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忠助理聯系方式:18614289520(同微)
前言:
肌營養不良,中醫多責之于脾腎虧虛、精血不足、氣血兩虛。
《內經》有云:“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脾胃乃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若飲食失節,戕傷脾胃,則氣血化生匱乏,肌肉筋骨失其所養,病勢必進。
現代研究亦揭示,某些調料或干擾代謝、徒增機體負荷,令肌營養不良之調攝愈艱。以下數類,尤當慎之!
正文:
一、 高糖調料:困脾助濕
諸如蠔油、甜味醬等,雖口感甘美,然含糖至豐,易致痰濕內生。
中醫認為“甘能壅中助濕”。過食高糖調料,則困遏脾陽,加重運化之負。濕濁內聚,阻滯經絡,肢體遂感沉重、痿軟無力。且高糖擾能量代謝之常,患者常訴:“食甜膩后,疲乏加重,動輒喘息。”
二、 過咸調料:伐腎耗精
豆瓣醬、腌醬之屬,鹽分駭人。過咸非徒累腎,更直傷腎精。
“咸入腎,過則傷”乃古訓。肌營養不良者,腎精本虧(腎藏精,主骨生髓,精虧則骨弱髓枯)。咸味過耗,腎精愈損,精髓不充,肌肉失濡,則萎軟、僵硬益甚。臨床所見:嗜咸者常下肢痿軟突進,減鹽后稍緩。
三、 含防腐劑調料:濁毒害脾
今之加工調料,多含丙酸鈣、山梨酸鉀等。中醫視此類為“濁毒之邪”,最易擾亂中焦,敗壞胃氣。
患者脾胃本弱,受此濁毒,則運化失職,氣血化源枯竭,肌肉筋骨之養愈匱,虛損日深。患者多言:“食加工醬后,脘腹脹滿、納谷不香,身軟如泥。”
四、 辛辣調料:燥劫氣陰
辛辣之物,其性燥烈,易耗氣傷津,助火劫陰。
肌營養不良者,本即氣血不足,陰液虧耗(氣少則無力,陰虧則筋燥)。辛辣再劫,則氣血愈虛,津液更傷,癥見口干咽燥、肢體拘急加重、神疲益甚。臨床見食辣后,原痿軟反劇,且添心煩少寐——此氣陰被奪之明證。
以案論方:
曾診一九歲少年小陳,罹患肌營養不良二載,近三月癥情加重。訴:“雙臂上舉吃力,持筆書寫顫抖;登樓氣喘,體育課全廢;語音漸低弱。”
細究其食,酷愛外賣重口味:炒飯必加豆瓣醬,拌面必淋蠔油,湯品多用預制濃湯包,自謂“有味、省時”。
刻診所見:面色萎黃,形瘦肢細,舌淡胖嫩、邊見齒痕,苔白微膩。雙臂抬舉不及頭,握力微弱;平地行走尚可,稍遠即需歇息。自述:“終日倦怠,食后脘痞,大便時溏。”
此乃脾腎兩虛為本,氣血不足為標,兼夾濕濁困阻。飲食不節,重傷脾胃,濕濁更滯,遂致痿軟日甚。
調理樞要:先調飲食以安中州,再補脾腎以固根基
首戒傷脾之味:嚴令停用高糖、過咸、加工、辛辣調料。改用極簡調味:鮮姜兩片、蔥白一段、薄鹽醬油數滴。每日以山藥蓮子粥(健脾)佐餐。
湯藥培本固元:
方組:炙黃芪、太子參、炒白術、茯苓、熟地黃、山萸肉、當歸、炒白芍、懷牛膝、杜仲、陳皮、生薏苡仁。
方義:
健運中州:黃芪、太子參、白術、茯苓——健脾益氣,復氣血生化之權(后天養先天)。
填補下元:熟地、山萸肉、杜仲——補腎益精,壯骨生髓(先天滋后天)。
濡養筋脈:當歸、白芍——養血柔筋;懷牛膝——強筋健骨,引藥下行。
化濁通絡:陳皮、生薏苡仁——醒脾化濕,疏利氣機。
調理轉機:
一月后復診:訴“停重味后,腹脹消,大便實,精神稍振”。雙臂抬舉稍高,握筆稍穩,語音稍清。
二月后調整:原方加桑寄生(補肝腎、強筋骨),續進。又兩月,下肢氣力增,可緩行稍遠距離,肌肉消脫之勢得遏。喜言:“胃腸舒泰,身不似前般沉重如縛。”
結語:
肌營養不良之調攝,“謹和五味以安脾胃”為始基,“補益脾腎以充精血”為肯綮。
《千金方》曰:“安身之本,必資于食。”調味雖微,實關脾胃納化之機、氣血盛衰之要。
患者飲食,當恪守“清淡、溫和、易化”之則,力避高糖、過咸、加工、辛辣之調,輕其脾胃之負,暢其氣血之流,方能令精微達于四末,濡養日漸羸弱之筋骨肌肉。慎之!勉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