時出現了“水土不服”和形式化學習等問題,在您看來,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應如何避免?
王盛雄:三明市從2021年被認定為首個全國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經驗推廣基地以來,承接了考察團1173批次、培訓班199期。雖然他們聽完介紹都很振奮,覺得三明醫改并不復雜,都表示可借鑒、可復制、可操作,但實際效果參差不齊。對此我認為,一是層級不同取得的效果不同。醫改是“一把手”工程,比如地方黨政主要領導高度重視醫改,工作推進效果就好。如果只是醫院,或者衛生健康、醫保等個別部門來牽頭負責,關注點不同,缺乏系統性、整體性了解,推廣效果就更一般。二是基礎條件不同取得的效果不同。醫改是一個系統集成、環環相扣的改革,如果沒有前面的改革基礎,后面就難以取得突破。三是形式、方式不同取得的效果不同。如果是考察團和培訓班的學習,時間較短的話理解不透徹,而參訓對象如果層級不高,回去后推動工作的力度也會受限。歸根到底,醫改關鍵要把“為什么改”“怎么改”的邏輯搞清楚,再結合本地情況創新落地路徑。
王虎峰:避免形式化學習的關鍵,在于把握改革經驗的精神內核而非照搬具體政策。以三明醫改為例,其核心價值體現在三個層面:第一,學“改革精神”,即主動作為、自加壓力、持續深化的探索意識。這種“刀刃向內”的改革勇氣和持續創新的韌性,是所有地區都值得學習的底層邏輯。第二,學“思路方法”,即實事求是、系統統籌、破除部門利益的方法論。醫改并非孤立推進某一項政策,而是以“三醫聯動”為框架,統籌解決醫療、醫保、醫藥的聯動機制;在破解基層問題時,通過醫共體實現資源整合,本質上是“跳出局部看全局”的系統思維。這種“從問題出發、以效果為導向”的思路,適用于任何地區的醫改實踐。第三,要“因地制宜”,即拒絕套路化、立足本地實際轉化經驗。例如,大城市醫療資源集中,需重點解決“虹吸效應”和優質資源下沉問題,而縣域地區則需強化醫共體統籌能力。因此,推廣醫改經驗時,必須區分普適性經驗與地域性措施。
特別需要警惕的是,部分地方將“學經驗”簡化為“抄文件”,遇到政策水土不服時便認為經驗不適用,實則是回避改革難度的“懶政”表現。國家推廣醫改經驗,絕非要求機械復制政策條款,而是倡導其“敢闖敢試、求真務實、系統協同”的改革方法論。各地唯有抓住神似,再結合實際實現形似,才能避免形式化,成為最具普適性的“醫改智慧”。
Q
主持人:展望未來,您認為當前我國醫療改革應如何進一步深化改革,下一步的重點方向和關鍵舉措會集中在哪些方面?
王盛雄:醫改永遠在路上?,F在面臨老齡化加劇、群眾對優質醫療需求更高的挑戰,一方面,要著力推進全民健康管理;另一方面,也要大力推動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融合發展,讓老年人更有“醫”靠。
制度創新要聚焦“三醫”協同,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建設全民健康數字平臺,完善醫療價格與薪酬政策;加強商業保險銜接,滿足多元需求、織密保障網;發展要注重投入與效率平衡,深化與高水平醫院合作,建設省級區域醫療中心,加強??平ㄔO,提升市縣級醫院急危重癥和常見病診治能力,滿足“看好病”需求。同時,要構建有序診療格局:以基層為重點,依托信息系統構建分級診療模式,實施網格化管理,拓展公共衛生和家庭簽約服務,增強醫患黏性、提升服務便利度。
總之,未來的改革,既要守住“看病不貴”的底線,還要向“看得好病”“少生病”邁進,讓改革紅利更多惠及群眾,尤其是農村和老年群體。
廖藏宜:一是優化醫療服務體系:三級醫院擴張加劇“虹吸效應”,需明確職能定位,例如安陽裁撤床位、赤水差異化發展,打破“優者更優、弱者更弱”的格局。二是提升基層服務能力:當前很多患者仍處于“小病大治”狀態中,這也導致基層醫療人才流失嚴重。需通過薪酬激勵、技術下沉強化基層,避免“惡性循環”。三是培育醫患信任與健康理念:基層需通過家庭醫生簽約建立信任,如東莞的社區醫生“閉著眼睛都知道患者家庭病史”,同時開展健康宣教,改變“小病拖大病”的習慣。四是補全薄弱學科資源:老齡化背景下,老年科、康復科、兒科、中醫等短板突出。需按疾病譜調整資源配置,例如增加老年康復床位、強化職業病防治,改變“唯經濟效益建科室”的傾向。
主持人:醫共體改革的核心在于打破壁壘、協同聯動、回歸公益。從三明的“一家人、一條心、一本賬”,到安陽的減量增收減負擔,再到赤水的差異化發展,實踐充分證明,改革方向對了,老百姓就能少跑路、少花錢。醫改永遠在路上,破解“形式化”學習的關鍵在于把握“神似”、因地制宜。期待各地以更大的決心、更實的舉措,讓每一位城鄉居民都能在家門口享有公平可及、系統連續的醫療衛生服務,為健康中國筑牢最堅實的根基。感謝四位嘉賓做客《對話》欄目,分享精彩觀點。
來源:農民日報
一審:陳素玲
二審:黃新珠
三審:寧永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