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東京多地公園出現(xiàn)了這樣一則多語種告示:“請不要捕捉蟬的幼蟲,孩子們還等著和它們一起迎接夏天。”
這條告示不僅用日語書寫,還配有中文、越南語等版本。原因是:蟬的幼蟲在日本公園被“整袋抓走”。而這背后的矛頭,似乎又一次指向了“外國人”。
據《ABEMA TIMES》7月24日報道,東京江東區(qū)的猿江恩賜公園、臺東區(qū)的上野公園等地,近期多次接到市民舉報:“有外國人在晚上拿袋子抓蟬的幼蟲!”。
工作人員在巡邏時也證實:確實看到有人手提袋子,裝著幾十只蟬的幼蟲,其中一人“說話語調像中國人”。
被制止后,對方雖然沒有爭執(zhí),但“什么也沒說就走了”。
讓很多日本人驚訝的是,在中國、越南等國家的社交平臺上,蟬幼蟲不僅可以吃,而且做法五花八門:油炸、醬爆、辣炒,穿串像烤雞翅一樣賣,甚至有夾在漢堡里的“蟬堡”。
小紅書、微博、抖音等平臺上確實有類似內容,也有不少老外驚訝評論“居然能吃?”,但對于部分人來說,這其實是兒時的野味記憶。
不過,這一行為到了日本,卻與當?shù)氐奈幕瘍r值觀正面沖突:在日本,蟬不只是昆蟲,而是一種“夏天的象征”,很多孩子會在清晨等蟬羽化、聆聽蟬鳴,“抓蟬”是父母陪孩子玩自然的夏季活動,在他們眼中,蟬幼蟲是一場生命的奇跡,不應該成為食材。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日本并未有全國性的法律明確禁止捕蟬或蟬幼蟲。但公園屬于公共設施,各地方自治體和管理方有權設定“公園條例”。在猿江恩賜公園、上野公園等地,管理方已經開始用多語種公告提醒游客:請不要采集蟬幼蟲,請和孩子們一起尊重自然。
這其實就是一種“軟性規(guī)范”,雖然沒有處罰條例,但違反者會受到工作人員制止,甚至被其他市民“用眼神道德審判”。
小編認為文化差異是真實存在的,日本人珍視蟬,是一種文化情感;而在一些國家,它確實就是“可食昆蟲”。理解差異是第一步。尊重“在地文化”是移居或旅行的底線,哪怕你覺得“只是抓幾只蟲子”,對當?shù)厝藖碚f可能是一種“不可接受的冒犯”。
公園是大家的空間,也包括孩子、老人、居民游客,需要彼此包容與自律。
每年夏天,日本孩子最期待的,不是冷飲,而是清晨蟬鳴聲的響起;而另一邊,也有新移民、外籍人士尋找童年味道、嘗試新奇美食。
這起“蟬幼蟲事件”,既不是對中國人、越南人的全面否定,也不是日本人“神經過敏”。而是一個城市多元化發(fā)展中,必須面對的小沖突。
你的一個小行為,可能踩在了別人的文化底線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