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響應國家將應對氣候變化作為實現自身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的號召,彰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個體的責任擔當。7 月 25 日,武昌理工學院 “燈塔計劃” 心愛筑夢公益團隊隊長張躍凡在當陽市鄭琦鄉村少年宮開展了一場生動有趣的“氣候行動”互動課堂。她帶領學生們深入探索SDG13-氣候行動的深刻意義,從科學認知層面引導學生理解氣候問題,再到賦能實際行動,讓學生們在 “知” 與 “行” 的融合中,開啟了一場雙向奔赴的成長之旅。
課堂之上,團隊成員張躍凡摒棄傳統說教,通過播放動畫短片及身邊的真實事例向孩子們表述“天氣”和“氣候的概念,做出了直觀易懂的對比,讓孩子們能夠更加直觀的了解。當拋出“氣候變化因何而起”的問題時,一瞬間點燃了臺下學生們的求知欲,學生們紛紛分享對人類活動、自然變化影響氣候的觀察;通過觀看趣味動畫短片,讓學生們在快樂中學習;講溫室氣體時,團隊成員張躍凡通過舉例生活里的炊煙、汽車尾氣從而進行知識點的切入,讓抽象名詞黏上“煙火氣”。
“連線日常碳排放行為”環節,孩子們像“環保偵探”,爭搶著列舉家里、路上的“碳排放小事:“我奶奶燒秸稈時煙特別大!”、“爸爸開車送我上學車會冒尾氣!”這種源于生活觀察的分享讓他們融入到了課堂知識中,氣候問題不再是遙遠的新聞,而成為觸手可及的現實關切。
在“氣候行動計劃”環節,孩子們主動寫下:要把廚余變堆肥、要騎車代替坐車……這些計劃,是對知識消化后的自發選擇。這些樸實的承諾展現了教育最珍貴的成果——將知識轉化為行動的內生動力。志愿者做的是搭起知識與生活的橋,讓SDG13從遙遠的目標,變成孩子們伸手就能抓住的日常行動。
本次課題是青春力量和童真視角的雙向奔赴。武昌理工學院“燈塔計劃”心愛筑夢公益團隊用游戲化、互動化的方式,把氣候行動的種子,悄悄種進孩子們心里,也讓三下鄉的意義,遠不止于知識傳遞,而是點燃綠色未來的星火——當這些孩子帶著氣候保護的意識長大,或許就能長成守護地球的森林。
課后,記者有幸采訪到鄭琦老師,他表示:“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向孩子們普及可持續發展課題,不僅為環境保護事業貢獻力量,更能在孩子們心中播撒綠色的種子。希望“燈塔計劃”心愛筑夢公益團隊能持續給孩子們帶來既有教育意義又能形象生動的特色創新課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