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在意“數據的多少”,而是讓“數據會說話”。
撰文丨王曉
雖是藥學出身,但從畢業到創業,吳海林二十年來大部分時間都在投身一件事——用數字技術服務臨床醫療。
2003年暴發的“非典”,暴露出醫療信息嚴重缺失、調度效率低下等諸多問題。當時,全國三甲醫院大多僅配備基礎HIS系統,許多醫院都是手寫病歷與文書。
吳海林敏銳地感知到,這不僅是公共衛生應急的短板,更是臨床信息化 能力 的 缺位。
2006年,他加入了以提供臨床醫療信息系統的新興公司——麥迪科技,正式從“藥學人”轉型為“數字醫療人”。此后的十余年,吳海林見證并參與了公司及全行業從“信息化”向“智能化”“數字化”的飛躍式發展。2016年,麥迪科技登陸A股市場,成為醫療信息化細分市場的頭部企業。
人到中年的吳海林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下半場”。2019年,國家將“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吳海林將目光瞄準了最復雜、最需要數字化能力賦能的急危重癥、手術、麻醉等臨床場景。
2019年5月,他從工作了十余年的麥迪科技離任,同年12月創辦藍想大數據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簡稱“藍想數科”),正式走上了創業路。
為什么是急診、手術、重癥?
在中國醫院的信息化浪潮中,急診、手術、ICU這些高風險場景,長期處于信息化“灰區”——設備最多、流程最復雜、風險最高,卻也恰恰是系統最割裂、效率最低的部分。
吳海林坦言,早在他任職于麥迪科技期間,就已觀察到這些臨床痛點。醫療機構雖不斷嵌入各類信息系統,但很多僅僅是將線下流程信息化,缺乏整合和智能判斷能力。在高強度場景中,醫生常常需要在6~7個系統間頻繁切換,才能獲得一組完整的患者信息。
“這既是信息化的成果,也是它的‘并發癥’?!?/p>
對吳海林而言,這些“難啃的骨頭”也意味著入局機會,更關鍵的判斷基礎來自臨床現實。急危重癥這類高復雜度場景,每一秒都關乎生死,任何數據延遲、流程斷層、協同失效都可能帶來不可逆的后果。吳海林指出,在這些關鍵臨床場景中,醫生最需要的不是圖表和指標,而是一個真正能幫他們提前識別風險、快速做出判斷、協調多方行動的系統。
此時,??茟脠鼍暗臄底只?,也開始進入政策視野。《“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關于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等文件,將急診、重癥、麻醉等??屏袨椤疤嵘龂裔t療服務能力”的重點方向,進一步強化了吳海林對這類賽道長期價值的判斷。
因此,藍想數科明確將業務重心放在“急危重癥”領域——這個看似“小眾”、實則具備臨床戰略地位的核心場景。
用“數字孿生+AI智能體”
重構急危重癥的臨床決策鏈
藍想數科提出的“數字孿生+AI智能體”整體解決方案,意在構建一個具備實時感知、推演預測與閉環干預能力的智能化臨床基礎設施。
吳海林將其比喻為“醫生的第二大腦”。
“數字孿生的本質不是酷炫3D,而是讓物理世界中的患者在數字空間中擁有一個實時鏡像;而AI智能體就是這個鏡像上的思考引擎,替醫生預演風險、推薦路徑,最后把決策結果反饋到臨床現場?!?/p>
基于此,藍想數科團隊合力打造了三大核心產品:數字孿生急診中心、手術中心、重癥中心,分別面向三種高強度醫療場景。通過接入患者生命體征、檢驗結果、影像信息、病歷文本、設備數據等多模態輸入,構建“數字患者”,并在虛擬空間中進行狀態監測、風險預測、診療建議生成等。
