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沒有發現?最近珠江口上建設的工程,都逐步叫做“通道”,其中包括深中通道、深珠通道、獅子洋通道等項目統一以“通道”命名,并非偶然的術語選擇,而是由其功能定位、工程形態、區域戰略價值及交通規劃邏輯共同決定的。
深中通道、深珠通道、獅子洋通道
功能定位:復合型交通走廊的“通道”屬性
“通道”一詞在交通規劃中特指承擔區域間長距離、大容量客貨運輸的復合型走廊,這與三個項目的功能定位高度契合。
以深中通道為例,其設計標準為雙向8車道高速公路(時速100公里),建成后日均通行能力達10萬輛次,價值非常高。
深珠通道規劃為“公路+鐵路”雙層通道,上層布置雙向8車道高速公路(時速100公里),下層預留4線城際鐵路(時速200公里),遠期年貨運量預計超5000萬噸,客運量超8000萬人次,完全符合“通道”所要求的復合型運輸功能。
獅子洋通道雖以公路為主(雙向16車道,時速100公里),通車后將分流虎門大橋35%的車流(目前虎門大橋日均流量超12萬輛),承擔著緩解珠江口東西兩岸交通瓶頸的“通道級”使命。
深中通道、深珠通道、獅子洋通道
工程形態:橋隧組合的非單一結構特征
區別于類似南沙大橋、黃埔大橋等純橋梁工程,“通道”命名更強調工程形態的復合性。
深中通道采用“東隧西橋”方案,全長24公里中包含6.8公里沉管隧道(世界首例雙向8車道海底隧道)和17.2公里跨海橋梁,這種橋隧組合打破了傳統“大橋”的單一形態。
深珠通道初步規劃中,跨江段擬采用“隧道+橋梁”組合,其中伶仃洋主航道段隧道長度達15公里(超過港珠澳大橋隧道長度),占全線比例超40%,工程形態的復雜性使其更符合“通道”定義。
獅子洋通道雖然都是橋梁方案,但是雙層橋梁也是比較復合型的工程存在。
深中通道、深珠通道、獅子洋通道
區域戰略:跨都市圈連接的“走廊”屬性
從粵港澳大灣區空間布局看,三個項目均被定位為“跨都市圈戰略通道”。
深中通道連接深圳都市圈與珠江口西岸都市圈,使中山到深圳的車程從2小時縮短至30分鐘,直接推動珠江口東西兩岸GDP超10萬億元的區域形成“半小時經濟圈”。
深珠通道若建成,將成為深圳與珠海之間首條直連通道,使兩地通行時間從2.5小時壓縮至40分鐘,促進前海、橫琴兩大自貿區的要素流動效率提升60%以上。
獅子洋通道則串聯廣州南沙新區與東莞濱海灣新區,兩地通過通道連接后,產業協作半徑從50公里縮小至20公里,預計帶動沿線200平方公里產業園區的協同發展。
這種跨區域、跨都市圈的連接屬性,使其在戰略層面更適合“通道”的定位。
規劃術語:交通體系的標準化命名邏輯
在廣東省交通規劃文件中,“通道”是對跨珠江口交通項目的標準化術語。
根據《廣東省高速公路網規劃(2020-2035年)》,凡跨越珠江口、承擔區域間主骨架交通功能的項目,統一采用“通道”命名,而連接城市內部或單一岸線的項目則稱為“大橋”或“隧道”。
數據顯示,珠江口規劃的13條跨江通道中,除港珠澳大橋、南沙大橋等早期命名項目外,2010年后規劃的深中、深珠、獅子洋等項目均以“通道”命名,形成了統一的術語體系。
這種命名方式也便于規劃層面的系統性管理——例如深中通道總投資約500億元,深珠通道預估投資超1200億元,獅子洋通道投資約300億元,三者均被納入廣東省“十四五”交通強國建設重點工程,以“通道”為單元進行統籌規劃。
深中通道、深珠通道、獅子洋通道
“通道”二字的本質,是對珠江口跨江交通從“單一工程”向“系統網絡”升級的認知體現。從深中通道的橋隧復合,到深珠通道的公鐵立體,再到獅子洋通道的流量分流,這些項目以“通道”為名,既反映了工程技術的復雜性,更彰顯了其作為大灣區“空間縫合器”的戰略價值。
隨著這些通道的陸續建成,珠江口將從“天塹”真正變為要素流動的“通途”,而“通道”這一命名,恰是對這一歷史進程的精準注解。
對此大家怎么看?歡迎評論留言交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