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劇又要火了。
暨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大批抗戰題材的影視劇將浮出水面。
除了要重播的《亮劍》《懸崖》《闖關東》等經典劇集。
另有一批抗戰新作也將陸續亮相。
但有意思的是——
一方面大批的抗戰劇集蓄勢待發,而另一方面,在短劇領域,抗戰劇卻惹來了不小的風波。
以至于急得廣電總局發文批評:
#杜絕微短劇抗戰“神劇”。
似乎一不留神,“抗戰神劇”卷土重來。
為什么這么多年了,“抗戰神劇”還是屢見不鮮?
為什么抗戰劇很容易拍成神劇?
今天Sir就來聊聊,“神劇”的誘惑,到底有多大。
01
“抗戰神劇”名場面大賞
提起抗戰神劇,你想到的是什么?
一方面,是土法煉鋼——
小嘴吐針、手撕鬼子、包子藏雷……
另一方面,是過于超前時代——
夜視儀、韓國摩托車、紅外線警報器、永遠打不完的子彈……
總而言之,就是以極夸張的情節,臉譜化的角色,扭曲的歷史背景,制造出的過度娛樂化產品。
曾經,這樣的劇集火爆一時,鋪天蓋地,直至被幾度批評后才消停下來。
而如今,它又卷土重來,打入了短劇市場。
前兩天,Sir就看了部抗戰短劇。
發現現在的抗戰短劇已經在不知不覺間,“解決”了扭曲歷史的問題。
它開始“改變”歷史。
故事是說,一位退伍兵男主穿越回1944年的東北。
好巧不巧,他穿了防彈衣,開了大卡車,以及拉了一車的泡面礦泉水。
全是外掛。
沒錯,它“改變”歷史的法寶,正是流行的“穿越”。
可是吧,如果“穿”得好,倒也罷了。
它反而只是繼承了“抗戰神劇”的糟粕,把“胡編亂造”這四個字寫在了腦門上。
比如,為了鼓舞士氣,他掏出手機,播放了一段日本投降的畫面。
宛如開了超前點播。
比如,到了準備實戰階段,他更是大露一手,掏出了無、人、機。
Sir就跟周圍的群眾一樣,眼里滿是驚訝和疑惑:
這……也行?
原以為,這好歹是一場高科技的對決。
沒成想,贏得勝利依然靠“神劇三板斧”——
敵方降智,主角光環,和機械降神。
日本軍官主動送裝備:我很欣賞你,我們打一架。
開掛大男主逢兇化吉:打得死我的,都沒有在打我。
突然出現的場外救兵:救了一批人,正好都是軍人。
這是打仗嗎?這是抗戰嗎?
這是打著抗戰的名號,玩著過家家的游戲。
仿佛是摁著觀眾的智商,在地上反復摩擦——
別以為只有這一部抗戰短劇這么離譜。
其他同類也不遑多讓。
有的短劇,配上五毛特效后。
所謂的戰爭場面,令人生不出一絲畏懼,只覺得荒謬離譜。
苦難成了玩笑,悲劇成了鬧劇。
更有甚者。
披著抗戰的皮,還要玩擦邊笑料。
虎狼之詞,借著“日本人”的嘴,倒出齷齪心思。
當然,Sir也知道這樣的問題,也并不是今日才出現的。
它有歷史淵源。
現在的所謂抗戰短“神劇”,也不過是在“照貓畫貓”。
它們臨摹的,是不少抗戰長劇慣循的模樣——
失真的服化道。
2014年的《向著炮火前進》,是吳奇隆的背頭、皮衣與機車。
2020年的《雷霆戰將》,是八路軍在西式小別墅發號施令。
擦邊的軟色情。
2013年的《槍花》,是色氣滿滿的迷人女特工。
2024年的《鐵血女槍手》,是街上換出一套紅色透視裝。
開掛的個人英雄和技能。
2010年的《抗日奇俠》,人手一個外掛大招,冷傲擊退日軍。
今年的《潛淵》,一顆子彈,一瓶油燈,能秒殺了三個日本人。
說白了——
抗戰神劇,其實從未遠離過我們。
它不是死灰復燃。
而是一直生生不息。
02
“殺不死”的抗戰神劇
為什么抗戰神劇源源不斷?
