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徐穎
通訊員 李亞茹 劉一儒 李蕓
活動現場
未成年人保護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如何有效預防和處置校園欺凌、網絡猥褻等侵害行為,需要多方合力。7月26日下午,時值中小學暑期,武漢“名家論壇”第676期講座在武漢圖書館二樓報告廳舉辦。講座特邀湖北省人民檢察院未成年人檢察部副主任、“心尖上的檢察·小雪姐姐”法治宣講團成員阮雪芹,與國家一級心理咨詢師、國家一級家庭教育指導師周菁,從“法律+心理”雙重視角,結合典型案例解析關鍵問題,為家長和孩子們提供專業指導。
應對校園欺凌牢記“三不”“四步”
阮雪芹結合案例,講解校園欺凌的法律界定與類型,包括肢體攻擊、語言侮辱等顯性行為,以及財物破壞、社交孤立、網絡暴力等隱性形式。她對學生提出“三不原則”:不做欺凌者(嚴守法律底線)、不做被欺凌者(及時求助)、不做旁觀者(勇于發聲);為家長支招“四步行動法”,強調傾聽共情、分級處理,以及取證、心理干預與法律維權的重要性。
活動現場
周菁從心理層面剖析該案件中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問題,如極端反社會人格傾向、長期霸凌導致的權力幻覺、群體犯罪的心理傳染、家庭教育缺失、法律認知畸形等。她指出,當未成年人同時具備反社會傾向、暴力經驗、群體慫恿和法律漏洞認知時,犯罪危害性可能遠超成人,需全社會高度重視。
網絡猥褻仍構成猥褻兒童罪
阮雪芹
阮雪芹明確,猥褻兒童罪即便無身體接觸,通過網絡軟件誘騙、強迫兒童拍攝、傳送暴露身體的不雅照片或視頻,仍構成該罪,因其與實際接觸兒童身體的猥褻行為社會危害性相同。常見類型有冒充同齡女孩交閨蜜、同齡男孩組cp、經紀人招募童星,套路多為甜蜜陷阱、信息獲取、情感滲透、開始暴露、威脅升級。她提醒孩子遵循“三不原則”:不輕信、不搭理、不怕威脅;家長要加強網絡監管,教育孩子提高防范意識,發現異常及時報警,構建多方聯動保護機制。周菁則從心理學角度強調,家長和孩子需建立家庭系統的心理安全,抵抗網絡和經濟誘惑,預防情緒價值缺失、情感系統崩塌等問題。
護好少年“錢袋子”與“心世界”
針對未成年人易遭遇的網絡游戲騙局、追星詐騙、紅包返利等,阮雪芹結合真實案例警示:“免費道具”“明星福利”等誘餌背后常藏詐騙套路,切勿將“兩卡”及社交、支付賬戶出賣、租賃給犯罪分子,否則可能面臨信用懲戒、法律處罰等。她呼吁家長加強反詐教育,保管好支付密碼,不輕易設置免密支付;引導孩子樹立正確金錢觀和網絡使用習慣,遇無法辨別之事或受侵害后,及時告知老師、家長并報案。周菁則強調,欺凌與詐騙可能給未成年人帶來長期心理陰影,建議家長與老師避免二次傷害,通過專業心理支持幫助孩子重建安全感,培養其抗挫折能力與社會適應力;更重要的是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態和情感需求。
周菁
本次活動提供了可操作的未成年人保護方案。阮雪芹表示,檢察機關將聯合各方,嚴格落實強制報告制度,對校園欺凌、網絡侵害等行為“零容忍”,并建議公眾通過110報警電話或12309檢察服務熱線舉報,構建多方聯動保護機制。
有聽眾問到有哪些針對孩子進行性教育的資料,兩位專家向聽眾推薦了湖北省疾控中心官網的健康科普視頻,以及湖北省檢察院“鄂檢在線”微信公眾號的“心尖上的檢查”普法微課堂。不少聽眾表示,這場講座把法律條文變成了能直接上手的“護娃指南”,心理咨詢師的分享更像一把鑰匙,打開了理解孩子內心的門。“以前總覺得校園欺凌、網絡陷阱離自家孩子很遠,聽完才知道隱患就在身邊。‘三不原則’‘四步行動法’這些干貨記下來就能用,太實用了!”一位家長拿著記滿筆記的本子說。
(本文圖片由主辦方提供,攝影:孟婧)
(來源:極目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