以數字孿生急診中心為例,系統可在患者進入急診科前就接收120平臺數據,預判風險等級,并聯動急診搶救、影像檢查、檢驗預約等環節。當患者進入搶救階段后,智能體則會自動追蹤生理參數變化,提前識別潛在休克、呼吸衰竭等風險,甚至能調用電子病歷和藥物歷史,推薦個性化搶救路徑,并實時觸發如備血、手術室預定、會診通知等流程聯動。
在手術室場景中,智能體可以基于術中監測數據實現閉環控制,提示異常指標、優化麻醉方案;在ICU場景中,則具備病情演化因果鏈建模能力,實現并發癥預警、治療路徑推薦等功能。
吳海林強調,通用大模型不是藍想數科的“特長”,他們正在做的是基于真實臨床數據訓練出來的“??浦悄荏w集群”,這更貼合醫護的實際需求。同時,藍想數科構建了“底座+網絡+場景”三極架構,確保系統能以模塊化組件快速部署,又能滿足醫院定制化場景適配。
目前,藍想產品已在復旦華山醫院、上海市中醫醫院等多家三甲醫院試點落地。在上海申康醫院發展中心牽頭的“平急結合急危重癥數字孿生平臺”中,藍想數科系統覆蓋全市30家市級醫院的急診科,形成了跨院級聯動機制,其在新冠疫情期間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些系統不是實驗室產品,而是真實落地、醫生正在用的工具?!眳呛A謴娬{。
同時,藍想數科也在構建清晰的醫療產業協同圖譜。在吳海林看來,它們與GE、飛利浦、西門子以及國內崛起的設備廠商間保持技術互通與接口兼容。
“我們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競爭關系,而更像是對同一現場能力的協同補足。”他指出,藍想數科想要實現的是為傳統設備提供“智能決策層”支撐,在數據分析和場景落地層面,推動更多設備“數智化”的可能性。
吳海林認為,未來的醫療信息化不再是信息展示層面的數字工具,而要成為“面向患者全周期管理、面向醫護全流程決策支持、面向醫院全場景協同”的核心能力建設。這也對系統的縱深覆蓋和橫向打通提出了更高要求。
從“深耕一域”到“走出上?!?/strong>
自2019成立5年多,藍想數科一直堅持“專注臨床、厚植數據”的策略,拒絕浮于表面的千院復制,而是選擇醫院急危重癥救治全場景,把一個“微縮型臨床智能生態”真正跑通。
“我們不在意‘數據的多少’,而是讓‘數據會說話’, 這兩者之間隔著十幾道臨床門檻。 ” 吳海林說道。為此,公司在產品設計時始終與醫護共情,以“角色+場景”為原則,在同一醫院內部打通從院前急救到術后康復的閉環,最大程度還原“數據與生命真實互動”的場景。
這一策略也帶來了數據質量的極大提升:在同一數據邏輯下,藍想沉淀了一整套適用于急危重癥的“病情因果鏈模型”“術中狀態演化模型”“跨科室協同模型”,構建了領先的臨床智能圖譜。
“我們要用的不是‘存起來的數據’,而是‘在臨床互動中產生的數據’。”吳海林指出,只有嵌入醫療流程、實時服務于臨床決策的動態數據,才能真正具備指導價值。這類“伴隨式數據”更加精準,能真實反映醫生在急危重癥場景中的判斷過程,也為模型訓練和持續優化提供了堅實基礎。
在商業模式上,藍想選擇則選擇跳出傳統License銷售邏輯,轉向“平臺服務+數據運營+專屬定制”的長期合作模式。
當然,前路并非無阻。吳海林坦言,藍想數科當前仍面臨諸多挑戰:如多源異構數據標準不統一、實時性與計算資源的平衡、臨床醫學與人工智能復合人才的稀缺等。
2025年被醫療業內視為“AI智能體元年”, WAIC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級別會議將于7月26日在上海啟幕。作為大會AI醫療領域示范服務商,藍想數科將重磅發布“數字孿生臨床醫療暨LAN-AI Agents急危重癥??浦悄荏w” ,通過現場實景演示與專家對話,展示其在“數據-流程-價值”三層結構上的落地能力。
“如果有一天,醫生在搶救臺上被系統托舉起來,而不是被它拖累,那我們就成為了真正的醫護助理?!眳呛A挚偨Y道。
醫學界急診重癥領域交流群正式開放!
加入我們吧!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