要知道,這已經不是它第一次挨批評了。
可吊詭的是,它一邊被封殺——
早在2013年,央視把它痛批了一番;
到了2020年,它再一次遭到了點名。
另一邊不斷開拍、上架、重播——
這令人納悶,怎么用影視圈最大的處罰力度,“下架”,也阻止不了它源源不斷地出現?
到底是為什么?
Sir想來想去,覺得它最大的誘惑是,雖然雷人,但安全。
背靠著最正的主旋律,殺著廣大群眾最痛恨的外敵。
這種天然的政治正確,為它輕松地獲得放行許可證。
而與此同時。
制作方嘴上是主義,心里是生意。
抗戰神劇的爆火,有一個時間節點:
2010年,《抗日奇俠》播出并走紅。
雖然差評如潮,但收視率蹭蹭上漲,長期霸榜各大衛視,最高收視率一度高達16.8%。
讓本來瓶頸的抗戰劇市場,看到了一條嶄新的出路——
原來可以不拼“精”,而拼“雷”、拼“爽”。
有錢賺,有收視率,便有人一窩蜂涌上……
在那之后,抗戰神劇如雨后竹筍般冒出,大批量涌入市場。
抗戰劇,也不再是真實地還原歷史。
反而成為了內娛粗制濫造的一面鏡子:
時裝秀、戀愛戲、神俠片、大爽文……
觀眾對此,也并不是沒有詬病過。
當時,CCTV還專門組織過討論,“‘抗日劇’可以這么拍?”
非常直接明了地指出抗戰神劇的性質:
在這些抗日劇中
歷史的真相與當下的真實已經被娛樂得無影無蹤
這絕非愛國主義,而是愚民主義
這種泛濫和幼稚化傾向
對公眾特別是青少年影響是很惡劣的
但到了今天,大眾不一定能聽得進這些話。
輿論的風向,拐了一個180°的彎:
只要殺鬼子,便是好抗戰;只要能爽了,便是好作品。
即使違背史實,即使不講邏輯,即使忽視苦痛。
比如。
2021年的東京奧運會,《抗日奇俠》的評分上漲。
起因是體育賽場上國家隊的連連失利,大眾對主辦方日本大為光火。
于是一群人涌進了豆瓣,在《抗日奇俠》下刷起五星,發動“抗日運動”,發泄自己的“抗日情緒”:
撕!給我對半撕!鬼子就是要被撕
手撕鬼子有什么不合理的,我也要去撕碎
抗日神劇就該這么拍!下次我們不僅對半撕,該給他撕成煙花
事態愈演愈烈。
從“狂刷五星”,到“打一星的是二鬼子”。
原本用來評價藝術水平的一星與五星,成了黨同伐異的敵我陣營。
在如此“抗日激情”下。
《抗日奇俠》的評分狂飆,從3.6一夜飆到了6.7。
這些發言的背后。
是愈發膨脹的民族情緒,更是愈發肆意的娛樂精神。
這些觀眾,是把抗戰劇,當成喜劇來看。
或許,日本人的定義,更能凸出抗戰神劇的核心:
愛國喜劇。
出自一本日本人寫的,抗日神劇研究專著,《抗日神劇大百科》
同樣是看抗日神劇。
他們看到漏洞百出的情節,覺得是一出出特別的喜劇:
出發點并不是將這些抗日神劇視為反日宣傳,而是作為一種搞笑的高度幽默。
我們看到手撕鬼子、褲襠藏雷,也笑得樂不可支:
在低智的劇情中,滿足了愛國的豪情;在廉價的娛樂中,充當了一回救國的英雄。
然后,喜笑顏開,大呼痛快。
抗戰神劇的屢禁不止,是上游創作與下游觀眾的默契共謀。
但,真的能笑嗎?
我們真的該笑嗎?
Sir總是想起《鬼子來了》的最后一幕。
看到馬大三面臨死刑。
一對鼓書藝人商量著:
這故事多好啊!
好故事!
