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通訊員瞿乃嬰、記者劉軼琳7月25日報道:日前, 由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指導,上海市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辦公室和上海市健康促進中心主辦,楊浦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楊浦區衛生健康監督所)和楊浦區人民政府五角場街道辦事處承辦的“因時養生 保健有方”上海健康大講堂專場活動邀請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盛氏針灸療法的代表性傳承人、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上海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針灸科胡智海主任醫師,以及盛氏針灸療法第五代傳人、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上海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針灸科主任王毅副主任醫師,講解如何順應四時節律踐行中醫“治未病”,解鎖夏季養生的奧秘,將這份古老而實用的養生智慧傳遞給廣大市民群眾。
盛夏時節,高溫高濕,易引發心煩、乏力等問題。活動現場,兩位中醫專家強調,夏季養生重在“養心”與“養脾胃”。
胡智海主任醫師指出,夏季對應五臟中的“心”。王毅副主任醫師建議市民,可在中午11點至13點心經活躍時段小憩15至30分鐘,這是簡便有效的養心法,但午睡時間不宜過長。針對流行的“曬背”補陽,專家提醒應避開高溫時段,選擇清晨7點至9點適度進行,或在草地、木道上散步吸收“少陽之氣”,同時注意防曬。督脈灸、三伏貼也是科學扶陽的選擇。
王毅介紹了“聞香養心”法,可用紫蘇葉、藿香等草藥制作香囊,其散發的香氣有助于殺菌燥濕、增強正氣。飲食方面,可適當攝入苦瓜、蓮子、百合等苦味食物清心降火。虛火人群可適量食用西瓜,但需避免冰鎮傷脾胃。若因貪涼腹瀉,紫蘇葉加姜煮茶可緩解不適。專家特別推薦“二仙湯”(鮮蓮子+鮮百合)和“二紅果”(紅棗、紅杏)作為夏季養心法寶。
針對夏季濕邪困脾易導致食欲不振、精神萎靡,胡智海強調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養護至關重要。王毅表示,早晨9點至11點脾經當令,建議9點前用完早餐,讓脾胃專注運化。常按揉膝蓋下方四指處的足三里穴有助于健脾利濕,并提醒“思慮傷脾”,要保持心境平和。
專家推薦飲用扁鵲“三豆飲”(黑豆、綠豆、赤小豆加甘草)幫助祛濕運脾,上熱下寒者可嘗試“烏梅三豆飲”,調理全身可選“五豆飲”(加黃豆、白扁豆),飲用時喝水即可。在肉食選擇上,胡智海指出性溫的羊肉是季夏理想之選,能散寒祛濕;生姜亦是祛濕“利器”;牛肉則性平,四季皆宜,可補益脾胃氣血。專家建議夏季慎食燥性雞肉和寒性豬肉。
專家們帶領觀眾學習了適合夏季的“輕運動”。王毅推薦久坐人群常做“腳趾摳地操”,反復放松與用力摳地,可調動脾經利濕。“肩胛骨內收操”(站姿反復夾緊與放松肩胛骨)則能刺激背部穴位,幫助排痰濕淤血。胡智海重點介紹了“抬腳跟”練習:雙腳與肩同寬,緩慢抬起腳跟保持平衡(初練1分鐘,漸至3-5分鐘),此動作能刺激心腎經絡,改善循環、助眠并強腎益壽。他強調養腎需與健脾協同,如同為“先天之精”持續充電。
王毅提醒市民注意夏季生活細節:高溫時合理使用空調(約26℃),避免冷風直吹,高濕時啟用除濕功能。洗澡不宜過頻,每日一次足矣,水溫以35-36℃為宜,避免過燙引發不適。夏季盡量少泡腳,刮痧、拔罐等理療1至2個月一次即可,過于頻繁反傷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