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吃點!”這句充滿溫情的勸語,在物質豐盈的今天,卻可能成為健康的“甜蜜負擔”。最新研究敲響警鐘:中國超重肥胖率已高達57%,若不干預,2030年將突破65%。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許多疾病竟是“撐”出來的。而適度保持“饑餓感”——踐行“七分飽”,正被重新發現為維護健康的關鍵密碼。
過飽之害:當“吃好”變成身體負擔
吃得太飽,身體承受的遠不止一時的腹脹不適:
-消化系統“超載”:過量食物會瞬間撐大胃部,擠壓鄰近器官,引發腹脹、惡心。長期讓胃、胰腺、膽囊等消化器官“加班”,易埋下功能紊亂隱患。
-血糖“過山車”:短時間攝入大量高熱量食物,會導致血糖劇烈波動。身體被迫分泌大量胰島素“滅火”,反復的應激狀態易誘發胰島素抵抗,為2型糖尿病埋下伏筆。
-肥胖“多米諾”:長期熱量過剩是肥胖的直接推手,而肥胖已被證實是心血管疾病、痛風、非酒精性脂肪肝等多種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
二、適度饑餓:被科學“正名”的健康密鑰
近年多項重磅研究揭示,規律性地體驗適度饑餓感(非營養不良),蘊含著令人驚喜的健康益處:
1.體重管理“利器”:適度饑餓感能有效激活身體“燃燒模式”——分解糖原、動員脂肪供能,助力科學減脂。同時,它有助于重塑飲食習慣,降低對高糖高脂食物的渴望,養成更健康的“飲食紀律”。
2.代謝“調節器”:規律性空腹有助于維持血糖穩態,優化身體代謝調節能力。相比頻繁進食導致胰島素持續分泌和潛在的抵抗風險,適當空腹能顯著提升胰島素敏感性。大規模人群研究證實,科學控制飲食者,其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風險顯著降低。
3.抗衰“新通路”:動物研究發現,限制熱量攝入能延長壽命、延緩衰老。對人類而言,適度饑餓感通過降低體內氧化損傷和慢性炎癥水平,保護器官功能。2023年《科學》期刊更發現,饑餓感能通過影響大腦神經元,調控與長壽相關的基因表達。
二、科學實踐“七分飽”:饑餓有度,健康有方
保持適度饑餓感,絕非忍饑挨餓或盲目節食。對于普通健康人群,關鍵在于掌握“七分飽”的科學藝術:
感知信號:進食速度自然變慢,胃里有食物但不覺撐脹(感覺還能再吃一點,但不吃也完全沒問題),停下筷子后無饑餓焦慮,身心舒適。
慢食高纖:每餐用時不少于20分鐘,充分咀嚼。優先保證足量蔬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它們能有效增強飽腹感,給大腦接收“飽”信號留出時間。
分餐定量:提前將食物分成小份,尤其在外就餐或面對美食誘惑時,避免在無意識或情緒波動中過量攝入。
專注進食:放下手機,遠離屏幕干擾,專注于食物的色、香、味。這種專注能幫助你更敏銳地捕捉到“飽”的臨界點。
規律為王:固定每日進餐時間,結合規律的身體活動,能有效穩定食欲調控系統,建立健康的代謝節律。
重要提示:科學有邊界
“適度饑餓”策略不適用于以下需要充足能量保障的特殊人群:兒童青少年、孕產婦、高齡老人、營養不良者、重大疾病患者(如腫瘤)、外科手術后恢復期患者。
在食物觸手可及的時代,“少吃一口”的古老智慧正煥發新的科學光芒。適度饑餓感,是人體精妙進化內置的健康調節機制。學會在七分飽時從容放下筷子,不僅是對體重的管理,更是對代謝的優化、對衰老的延緩。健康之道,貴在平衡。讓每一口食物都“恰到好處”,或許是對身體最智慧的呵護,也是對抗肥胖流行病的有效個人策略。
主管| 解放軍總醫院政治工作部
主辦| 宣傳處融媒體中心
來源 | 第六醫學中心
撰稿 | 張 越 張 雷
圖片 | 網 絡
刊期 | 第2882期
總編:熊 剛
主編:張 奎
編審:張 密 李笑一
編輯:劉超英
郵箱:jfjzyy01@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