回去咱寫個拿人的段子
周遭的觀眾,趴在高處,嬉笑地圍觀著。
看著堂上的司令,唾沫橫飛,他們大笑。
看到有豬闖進來,擾亂秩序,他們大笑。
看到馬大三人頭落地,他們依然在大笑。
真正的英雄。
他們將熱血與生命交托給無聲的歷史。
如今,我們不僅沒有聆聽他們的心聲。
反而用笑聲,一次次掩蓋住他們的嗚咽。
03
消失的真·抗戰神劇
當然,對于Sir來說,抗戰神劇,最“神”的地方。
也不在于“一眼假”的服裝、道具和情節。
而是在于它的底層邏輯,完全是一套虛假的謊言。
它們炮制了一套娛樂化的英雄敘事——
我方,總有奇俠高手;
敵方,總會倉皇逃亡;
勝利,總歸是我們的;
犧牲,也是黎明前的暴風雨。
這其實是最可怕的地方。
因為,若是歷史事實如此。
那么我們解釋不了——
他們那么差勁那什么要打八年呢
這種游戲化拍法
你以為你是在丑化鬼子
實際上是對自己和災難的極其不尊重
所以沒錯,抗戰神劇之所以泛濫,往往是因為我們始終不愿意誠實地面對歷史——
窮困、落后、無知、愚昧、害怕、恐懼、無能、渙散……的真實歷史。
有人性的光輝,也會有人性的丑陋。
是“我們的國家,為什么會被打成那樣?”
也是“為什么會被打成那樣,我們也還在。”
在抗戰神劇里,這些通通被站不住腳的爽文套路所替代。
我們用娛樂來淡化戰爭的殘酷性與復雜性。
用扭曲歷史來滿足自己的民族自豪感。
可悲的是,這樣的劇集,還有不少人為此拍手叫好。
聽得叫人害怕,更叫人擔憂——
現在的孩子,真的知道戰爭意味著什么嗎?
會不會以為,只要“我”舉起武器,對方就會乖乖投降?
要知道,真正的抗戰“神”劇,并不是讓人爽,而是讓人痛苦的。
因為它要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面直視歷史的慘痛。
不得不提,豆瓣9.6分的《我的團長我的團》。
痛得連演員自己,都難以承擔的重量。
比如,主演之一段奕宏。
在拍攝的中途,他產生了生理性厭惡,一坐上攝制組的車,就開始頭暈、惡心。
他說,“每天都能親眼看見每一個生命瞬間地消失掉,親眼看見滿臉是血,救我、救我。我不想把生命交代在一部戲上。”
透過角色,透過拍攝,他看到的,是曾經活生生的人,與他們掙扎的靈魂。
這一群人,在歷史上,叫“遠征軍”。
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入緬對日作戰部隊,多次擊退日軍,收復大量失地。
但《團長》所著眼的,不是宏大的勝利敘事,而是小人物的切身悲鳴。
勝利之下,是活人的血肉。
失敗的背后,也是活人的血肉。
是一群潰散的敗兵,丟了魂魄,行尸走肉。
是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拿著槍支砍坦克的奮不顧身,與螳臂當車。
也是在敵人圍攻的時候,一群潰兵的倉皇而逃,節節敗退。
這,滅自己志氣,長他人威風?
可真實的戰爭,便是如此慘狀。
這樣的畫面,它不是要點燃觀眾內心的豪情,而是喚起對生命的悲憫與尊重。
《團長》的編劇蘭曉龍和康洪雷,在松山戰役發生地,發現了一座墓碑。
這塊2平米見方的墓碑下,埋了八千多人。
在八年抗戰中,這還只是滄海一粟。
只是我們常聽激昂的戰歌。
卻忘了它是吃人命的魔鬼。
連“活著”,都是一種奢望。
可是啊,如今的抗戰神劇,沒有了這股勇氣。
就連我們觀眾和媒體,也時常在真實的殘酷面前,露了怯、失了膽。
還記得當時《團長》播出,有媒體給它列出了一宗“罪狀”:
畫面陰暗,精神沉悶。
當時,是2009年。
隔了一年,《抗日奇俠》新鮮出爐。
足夠的艷麗。
足夠的亢奮。
也讓人離真實的歷史、真實的戰爭,越來越遠了。
當然,我們可以娛樂。
就像《智取威虎山》,我們也能看到漫畫打斗,看到子彈時間。
但我們拒絕“謊言”。
如果連這樣假大空爽的“神金劇”都要被“平反”,都要被說成“致敬”。
那么我也敢說——
這樣的“致敬”,或許才是對先烈們的真正不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